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神童之中,名氣最大的無疑是曹沖。曹沖,字倉舒,曹操之子,幼年時期即展現其驚人的天賦才情,深受曹操喜愛。可惜不幸十三歲夭折,給曹家,也給歷史留下一個遺憾。“曹沖稱象”的故事不僅出現在小學課本中,還出現在各種兒童讀物中,與“孔融讓梨”、“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故事一起,構成許多人的童年回憶。
但是從前人的各種文學作品中,我們能看到許多對曹沖稱象真實性的質疑。比如,清人梁章鉅在《三國志旁證》一書中提出,曹沖稱象時才五六歲,當時孫權僅為會稽太守,加之他推測當時的中國沒有大象生存的條件,孫權是不具備從海外獲取大象的能力的,也就不存在“進獻大象”之事。
那么問題來了,曹沖到底有沒有稱過象?曹沖稱了一只什么品種的大象?本期文章,小編將會分享一些關于“曹沖稱象”的質疑,以及小編對這些質疑的一點看法。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曹沖稱象的故事。《三國志》中記載:鄧哀王沖字倉舒。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芍??!碧娲髳偅词┬醒?。
陳寅恪先生在其文章《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中提出了兩點質疑。
第一,“曹沖稱象”的故事不過是后人附會,實際本源在于佛經《雜寶藏經》中“棄老國緣”的故事。
“棄老國緣”故事大意如下:
在非常久遠以前,有個國家名叫棄老國。棄老國如其名,所有老人都被放逐拋棄。當時有一位大臣的父親年事已高,但是他因為孝順不忍拋棄老父,遂將其藏匿在家中的地窖密室中。
后來棄老國一位天神降臨,給國王出了許多道難題,并告知國王,如果答出就能保國家平安,如果答不出他將消滅棄老國。面對天神提出的難題,群臣無力解答。只有這位大臣在父親的幫助下,圓滿解答了所有難題,解救了棄老國人民。國王知道事情原委后,下令從此禁止拋棄老人,那些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師長的人,以嚴苛的刑罰處罰。
天神的問題之中有一道稱象難題。天神牽來一頭大象問:“此大白象有幾斤?”大臣回到家中詢問父親,父親說:只要把大象放在船上,用筆在船入水處作好記號,然后把石頭放進船內,當水沒過記號時稱量石頭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多重。
兩個故事之中稱象的方法幾乎完全一樣。所不同的,小孩稱象,贊揚其少年聰穎;老人稱象,勸誡人孝順父母。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原,在一般的平民和讀書人之中流傳。雖然《雜寶藏經》為北魏時翻譯,比西晉初年成書的《三國志》要晚,但是《雜寶藏經》中記錄的很多內容其實在其他翻譯的佛經中也可以找到,《雜寶藏經》中所記載的稱象的故事可能取材于更早譯出的佛經。季羨林也認為曹沖稱象的故事源自印度佛經《雜寶藏經》,“它也許在后漢時代就從口頭上流傳到中國來了”??傊趦烧弋a生的先后順序上,陳先生認為是先有的“稱象”故事,后有的“曹沖”稱象。
第二,既然要曹沖稱象,但是當時魏國屬地并無大象存在,于是只好“委屈”孫權進貢大象了。換言之,實際上孫權根本沒有進貢大象,孫權進貢大象的說法是為了使故事更可信。
除了陳寅恪先生,早在南宋時期,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卷二“事始”類中,對于稱象之事也有自己的看法:
《符子》曰:“朔人獻燕昭王以大豕,曰養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謂豕仙?!跄嗣乖尊B之,十五年,大如沙墳,足如不勝其體。王異之,令衡官橋而量之,折十橋,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鈞,其巨無用”云云。乃知以舟量物,自燕昭時已有此法矣,不始于鄧哀王也。”
戰國的時候,北方的一個部落給燕昭王進獻了一頭巨大的豬。獻豬的使者說這頭豬的名字叫養奚若,已經120歲了,人稱“豕仙”。燕昭王派負責養豬的官員專人飼養它。15年之后,這只豬的形體像一座沙丘那么大,四條腿簡直支撐不起身體了,不得不整天坐著。燕昭王認為這豬很神異,命令官員稱一下這頭豬到底有多重。起初,官員拿來十桿最大的秤,也沒有辦法把豬抬起來,于是燕昭王讓大臣用“浮舟”稱量,也就是用船稱量,最終知道這口大豬有千鈞重。
一鈞是30斤,千鈞就是30000斤,小編不清楚世界上是否真的有過這么大的豬,但是根據這一記載,吳曾認為,早在曹沖之前已有人用船稱物。清人邵晉涵同樣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南江札記·卷四》中也引《符子》,認為在曹沖之前就有人以此方法稱量大豬。
如果總結各路學者對“曹沖稱象”的質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曹沖稱象與佛經故事高度重合,疑似后人附會;第二,三國時期孫權是否有大象存疑;第三,曹沖稱象之前早已有“稱豬”之事。
對于這些觀點,小編將會對這些觀點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獲得讀者們的認同。
首先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三國志》中關于“曹沖稱象”的記載可信嗎?
