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如果把王羲之尊做“書圣”
那么誰是書神呢?
東晉有沒有成熟的楷書?1965年,郭沫若發表了著名的 《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郭沫若從王謝家族的幾方墓志,懷疑東晉沒有成熟的楷書, 而質疑《蘭亭序》的存在。一場關于《蘭亭序》真偽的大討論,影響至今依然沒有消散。
《蘭亭序》局部
《蘭亭序》從風格學的角度講,確實不像王羲之的手筆。郭沫若懷疑《蘭亭序》沒錯,但是從考古證的角度說,晉朝王興之和謝鯤的兩方墓志,確實有點孤證的嫌疑。
王興之墓志
時間到了1998年,南京東郊王、謝家族墓地附近,又發現了東晉名臣高崧墓志。還有人在繼續糾纏,東晉是否有成熟的草書和楷書?
高嵩墓志(局部)
首先,我們先看高嵩墓志,他卒于公元366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 361年。他們生活在同一時代。王羲之和高嵩同朝稱臣,很可能認識。高嵩墓志上的楷書,確實算不上成熟 的楷書,其風格更接近王羲之《姨母帖》。這方墓志的書體,用筆隸書的痕跡非常重。但是,這并不足以否定東晉楷書的流行。
王羲之《姨母帖》
魏晉南北朝,是書法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這個時代不僅有篆書、隸 書、章草、今草,還有飛白書、五胡十六國發端的魏碑體楷書,更有代表六朝風流的魏晉小楷。僅僅晉朝一百五十五年中,兩晉書家就可以組隊,打遍整個中國書法史。
由此可見,東晉已有成熟的楷書,郭沫若文章中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翻閱《淳化閣帖》,就可以找到鐘繇楷書,以及兩晉時期的楷書。
網上一個康生書法的帖子,內容卻非常有意思:“比目魚同志:若論書法,我用腳趾夾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寫得強。康生。”其書法的稿紙單位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第二行連續六個捺,竟然沒有一個重復的,這康生書法確實漂亮,一筆古雅的章草尺牘。有人說,這是“戲仿之作”,偽造康生書法,純粹是一個搞笑帖兒。

郭沫若題字
郭沫若研究甲骨文,做出了不起的貢獻。郭沫若懂不懂書法,我不知道。但從書法的角度講,不管是帖學還是碑學,在民國知識分子當中, 他的字確實很一般。郭沫若《蘭亭序》辯偽文章,有人指責他有政治目的。但是從整個文章舉證來看,他對書法史不是一知半解,就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漢字楷書發源于東漢,第一個成熟的楷書大家是鐘繇。鐘繇書跡流傳至今號稱有:五表、六帖、三 碑。“五表”指:《宣示表》、《賀捷表》(亦稱《戎路表》)、《調元表》、 《力命表》和《薦季直表》;“六帖”指:《墓田丙舍帖》(簡稱《丙 舍帖》)、《雪寒帖》、《昨疏還示 帖》(簡稱《還示帖》)、《白騎帖》、 《常患帖》、《長風帖》;“三碑”指:《漢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簡稱《乙 瑛碑》)、《魏上尊號碑》、《受禪碑》。

鐘繇書跡均為刻本,真假與否不太可靠。其“三碑”均無明確署款,宋人張稚圭刻石題記中說,《乙 瑛碑》是“后漢鐘太尉書”。此碑立 于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推算 鐘繇那時僅有三歲,沒有書寫此碑的 可能。其他二碑也是牽強附會,并沒 有留下確鑿的證據。
而“六帖”之中,除了《賀捷表》被近現代著名書法家王壯弘 留下墨跡圖片資料外,《宣示表》、 《還示帖》、《丙舍帖》、《力命表》 都是王羲之父子的摹本。但是摹本 的好壞,要看摹寫者是誰了,如果刻帖再經過翻刻,字體風格就面目全非了。

《宣示表》(潘允諒本)是鐘繇 小楷名帖,傳說是王羲之的臨摹本。《宣示表》整個帖共有十八行,前九行風格古雅樸拙,后九行相對俊秀、文質彬彬。筆者曾經 把此帖和《王右軍洛神賦》對照,發現確實出自王羲之的手筆。
鐘繇的小楷《白騎帖》,風格上古雅厚重,折筆處有唐楷式的斜肩,有些橫劃屬于外拓式用筆,此帖更接近王獻之的風格。在帖中的“新婦”二字,和王獻之《新婦地黃 貼》中“新婦”兩字,神態上疑似同一個人手筆。本文不想 對鐘繇進行辯偽,從歸屬鐘繇名下的書帖看,鐘繇小楷確實已是成熟的楷書。

