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寧靜致遠。
如果一個人在多數情況下都能擁有寧靜的心態,他才能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遠,在事業的高峰上攀得更高。
李傳波書法《寧靜致遠》
那么如何得到并維持內心的寧靜呢?
《大學》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
要想獲得內心的靜,源于心有所定,心有所屬,心有所志;而“心定”的前提就是首先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和愿意為之奮斗終身的人生目標,這就是“知止”,即孔子所說的“志于道”。
萬富永新品四字書法《寧靜致遠》
“道”不是一般的人生目標,而是一種具有理想性的人生使命。
一般人往往這山望著那山高,得隴望蜀,欲望得不到收攏,心就不定。
當有了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標之后,心才能定下來,就不會被外在各種誘惑所吸引,不至于歧路亡羊、四顧茫然。心定之后,才能做到內心的貞靜。
書法家觀山書法《寧靜致遠》
《大學》接著講“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內心寧靜,才能夠實現心安理得、心態安寧,才能夠進行縝密的思慮、周詳的謀劃。只有通過縝密思慮,周詳謀劃,事業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做人要有寧靜致遠的境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唯有靜下心來,才能做到高瞻遠矚。人間浮華,遠離強顏歡笑,人活著就圖一個心安,快樂。
于國光隸書《寧靜致遠》
人生的境界,說到底是心靈的境界。
若心亂神迷,無論你走多遠,你皆捕捉不到人生的本象,領略不到韻致的風景。唯有心靈的安靜,方能鑄就人性的優雅。
這種安靜,是得失后的平和,誘惑前的恬淡,困苦中的從容,是笑對這個混濁的世界,慢慢地去看清、看透、看穿、看淡的一個漫長且難捱的過程。
孔德文楷書《寧靜致遠》
實現內心寧靜,方式很多,但前提是須意識到需要寧靜,意識到過于忙碌緣于內心過盛的欲望。
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慢人生的腳步,有張有弛,給心靈留一點空白,或許我們就既能實現人生價值,又可收獲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