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不高也要防中風
通常人們總是把"中風"的發生和高血壓聯系起來,這是因為中風病人中,約有80%左右患有高血壓或有高血壓病史。但臨床上也常常遇到血壓不高,也沒有高血壓病史,卻突然發生"中風"的老人,這是什么原因呢?
從病理學分析,"中風"可分為兩類:
一類主要是由于高血壓病引起的腦血管破裂出血,稱"出血性中風",如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另一類主要是腦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中風,稱"缺血性中風",如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據臨床統計,缺血性中風約占中風的60%。它既可發生在高血壓并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病人身上,也可發生在僅有動脈粥樣硬化而血壓不高的人身上。因為血壓雖然不高,但由于腦血管的粥樣硬化,血管內膜深層的脂肪變性,膽固醇沉積,也會使血管狹窄以至閉塞。有的動脈變得粗細不勻,血管彎曲,阻力增加,血流緩慢;又因血液粘滯度的增加或紅血球的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等因素,常使這個區域的腦組織血液供應不足,造成腦組織軟化、壞死、水腫。一旦腦血管阻塞,病人會突然出現偏癱、失語等神經癥狀,"中風"也就發生了。
有低血壓及腦動脈粥樣硬化的老年人,晚間睡眠時血流緩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容易沉積,睡眠時的血壓又較白天下降,腦供血不足,也可引起腦血管阻塞。這也是清晨醒來時突然發現肢體偏癱的原因。這種現象叫"半夜猝中"。有的老年人由于心臟功能不全,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如心肌梗塞或心律失常,特別是心房纖顫,使心臟不能有效地搏血,以至腦血管供血不足,發生"心泵"障礙而導致缺血性中風。這種病人的血壓可以不高,有的甚至偏低。
可見,缺血性中風發生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血壓高可促使動脈粥樣硬化,血壓不高也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問題。不是凡有腦動脈粥樣硬化的人就會發生"中風"。國外有人做過研究,只有當動脈腔狹窄到80-90%以上時,才會影響腦血流量。
總之,有高血壓的老年人應積極控制血壓,預防"中風"。血壓不高的老年人也不能麻痹,也要預防"中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