鐘繇的小楷《力命表》,據說也是王羲之的摹本。王 羲之小楷臨寫非常困難,鐘繇小楷臨寫起來更難。當臨寫者掌握王羲之用筆習慣,進入鐘繇小楷就會非常容易。王羲之小楷風格是多變的,這種變化并不是無源之水,在筆 法和用筆習慣上,王羲之小楷基本上都能找到源頭。比如 王羲之的《洛神賦》,用筆風格接近《宣示表》。潘本《宣示表》用筆風格非常干凈,橫劃起筆沒有唐楷的頓挫,或者起筆回峰的動作,收筆處回峰動作不是頓挫形成的,所以收筆處也是非常干凈的。

魏晉小楷用筆風格,基本上起筆、收筆,都是非常干 凈的。唐楷中歐陽詢的收筆,基本上保持了魏晉的方式, 但是,到褚遂良之后的書法家,用筆的起收都非常難看。顏真卿、柳公權,起收筆一個大黑疙瘩,基本上是一種用筆的“惡習”。
王羲之的小楷《樂毅論》,用筆風格是從《力命表》 中演化出來的。《樂毅論》和《力命表》,在筆法上有傳承 關系,如果沒有臨摹過《力命表》,臨摹王羲之的《樂毅論》,基本上沒有進入《樂毅論》狀態的可能。

王羲之,在臨摹鐘繇法帖過程中,在用筆方法上有繼承,但是形成的書體有自己的發展。
鐘繇(151-230年),字元常,穎川長社(今河南許昌 長葛)人,生于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卒于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享年80歲,官至太傅,世稱“鐘太傅”。鐘繇工書法, 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家之長,自成一家,尤精于 隸書和楷書。鐘繇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后人評其隸 行入神品,八分列入妙品。胡昭和鐘繇的書法,都師法于 劉德升,并稱為“胡肥鐘瘦”。

劉德升是鐘繇的行書老師。
劉德升(生卒年不詳),字君嗣,潁川(今河南禹州) 人,是東漢桓帝、靈帝時著名書法家。漢字的“行書鼻祖”,他創造了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字體。德升行書 法雖屬于草創,但他的字跡妍美,風流婉約,務求簡易,筆劃從略,離方遁圓,濃纖間書,如行云流水,非常局面捷, 被后人列為“妙品”。他的行書獨步于當世,但沒有書跡傳世。

張懷在《書斷》卷上說:“行書者,劉德升所造也, 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又 說:德升“以造行草擅名。雖以草創,亦甚妍美,風流婉 約,獨步當時。”列劉德升行書為妙品。明陸深《書輯》云:“德升小變楷法,謂之行草。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草 行。”

回到鐘繇師承上的源頭,曹熹和蔡邕都是隸書大家, 而劉德升則是行書創始人。如果說,行書是真書之小偽, 在真書(楷書)出現之前,我們推測鐘繇的楷書來源,筆 法上來自于隸書和行書,那么在字體的結構上,一定是來源于劉德升的行書。
換一句話說,鐘繇楷書是在劉德升的行書基礎上, 經過篩選提煉改造而成的。沒有劉德升的行書,也就沒有 鐘繇的楷書。我們也可以說,鐘繇小楷不是無源之水,他創造楷書的過程中,很可能還借鑒了胡昭的某些行書內容。

還有一種說法,楷書是王次仲發明。王次仲以楷字法 局促,遂引而伸之為八字之分,故號八分。南齊名臣蕭子良 說,靈帝時,王次仲飾隸為八分。王次仲“發明楷書說”, 實則隸書的另一種說法而已。楷書還有正書、真書等名 稱,名同而實不同。

鐘繇在書法史上,最有影響的當屬他的書論。
《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也記載了鐘繇的書論:“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劉熙載在 《藝概·書概》中也說:“鐘繇書法曰:‘筆跡者,界也;流 美者,人也。’”
鐘繇生活在漢朝末年,受“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 以天地、天人來論述書法藝術。他把書法藝術中的自然之氣和對自然奧妙的領悟,運用于書法創作中,由此可以達到 出神入化、賦造化之靈于筆端的境界。

