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日的暖陽下,一位老人抱著孫子在環城公園里小憩。
在傳統觀念中,老人幫子女帶孩子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女婿已經三個月沒給生活費了,我還該不該繼續給他帶兒子》等帖子近期在網上引發熱議,有人贊成收費,因為老人并沒有帶孫子的義務,有人反對,覺得一家人不該分這么清……含飴弄孫是很多老人晚年生活的樂趣,帶孩子勞累花銷大,讓老人出錢又出力似有不公
和煦的陽光下,57歲的林莉推著嬰兒車在街心公園散步,這是她帶的第三個孫子了。“這是俺閨女的娃,看,多可愛”,女兒屢次要求就她帶孩子給一些補償,林莉堅決不要,“養孩子本來就費錢,我自己還有退休金,咋能要娃的錢?”對于“帶孫費”,林莉表示不理解:“帶的都是自家的娃,只要老人身體允許,就應該嘛,這老人咋較真的很。”
老人該不該帶孫子?
近八成尊重父母意愿
“看了這個帖子,你的第一反應是”24%的受訪者和林莉的感受一樣:“震驚,老人太計較了,傷感情。” 39%表示“理解,畢竟老人付出了勞動”,30%表示“贊成,老人權益應該維護” 7%覺得“無所謂”。65歲的朱大琴稱自己一輩子都在當媽,由于兒女收入低,她一直把孫子帶在身邊,從生到養的費用全包了,“說實話,我實在是累,如果子女能夠經濟獨立,應該給辛苦的老人一些補償”。
“你覺得老人帶孫子應不應該?”5%認為“不應該,老人應該安度晚年,再說,并沒有這個義務”。73%表示“以老人意愿為主,帶不帶都理解”,覺得“應該”的為22%。王小文,27歲,寧夏人,2008年在西安結婚,工作在北郊某國企,孩子今年1歲3個月,從“坐月子”開始,娘家和婆家的老人就開始搶著帶孫子,說起這個,王小文一臉幸福:“我當時的待遇跟皇后一樣,兩個媽媽都在身邊。”后來達成共識,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由外婆帶,上幼兒園后由奶奶帶。“80后都是獨生子女,4個老人守著一個孫子,怎么還有要"帶孫費"的?”
26歲的準媽媽張玉也覺得父母應該給自己帶孩子,原因是自己省事,“請個保姆還要和人家磨合,還是自己家人放心啊。”不過她也覺得有點歉意,“房子要靠老人資助,孩子也得他們帶”。
34歲的成欣兒子6歲,在此問題上,她并不愿過多麻煩父母。“老人身體不太好,雖然愿意帶,但我還是覺得不合適,我當時就找人介紹了保姆來照顧”她說:“什么是孝順?前提就是多替老人著想。”
找誰給孩子當“保姆”?
近七成首選父母
“給孩子找保姆時,你的態度是”67%選擇“先找父母,實在不行再請保姆”, 20%“先找保姆,實在不行再麻煩父母”,“堅決不麻煩父母”的為7%,還有6%“沒想好”。
李楓(化名)的產假只剩兩周,為找保姆,“擔心得吃不下,孩子奶水都不夠了”。李楓家在新疆,父母身體不好,在西安的公婆又都還沒退休,“公公婆婆一再說要想辦法請假,哪怕多花點錢。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老想辦法請假怎么辦。我工作才兩年,為了家庭為了孩子放棄自己對事業的追求真是不愿意,想兩全其美真難啊”!
李楓幾乎發動了自己全部的社會關系,首選是親戚,問了一圈,只有表姐愿意,但表姐自己的孩子也不過兩歲,有心無力。“找個全職的保姆工資開銷我們其實也承擔不了多久,公婆表示幫我們貼補保姆費,我本來是絕不接受的,但現在也開始猶豫了”。
找保姆難得到了一位家政公司負責人的印證:“以前年輕農村女孩子做保姆是很常見的事,可去年年初至今,幾乎沒有招來25歲以下的。”近幾年,農村多方引進外資,創建了許多中、小企業,吸引了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尤其是年輕女性;還有一部分農村富裕勞動力和下崗人員通過勞務輸出去了外地:政府加大力度,開辟多條就業渠道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如企業招錄、自主創業、靈活就業、政府出資購買公益性崗位等等,保姆資源也被極大地分流。
寇彩鳳今年50歲,家在渭南農村,來西安就是為了給女兒帶孩子,對于找保姆的事不太理解:“哪個外人能有家人操心娃?出個事咋辦?”沒有退休金的寇彩鳳帶孩子從沒想過要錢。“咱老了么,有吃有喝就行了,要錢弄啥呢?”