雖然有人認為陳壽在完成《三國志》的過程中有“曲筆回護”某些人物的嫌疑,但是《三國志》中關于“曹沖稱象”的記載并不是孤例。
《藝文類聚》卷九十五引《江表傳》曰:“孫權遣使詣獻馴象二頭,魏太祖欲知其斤重,咸莫能出其理,鄧王沖尚幼,乃曰:'置象大舡上,刻其所至,秤物以載之,??芍?。’太祖大悅。”
《江表傳》作者虞溥與陳壽為同時期人,與曹沖生活的時間相隔并不遠,而陳壽和虞溥都記載了稱象之事。假設虞溥抄襲了陳壽,但是他又明確指出了孫權送給曹操兩頭大象,這與陳壽所記述有所不同,似乎不像是作偽。因此,目前看來否定《三國志》中“曹沖稱象”記載的真實性還需要提出更有力的證據。
第二,如何解釋“曹沖稱象”與佛經中的故事高度重合?
自從佛教東傳之后,中國的民間故事中,許多都與佛經故事有莫名的聯系。
比如《世說新語·雅量》中記載了王戎與李子的故事: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吹肋吚顦涠嘧诱壑?。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比≈?,信然。
王戎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和一群小孩一塊兒玩。發現路旁的李子樹上結了很多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小孩們爭先恐后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著不動。有人問他為啥不摘李子,他回答:“樹在道邊,結了那么多果子卻沒人摘,這肯定是苦李子?!逼渌苏乱粐L,果然是這樣。
道旁苦李描繪了一個早慧的兒童形象,《本生經·愿望品》第五十四個故事《果子本生因緣》中也有類似的記述:菩薩前生是商隊主,有一棵樹上的果實長得很誘人,但他認為這棵樹上結出的果子有毒,禁止商隊的成員去吃。理由是既然果樹無主,離村也不遠,飽滿誘人的果實本應被村民采摘,但是現在果子墜滿枝頭卻無人問津,那么果實肯定是有問題的。
這兩個故事高度重合,或許這本來就是佛教的故事,人們為了某種需要,將佛經故事附會到這些名人身上;又或者這種相似只是巧合,智慧的人總是相似的。對此小編難以解釋,不知道讀者們又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分享給大家。
第三,孫權如何獲得大象?