鐘繇的楷書,自然流 麗,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為,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鐘繇所處的時代,玄學時代還沒有到來,本土的道家及 道教文化,正處于成熟的發酵期。他以道家思想,來指導書 法的創作與創造,把書法與大自然相互對照,貫通書法的鐘 靈毓秀氣脈。運用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論,來指導書法創 作,鐘繇可謂功不可沒。
鐘繇的書法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整體布局嚴 謹、縝密,歷代評論成就極高。梁武帝撰寫了《觀鐘繇書法 十二意》,稱贊鐘繇書法“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南朝書家 庾肩吾將鐘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說“鐘天然第一,工 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張懷 更將鐘書 列為“神品”。

鐘繇說書法創作:“非凡庸所知。”鐘繇書學思想的早 熟,可上追“巫瞽時代”,和西周的《小臣克鼎》、《大盂鼎》的金文相媲美。鐘繇以自然狀態的書勢,在書法藝術中 追求自然美,是中國書法史上重要的美學思想。

在鐘繇書論中最有影響的,當屬書體用途的分類學說。
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中載:“鐘書有三體:一 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

三法皆世人所善。”鐘繇三體即:銘 石書、章程書、行狎書。所謂“銘石之書”,指銘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書寫碑版 的字體。這種字體用途的分類,類似于英文的大寫字母,以 示書寫莊重與肅穆。漢魏時期,人們的銘石之書有篆、隸兩 種書體。從現存的碑版來看,大多數是用篆書篆額、隸書題 寫正文,當然也有個別的,如《袁安碑》全部都是篆書。

鐘繇處于文字的變革期,所有書法字體都在變化。鐘 繇所指的“銘石之書”,應該指隸書一種書體。衛恒在《舊 體書勢》中也指出:“銘石之書”,即所謂的“八分”。《熹平 石經》、《上尊號奏》和《受禪表》,是銘石書中的代表之作。“銘石之書”在后世中,也演化出像皇象書的《天發神讖 碑》、高句麗的《好太王碑》等特殊的字體。

“章程書”,即書寫政治文件、奏章等字體,也就是正書,又稱為真書。唐代張懷 《書斷》中說:“時人用寫篇 章或寫法令,亦謂章程書”,從鐘繇所有作品看,用這類字 體書寫的內容,多為奏章上表等,如《賀捷表》、《宣示表》 等。

正書體由漢隸、行書演化而來,鐘繇寫給皇帝的表、章 中竟全以此來寫書。說明這種在民間流行的書體,鐘繇時 已被官方認可,成為某種“法定的字體”,無疑突顯了“正 書”的法定價值。

“行狎書”,又作“行押書”,即行書,平時人們用來私 下寫書信的字體,被羊欣解釋為“相聞者也”。鐘繇和胡昭 共同取法劉德升,應用范圍主要是書信往來,南齊書法家 王僧虔又以“行書”作解。行狎書介乎隸書、正書之間,鐘 繇《賀捷表》、《薦季直表》,即所謂“行狎書”之代表作。

鐘繇,公元230年去世,距離司馬炎建立的西晉,還有 三十五年;距離王羲之去世,公元361年,還有一百三十一 年;距離王獻之去世,公元386年,還有一百五十六年。以郭沫若為代表的東晉沒有成熟的楷書說,和鐘繇小楷的成 熟,在時間上至少差了兩百年。

洛陽有個《千唐墓志》,那里有上千方墓志,時間跨度 從北魏到隋唐。我不知道郭沫若是否看過《千唐墓志》,如 果沒去過,那應該去過西安碑林博物館。在西安碑林里,也 有《千唐墓志》,移到西安碑林的北魏墓志。

墓志,屬于銘石書的一種。北方以洛陽、西安為中心 的墓志,大多以魏碑體居多,也有大量的隸書墓志,隋唐以 后出現了楷書墓志,甚至有行書書寫的墓志。墓志碑文書 體,在總體上,落后于書法史個人風格的形成。

墓志上的文字,受鐘繇“字體三體分類學說”的影 響,為表示對墓主人的敬重,書寫上盡量運用莊重的字體, 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書儀”在儒家禮教上的一種表現。所以,郭沫若用銘石書的字體,來否定東晉沒有成熟的楷 書,在理論上必然導致錯誤的結論。

回顧鐘繇的歷史地位,如果把王羲之尊做“書圣”,那么鐘繇無疑就是“書神”。梁武帝評價鐘繇和王羲之時,尊鐘抑王是有一定道理的。作為現代人,我們距離王羲之非 常遙遠,距離鐘繇更加遙遠了,能真正理解鐘繇的,看來非梁武帝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