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中有兩人被封為圣人,一位是孔子,皇帝封他“大成至圣先師”,“至”,就碰到天花板了;還有一位是三國時期的關羽,他是被歷朝皇帝抬上去的。各朝皇帝都希望手下軍民對皇帝絕對忠誠,于是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楷模。宋朝皇帝封關羽為王,明朝皇帝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清朝順治皇帝簡明扼要,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頒令,以關帝廟為武廟,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進行春秋兩祀。從此,關羽成為國家祭祀的主神,達到了與文圣孔子并駕齊驅的地位。
在全國各地的關帝廟里,關羽的標準塑像都是右手持《春秋》,左手捋美髯,身后右側站著關帝的專職握刀人周倉,手執青龍偃月刀一柄。
青龍偃月刀是偃月刀的其中一種,偃月,字面意思是倒下的月亮,形容刀的形狀。根據文獻記載及出土文物,偃月刀在宋朝開始出現,因重量關系,主要用于練習臂力和宮廷儀仗,而非實戰中的武器。
在明朝時期的小說《三國演義》中,青龍偃月刀為關羽所使用的兵器,書中描述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此刀被視為關羽的形象圖騰。
關羽一戰成名是在官渡之戰時,受曹操統帥與袁紹作戰,殺了袁紹手下大將顏良,被封為漢壽亭侯。
西晉陳壽著的《三國志·蜀志》(很多人將這部歷史著作與明朝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混淆)上說:“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諸將莫能當,遂解白馬圍。”陳壽用的是一個“刺”字,讓人有了諸多的疑問,如果是刀,應用“劈”“砍”等詞。
漢末時,雖已有騎馬用刀作戰者,但他們用的均是一種短兵器——環首刀。戰場上廝殺,“環首刀”這種專門用于砍劈的單刃厚背的短兵器,極具構造上的優勢。也就是說,關羽“斬其首還”的時候,極有可能是用環首刀斬下了顏良的首級,那又是用什么兵器“刺”顏良的呢?這是一個謎,但絕對不能是青龍偃月刀。
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劍錄》中描述,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造劍十口、刀萬口,從這可看出,劍在這時已成為玩賞用兵器,而刀則為士卒實戰的兵器,所以一造就是以萬來計算。如果關羽用刀,應是此種短兵器才對。
宋朝時候還出現了一種樸(po)刀,又名播刀,俗稱雙手帶,樸刀形態為一種木柄上安有長而寬的鋼刀的兵器,介于大刀與單刀之間。《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菜園子張青,就用這種兵器。
《三國演義》神話了兩個人,一個是諸葛孔明 ,一個就是關羽。所以關羽的兵器也與眾不同,書上說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82斤,東漢和魏晉時期的一斤是222.73克,差不多是現在的四兩半。東漢的82斤,就等于現在的37.35斤。這從刀的體積來看,只要刀柄是純鐵制造,這樣的重量并不奇怪。我按刀柄直徑4厘米計算過,150厘米長的刀柄大概就接近30斤。但是,即便是這樣的重量,騎在馬上揮動殺敵,也是極不方便的。倒是張飛的丈八蛇矛,因其具有長度優勢,可以先發制人。矛柄無須用金屬,木桿就可,重量就很輕了。
淄博武術愛好者李剛練的“陳式春秋大刀”,也是全金屬制造,但因為刀柄不是實心,所以他的青龍偃月刀只有10斤。但是,即便是這個重量,把它舞動起來,配合身體的走、跳、挪、移,那也是很考驗體力的。
我在公園里開始注意李剛,也就是從這柄青龍偃月刀開始的。公園里練刀、劍、棍、拳的人不少,耍青龍偃月刀的只有李剛。
請觀看視頻《李剛:陳式春秋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