我一直很喜歡向在大報恩寺附近流連。下午的時候登大報恩寺塔,遙望雨花臺和新街口,下塔后漫步長干里,過秦淮河,在中華門上見夕陽西下,殘陽如血,天黑后再在老門東尋找一些可口之物。六百年的大明風華,在這片地方體現的淋漓盡致。
長干橋
中華門是南京明城墻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在介紹中華門之前,我們應該首先去了解這段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垣——南京明城墻。
今天所講的南京明城墻,是指保存下來的明城墻。而在當年,南京明城墻則包括了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墻。其中京城城墻長達35.3千米,現仍完整保存25.1千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墻,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外郭城墻則超過60千米,圍合面積逾230平方千米。
和明長城一樣,明城墻也是在之前朝代的基礎上建成的。
明城墻局部
東吳的領導者孫權在漢獻帝建安十六年把都城從京口遷至株陵,其后便在石頭山上(楚國金陵邑的舊址)修建石頭城(至今在南京的清涼山一帶仍有石頭城舊址)。東晉和南朝定都于建康,其城網和宮殿在大體上而言繼承了東吳的基礎,但也都有改進。最初的建康都城只有土城和竹籬門,而蕭齊建元二年(408年)時則全部改為磚砌。
唐末五代時,則對城墻進行進一步擴建,其中定都南京的南唐貢獻最大。清朝陳文述所寫的《南唐江寧府圖考》中記載:“(徐知誥)以金陵為西都,改金陵府為江寧府。遂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國號唐即南唐,復姓李,更名昪。城周二十五里,比六朝都城近南,貫秦淮于城中,西據石頭,即今石城(今水西門一帶),三山二門南接長干(今長干里),即今聚寶門(今中華門)東門以白下橋為限,即今大中橋北門以元玄武橋為限,即今北門橋(今珠江路西側)。”
這個范圍,已經包括了明代南京城的西南大部。當時的城墻,上寬兩丈五尺,下寬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總計有龍光、柵寨及上、下水門和東、西、南、北八門。這個形制在宋元期間沒有大的改變,只是在城墻之上加“硬樓”和“女墻”等防御性設施,并繞城開挖了長達四千七百六十五丈的城壕。
明城墻局部
1356年,朱元璋占領時名集慶路的南京城,并改名應天府。1360年,出于防御陳友諒的考慮,在修筑既有城池的基礎上,營建了虎口和龍灣兩座城堡,即為朱元璋修筑城墻的開始。1373年,南京明城墻在朱元璋的指示之下加高增厚,將京城城墻“圍五十九里”,皇城“圍十四里”同時還對工程材料嚴格要求。例如,每一塊城磚上面都印有府、州、縣以及制磚責任人的姓名,以防偷工減料。如今我們在明城墻上漫步時,還能看到這些刻在磚上的字跡,輕輕撫摸之時,仿佛能看見當年的匠工們。
作為一個心懷天下的君主,朱元璋并不滿足于南唐都城的范圍。明城墻把南唐都城之外北面的盧龍山(今獅子山)、雞籠山(今北極閣)、覆舟山(今小九華山)、龍廣山(今富貴山)、馬鞍山等等統統圈人城內,并沿外秦淮河向東、西方向延伸,形成全長33676米的一座大城。這座大城,“東盡鐘山之南崗,北據山、控湖,西阻石頭,南臨聚寶,貫秦淮于內”,并且建有“垛口堆諜一萬三千六百一十六個,窩鋪二百座”。這個數據,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令人震驚。
清涼門
明城墻的更新還體現在城門上。南唐的南京城門僅有三座,明朝時均加以擴建:當時南唐都城城門改名為聚寶門(今中華門)、三山門(今水西門)和石城門(今漢西門)。此外,明朝還增加了十座城門,即:正陽門(今光華門)、通濟門、太平門、神策門(今和平門)、金川門、鐘阜門、朝陽門(中山門)、清涼門、定淮門和儀鳳門(今興中門)”,共計十三門。如今,這些城門有些尚在,成為了游人觀光的好去處;有些則已被拆除,但是附近的地名卻依舊保留了這個稱呼。可以說,在南京漫步時,會經常遇到這些名字。此外,為了都城安全,明朝在秦淮河出入口處的通濟、三山二門各建水門一道,即今天南京城的東水關和西水關遺址。十三座城門均為券洞式磚砌門洞,上建城樓。其中七座城門之外建有甕城,以便防御,包括內甕城六座,外甕城一座。
南京城墻城門
從內部而言,還有皇城和宮城。皇城是中央行政機構和國家宗廟、祭壇的所在地,是中國封建統治中樞的象征,護衛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皇城坐北朝南,呈倒凸字形,南北長約3千米,東西寬約2千米,周長10千米,圍合面積約7平方千米。設有7座城門: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承天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宮城則是皇帝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如今影視劇所說的大內,俗稱紫禁城,是南京四重城垣最里一重。如今南京博物院旁的明故宮遺址公園,即為曾經的宮城,但現在除午門尚未完好之外,只剩一些建筑的石柱礎和部分用于房屋的石料。這個比北京故宮還大的明故宮宮城已經難見蹤跡了。
宮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長方形,主體南北長約0.88千米,東西寬約0.85千米,周長3.5千米,圍合面積1.16平方千米,有4座城門:午門、西華門、東華門、玄武門(這個玄武門不是如今的南京玄武門,如今的玄武門開辟于1908年,因靠近玄武湖而得名,是玄武湖公園的西門)。
南京城墻閱江樓段
在外部尚有外郭城,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在城門等地段加筑城磚,周長超過60千米,圍合面積超過230平方千米,設有18座城門。
上世紀50年代前后,席卷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南京城墻曾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但在各界人士和南京市民的呼吁之下,大量南京城墻得以幸存。2006年,南京城墻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4年12月《南京城墻保護條例》制定,這條歷經數百年的城墻,終于得到了如今的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