很多人認為“曹沖稱象”故事最經不起推敲的情節在于“孫權獻大象”。孫權的大象從哪里來?這是一個問題。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弄清楚孫權在什么時間進獻大象。
《三國志》記載“(曹沖)年十三,建安十三年(208年)疾病”,《資治通鑒》也記載,建安十三年“操幼子倉舒(即曹沖)卒”。曹沖十三歲時死亡,稱象事件發生在曹沖五六歲的時候,雖然我們無法知道孫權送大象的具體時間,但是肯定在曹沖五六歲之后、夭折之前,也就是建安五年(200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之間。
建安五年,孫策被許貢門客行刺而去世,孫權繼承兄長孫策之位。少年孫權掌管江東,人心不穩,局勢動蕩,這時候孫權或許會為了尋求外部穩定主動向曹操示好,因此他向曹操進獻大象在邏輯上是成立的。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相爭,官渡之戰后擊潰袁紹,從此之后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官渡之戰后正是曹操事業的上升期,意氣風發的曹操接受孫權的示好,并且突發奇想稱量大象這種異獸之重量也并不違背邏輯。
時間問題解決之后,接下來就是大象的來處。根據今人研究,魏晉時期大象分布大體如下:海外象產地有東南半島、印度以西諸國兩個主要產象區;而本土野象棲息地則限于秦嶺—淮河以南五個產象區。具體說來,五個產象區分別是云貴高原、珠江流域、四川盆地、長江中游和長江下游。
這樣看來,不論實際能否獲得大象,孫權至少有七種獲得大象的可能。在諸多產象區中,小編認為孫權獲得的大象可能產自長江下游,尤其是皖南地區。
漢魏長江下游地區見于史籍記載的象有皖南象、江淮間象及淮北象。孫吳時期,“賀齊為新都郡守,孫權出祖道,作樂舞象?!毙露伎儆谕钅系貐^,即今安徽黃山市、安慶市及宣城市等地區,根據這一記載,當時皖南是有象存在的。
建安五年,孫策死,孫權繼立,“惟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丹陽郡即皖南地區。孫權繼承兄業之初已經占有皖南,只是“深險之地”有山越人為亂,直到建安十三年才徹底平定。既然皖南地區早已屬于孫權管轄,并且有史料證明皖南地區存在“樂舞象”這種馴象,那么孫權進貢之象極有可能來自皖南地區。
南朝、唐代時期,也有記載能證明江淮地區存在大象?!赌鲜贰ち罕炯o下第八》云:“淮南有野象數百,壞人室廬?!贝送狻短綇V記》記載:“張景伯之為和州(今安徽巢湖和縣),淮南多象,州有獵者,常逐獸山中。”
《太平廣記》所搜集的這則故事雖然難免有夸張的成分,但此地有象不應視為虛空杜撰。以上兩則史料都表明,在南朝、隋唐時期,江淮間仍有較多野象存在,那么往上追溯,三國時江淮間也可能有象存在。孫權的勢力在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三年之間已經滲入廬江郡,那么孫權的大象也有可能來自于江淮。
很多人認為,三國時期地球進入氣候寒冷期,大象對氣溫要求比較嚴格,可能會撤離南方,南下去到更靠近赤道的地區了,所以孫權沒有辦法獲得大象。
不過小編推測,或許大象并不會離開南方,具體理由如下:皖南相對北方來說處于低緯度地帶,氣候相對溫暖濕潤,因此皖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象的居住。大象喜歡棲息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林間溝谷山坡、稀樹草原、竹林及寬闊地帶。三國時代,皖南山區周旋數千里,山谷萬重,丘陵、崗地,溝河縱橫交錯,坑塘湖泊星羅棋布,很適合大象的生存。廣袤的溝谷深山,豐富的河流水源,為大象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因此,小編認為在沒有更進一步證據的情況下,只以三國時期氣候寒冷否認存在大象的可能性是值得商榷的。
最后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看待曹沖稱象之前早已有“稱豬”之事?
小編認為,這或許提供了“曹沖稱象”事件存在的可能。
曹操是一方霸主,他寵愛曹沖,甚至可能以培養繼承人的態度為曹沖挑選老師,那么這名老師一定才高八斗、學貫古今,是精英中的精英、大儒中的大儒。這位老師極有可能將用船稱豬的記載告訴過曹沖。在小編的猜想中,“曹沖稱象”事件是一場政治作秀,一場曹操針對曹沖的考校。曹沖在一眾大臣和父親面前提出了用船稱象的點子,神童之名有整個曹系勢力背書,自然名揚天下??上Р軟_夭折,不然或許能繼承父業,創造出不一樣的歷史。
曹沖稱象之事是否存在?如此久遠前的歷史,很難有確切的證據,這場爭論或許會一直持續下去。有的讀者或許會認為這種爭論是無意義的,小編認為,這種爭論的意義并不在于還原歷史真相,而是幫助我們梳理文明的脈絡,發現那些默默匯入歷史長河的涓涓細流,或許在當時悄無聲息,千載后審視卻能看到他們鮮明的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