老人帶孫好不好?
五成擔心教育方式有代溝
“父母帶孩子,你最擔心什么問題?”21%覺得“沒啥擔心的”,54%“怕兩代人教育方式矛盾多”。王彩麗老人說:“一看娃就高興,控制不住地想慣著,在孩子身上花錢還花得高興,俺閨女為這個有時還不高興呢。”教育方式的差異,正是很多子女擔心的。25歲的吳鳳麗打定主意不讓父母帶孩子,但心里還是很矛盾:“我都這么大了,他們還老為教育我吵架呢,再讓他們管孩子家里豈不是鬧翻了?想是這么想,等真有了孩子還得看情況。”
28歲的武昱目前正為這個發愁:“孩子是我媽媽帶的,她的一些衛生習慣還沿用照顧我那時候的老辦法,孩子病了有時還要去廟里拜拜,她也是一心為孩子,我還真不能說什么。”
20%的受訪者“怕父母精力不夠,照顧不過來”。33歲的王春孩子剛滿1歲,她這樣說:“雙方父母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了,身體多多少少有點問題,再要求他們帶孩子讓老人為難。”
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的青年已經進入為人父母的年紀,家庭結構的主流是“421(4個老人、夫妻兩人、1個孩子)”。老人幫忙帶孩子的情況幾乎占到了百分之六七十。但很少有人想到老人照顧孩子到底有多大責任。2009年10月26日下午,位于石景山的長安家園內發生一起悲劇:3歲兒童樂樂在姥爺看管期間,趁姥爺睡覺爬出窗戶,從12層樓墜亡。北京市律師協會未成年人保護法律專業委員會王毅偉律師建議,孩子還是盡可能由父母看護,如果必須由老人看護,事先要做好婆家與娘家的溝通工作。從老人的身體狀況、心理情況、生活環境、綜合能力等方面綜合判斷是否適合孩子的成長,如果發現安全隱患應及時消除。最后,老人接收了孩子,就要明確安全責任,不能讓孩子脫離大人的視線,看護細節一定要考慮周全。
該不該主動要帶孫費?
七成表示含飴弄孫≠無償帶孫
“要求父母免費帶孫,你的態度是”30%表示“贊成”,59%表示“不贊成,"啃老"不應該”。
63歲的退休老師蘇興麗觀點鮮明:強制老人免費看孫就是啃老,老人并沒有看孫子的義務,相反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含飴弄孫固然是樂趣,但老人也有自己的追求啊”。蘇興麗目前正在編撰一本計劃了很久的書,“上班沒有大段時間,這本書是我的心愿,現在不寫以后精力更不行了。”蘇興麗的外孫今年10歲,一直由孩子的奶奶帶,“我們當時就是這么商量的,孩子的奶奶也樂意”。
“"帶孫費",你覺得該不該給?”76%認為“應該,子女應該主動給”,21%表示“視情況而定,如果有要求再考慮給”,只有1.2%的認為“不該給,覺得傷感情”。
在給不給費用的問題上,林莉的看法是,如果老人有退休金,子女給不給無所謂,但如果老人沒有收入,再貼錢當免費保姆就很不合適了。“兜里有錢人不慌,孫子出去總要有花費的,不給錢怎么行?”這個看法獲得了很多老人的認同,“子女給是個態度,老人要不要都要表示一下”。
37歲的汪英覺得,老人帶孩子本來就勞心勞力,子女再不補償,于情于理說不過去。“也不用就像發工資似的那么生硬,我當時就是過年過節給個大紅包,彼此都高興。咱中國老人都質樸得很,等都要求了再給,家里的關系恐怕就有點緊張了”。
記者就此問題發帖,網友“春天來了”的觀點較有代表性: “帶孫費”的出現讓人尷尬,說明家庭成員間溝通有障礙。“對于老人主動要"帶孫費",你的態度是”72%表示“應該,老人也要積極維護自己權益”,16%認為“不應該,一家人不分彼此”,12%選擇“其他”。
家住曲江某小區的陳思目前正在讀博士,父母專程從貴州來幫她帶孩子3年了,“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業,又脫離了熟悉的環境,每天只能圍著孩子轉,現在孩子可以上幼兒園了,又離不開姥姥姥爺,說實話我挺過意不去”。
西北政法大學的宋雯副教授對此表示支持,進入老齡化社會,維護老人的利益應該被重視,很多老人對于自己的退休后生活是有規劃的,違背他們意愿讓其帶孫子不合理。老人主動維權的背后,恐怕是權益受到長期漠視的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