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了很多篇幅去講述整個明城墻的故事,也大致了解了屬于明城墻的前世今生。但在整體的悠遠歷史背后,依然有很多屬于個體的故事值得追尋。我們試圖在接下來的篇章里,去講述一些和明城墻有關的細節。
中華門正門
如今南京人所說的參觀明城墻,大多是特指參觀中華門城堡。多年風雨變遷之后,明城墻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連成一體的城垣了,而是被分成了很多段。當中最有名的一段,即為城南段,這段城墻將整個老城南包裹,可以俯瞰老門東、老門西、雨花臺、大報恩寺和白鷺洲等多個歷史片區。城南端中最有名的,即為中華門,而由于這里有一座巨大的甕城,我們也稱之為中華門城堡。
前文中提到,中華門是南唐國都江寧府的南門,朱元璋在擴建明城墻時也擴大了中華門的范圍,并命名為聚寶門。而中華門這個稱呼則在1931年才出現,由國民政府命名。從地理位置來看,中華門外即為南京著名的秦淮河,靠長干橋和鎮淮橋連接南北交通。由于中華門是南唐都城的正門,所以這里是南唐御街直達南門外長干里的必經之道,與南唐正宮宮門和虹橋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因此,中華門是是南京老城南的交通咽喉。
通往老門東的城墻
聚寶門的名稱讓這個城門多了很多民俗色彩,而傳聞中這個名字同時與沈萬三與朱元璋有關。朱元璋初立政權,對當時的富豪沈萬三有所擔心,一直想找借口收繳沈萬山的家財。傳說中沈萬三富甲天下是,由于他有一個聚寶盆可以源源不斷的噴出財寶。中華門在明朝修建時屢屢地基下陷,城門倒塌。
當時謀士算卦,稱這里有怪獸專門吃城墻磚,需在城下埋一個聚寶盆以鎮壓,朱元璋迅速以此為借口征用了沈萬三的聚寶盆,名義為借,但最終也沒有歸還。聚寶門之名即來自于此。后來,沈萬三因一些罪名被朱元璋治罪充軍,病死客鄉,而如今的南京中華門城堡內,還特地標注出了這段傳說故事。
從明城墻俯瞰老門東
中華門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占地面積15168平方米。而他最大的特色即是有三道甕城。如今前往明城墻拜訪的游客,將逐一通過三道甕城才能登上城墻。這三道甕城和最后的主城墻由四道券門貫通,各門均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歲月如梭,昔日的千斤閘和木門早已消失無蹤,不過如今仍有閘槽和門位遺跡,走在其下時完全可以想見曾經的防御之嚴密。中華門在甕城上下設有13個藏兵洞,在左右馬道下14個設藏兵洞,這些藏兵洞可以在戰時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總計可以屯兵3000余人。當然,對于現在的人們來說,幽靜清冷的藏兵洞的主要意義還是消暑納涼。另一方面,當自己的腳步在這個封閉空間中回響時,我們也可以聽見屬于歷史的聲音。
藏兵洞
在甕城兩側,筑有寬11.5米、長86.1米的馬道。馬道可以直通主城頂部,在當時是運送軍需物資登城的快道,將領也可以策騎馬直登城頭。如今,馬道上遍插大明旗幟,以塑造一種歷史氣息。中華門的主城門上原建有一座廡殿式重檐筒瓦頂的鏑樓,在古代用于加強防御,但已經在1937年中毀于初侵華日軍進攻南京的炮火。在主城墻上還有一排藏兵洞,如今已經被開發為城墻歷史文化的展覽廳。中華門城門主樓和輔助城門樓以及兩邊連接的甕城城墻共同構造了中華門內甕城的主體建筑。
馬道
從材料上看,整個中華門采用巨型條石作為城門基礎,并采用了大塊的城墻磚砌筑,而粘合劑則是糯米汁、石灰和桐油拌合而成,非常堅固。我們曾經提及,朱元璋對于城墻磚的重視程度非常高,責令南京工部、南京駐軍及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京師四地共32府148州縣承擔,每片磚都標注生產部門和負責工匠,以便追查職責。這種職責的追查堪稱嚴苛,有嚴重質量問題的將會被處死。因此,明城墻磚石的質量極高,在過去未曾加以注重保護的年代里,有居民撿拾回家以便自家砌用。朱元璋并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要求在后世起到了另一個作用。這些銘文,為后人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歷史資料,對于我們研究城磚產地分布、明朝責任制和明初漢字等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門城堡的三道甕城
在當年,中華門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軍事防御。事實上,中華門城堡的軍事價值不僅在當時無與倫比,即使在今天也讓我們稱贊。最大的條石每塊重達千余斤,一般城磚每塊重20余斤,層層疊疊,再配以牢固的粘合汁,僅憑古代的攻城技術實在是難以打破。而三道甕城更是增加了防御韌性。一方面,甕城本就把敵人的攻擊引向了城外,另一方面,即便敵人奪下甕城,也只是一塊實心磚頭而已,城墻依然在己方手中。若是敵人強攻,則可將敵兵放進城門后降下千斤閘,圍而殲之。此時,甕城內設置的藏兵洞,便為伏擊敵人創造了便利條件。
改為展覽館的藏兵洞
當然,歲月逝去,如今我們不用再依賴城墻來護衛國家安全。此時的中華門,已是南京人散步的絕佳去處。
如今的中華門城堡,實在是一個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如果說平時見到的文物都是在玻璃櫥窗內,那當你行走在中華門城堡上時,所見所聽,所踩所觸,皆是歷史。你身邊的、腳下的、眼前的每一塊磚、每一個字,都有著六百年的生命。這是包裹你的,觸及歷史的一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