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向當地人打聽南山石刻,大多數人不知道,如果問起玉皇觀,就無人不曉。
玉皇觀顯然是道觀的名字,歷史上曾經存在,如今只是一個地名。
南山石刻就在玉皇觀,道教造像。不知道因為道觀而有石刻,還是因為石刻而修建了道觀。
玉皇觀在南山中部,山峰秀出,進入山門還要爬山,給人感覺山中之山,別有洞天。
從觀景臺過來約十分鐘到達一處房屋,屋后濃蔭里顯出一段圍墻,圍墻之后就是玉皇觀。
綠樹白墻,苔痕上瓦,幽靜之極。
幾百米之外的山中有一條公路,老大郵路的一段,以前客車打這里經過,有一處站名就叫玉皇觀,其實離著真正的玉皇觀還有兩里地,后來修建了新的大郵路,改道東關入大足城,南山的這一段公路仍然保留了下來,近年翻新成環山公路的一段。
圍墻邊石板路通往山門,因為行人稀少,石板邊沿常年有淡綠的苔痕。荒草萋萋,像是《聊齋志異》里的場景。
山門,樹木蔥蘢,空氣好像都染成了綠色,鳥鳴山更幽,不愧道家洞天福地。
山門前的景象
右手邊是來時的青石小路。
正對的是一棵黃葛樹,樹梢扎有紅布,本地人讓小孩拜樹為“保保”的一種儀式,從此小孩與大樹有了神秘的聯系,大樹保佑小孩一生平安,像大樹一樣長命百歲。
左手邊也是石板路,下行,幾十米外竹林中一戶人家,磚瓦房,顯得破敗,寂寂無聲,顯然多年無人居住。
上世紀九幾年,還在大足中學念書,周末一個人漫無目的來南山瞎逛,并不知道有石刻。那時候土地金貴,農民看成命根子,遍山都是莊稼。在一片稀疏的竹林旁,看見一面山壁上遍布石窟,窟外雜草叢生,掩映得石窟黑漆漆地,龍洞里石龍盤旋猙獰,作勢欲飛,嚇了一大跳,后來望見不遠處的農舍,隱隱約約傳出人的聲音,才松了一口氣。石刻旁的竹林牛糞堆積,顯然被這戶人家當作牛棚。山中零散有不多的幾戶人家,相去較遠的山腳倒是農家聚居。那時候石刻自生自滅,不像現在這樣冠冕堂皇。
拾階而上
亭閣門楣上四個鎏金大字:南山翠屏。
大足中學校歌里,“海棠香濃”是大足海棠的典故,“南屏翠聳”就是“南山翠屏”這個典故了。
重建的玉皇觀
太清亭,里面石壁有清代大學者張澍題字“辰秀太清”。
雖然重建,但是并非造虛做假地“仿古”,所用石墩、木料全是四處搜購而來貨真價實的老古董,保證了原汁原味的明清“椽斗”風格。
石刻配上古建筑,滿滿的歷史感。
如果南山公園到處是現代裝修的人為雕琢,那么玉皇觀就是天然之趣、自然之道。
黑瓦、綠苔、枯葉,建筑與自然和諧一體,人與道天人合一。
崖壁石刻
南山石刻在一長形崖壁上,崖壁高約6—8米,長幾十米,建有長廊遮風避雨。
南山石刻通編15號,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道教造像,二是文字。
造像有:真武大帝石窟,后土三圣母石窟,三清洞,佛道合龕,龍洞。
文字有:題字,游記,賦詩,記事,格式不一,內容廣泛,其中宋碑5通,清碑15通,題記7則,清代、民國楹聯各1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