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和大家推薦我看的書了,正好趁著年底就做個盤點,但盤點前還是有一些話要說。小D已經4歲多了,我每次都會強調這點,原因是我希望大家看到我的“一步一步走來”的過程。學習育兒,我也是從一開始學習具體某件事怎么辦(招數),慢慢變成學習背后的原因(理念),再慢慢提升到回顧童年,重建自己的三觀。
如果你的孩子現在還小,其實我還是很鼓勵看各種育兒書的。所謂學習就是“看了-想了-實踐了-感悟了-繼續再看更深入的”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大家選擇進入的“起點”很重要。
叨叨叨說這么多鋪墊,其實就是很怕還在“屎尿屁哄睡”奮戰的父母們,看到我推薦這些馬上入手,結果發現“沒用”,還平添了焦慮。新手父母們,我之前推薦的書單還是值得入手的,這里再放一下,這篇應該是循序漸進最全的書單了,戳->熊孩子越來越難管?他們心里到底怎么想?看看這些書吧
另外,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是看書“過目不忘”型的,我之前分享過自己如何做讀書筆記的方法,一開始是挺難,但也就是我堅持了四年,現在看書和思考都有非常大的幫助,有時候真的“慢就是快”,只不過太多人都不相信而不堅持,共勉啦,戳->我靠這三點,解決了“前讀后忘,腦子不好使”的問題
好啦,開始進入正題。這一年,我愈發覺得,再多的育兒道理,最后落實的就是我們生而為人,我們選擇的一個為人的行為準則是怎樣的。
所有的育兒選擇困難其實回歸的都是我們的三觀,而這就是父母的重建之梯,當我們去要求孩子的時候,想一想我們的三觀是什么,這時候我們的選擇都會明朗很多。
這是9月份我在北京分享會時提出的“父母重建之梯”
所以今年我開始閱讀了蠻多和邏輯思維、和哲學相關的書籍,說實話,這類的書深淺難度很主觀,而且所謂的“好壞”最后落實到的都是“合適”,所以挺難推薦的。今天就非常純粹地從我的角度來推薦一下吧。
《批判性思維:帶你走出思維誤區》
我一直蠻重視邏輯思維的,這也是我當年從工作開始一直被提意見的,以前也分享過《讓孩子從邏輯混亂到思路清爽,差距就在每一次的日常互動中》。現在你們可能覺得我挺不錯了,但自己心里明白其實還是有差距的。
這本書是今年年初讀的,盡管說是批判性思維入門的書,但其實蠻偏理論的(也就是說并不是是很容易讀),里面列舉了如何正確思維、如何有效論證。
讓我最受益的就是讀完后發現可以把自己模模糊糊懂的,但似乎又講不出來的東西找到了表達方式。比如,看到某篇文章讀完就是不舒服,但也說不出哪里不對,不知道怎么反駁,現在就能知道也許它是犯了某些典型的邏輯思維謬誤。
一方面比較偏理論,另外一方面這本翻譯的不是特別好,總有一點“照搬”英文邏輯的翻譯,讀起來就會有一點點別扭,這也是我之后自己又讀了一遍英文的才發現的。但總體來說,還是“瑕不掩瑜”的,內容還是非常好的。不過如果你英語熟練的話,我推薦可以先讀一下原版的。
《批判性思維工具》
這本有點像上面一本的學習手冊,更加偏實戰型。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來類比,上一本就好比是和你說孩子喂養的營養學和口腔肌肉運動等;這一本就直接通過告訴你每天食譜是什么來穿插一點理論。
每個人狀態不同,如果你覺得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考是自己所欠缺的,想精進一下但又怕自己畏難,讀不下去的,那就可以先從這本開始試試看。看一章,結合里面提的例子和工具,想想自己日常有沒有遇到類似的問題,消化理解。
如果能讀完,并且覺得有收獲而且還有點躍躍欲試想知道更多,那么可以再讀前面推薦的第一本。我當時讀的時候倒是先讀了第一本,第一本讀的挺慢的,很多思考和理解。讀這本書,反倒有點像在復習了,就覺得之前思考過的東西這里給了更好的例子,讓我可以更好理解和運用了。
另外,還有一本尼爾布朗寫的《學會提問》也很不錯的(中文翻譯也不是很好),它是批判性思維下面的一個分支,今天就不具體分享了,如果你對這些感興趣,都可以去看一下。
《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
這本書相對“輕松”一點,但推薦之前一定要和大家說清楚前提的。因為我之前推薦給朋友過,有人說“值”,有人說“坑”(哈哈,所以你們看“喜歡”這件事真的很主觀)。
這本書是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在肯揚學院畢業典禮上的演講,2013年,美國權威媒體評選出近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畢業典禮演講”,第一名是史蒂芬·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之后就是這個。
我之前就把這個演講稿里關于水的這個小故事作為引子放在了這篇文章《不想讓孩子今后過的渾渾噩噩,請從小喚醒這份覺察》的開頭。這本書其實就是這篇演講稿的文字版,講的就是如何克服無意識,選擇一種有意識進行生活,并且在日常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保持覺察和警醒。
說“坑”的朋友就是覺得沒必要把一篇演講稿擴展成一本書的,而且書里太多的插畫和留白,但我自己倒是覺得插畫選的很不錯。而且這本書閱讀時真的需要有太多思考和筆記了,留白處正好給自己記錄。
《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
我今年才開始看“哲學”相關的書,以前一直覺得“哲學”和我無關的(嗯,我是商科生背景啊,以前看書都是“有用沒用”的,捂臉)。但真的就是開頭和大家提到的,在做了媽媽后,帶小D的這四年多,我愈發覺得,很多育兒的選擇其實是我們三觀的體現,而我們的三觀其實就是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
然后我就覺得,我想更好地學會“看待世界的角度”,和一位長者朋友聊起,她就說去看看哲學吧。我的第一本入門哲學書是這個,用一種非常有趣甚至有點八卦的風格寫的哲學簡明史。
這里也有必要說一下,這本書比如我的這位長者朋友就是不屑的(因為她自己就是有哲學專業背景的),但從我角度來說,這本書把我認為哲學是高高在上的門檻降低了,我作為普通人對哲學有興趣了,大概了解了幾千年的哲學史,也讓我明白了“學習哲學的目的就是找尋人生的意義”。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不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書,更像是這位作者自己學習了哲學后的體會和感悟,有一點戲說的成分在里面。
《大問題》
這本書編寫的很妙,作者沒有用時間軸來羅列哲學大事件,而是用“大問題”的方式來展開。我讀的時候就有很強烈的情景共鳴,經常就有“啊,原來這就是哲學啊!”,于是就會有更加深入下去的動力。
讀完這本書,真的讓我更加明白了一件事,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的哲學,不是研究學問,而是學會思考和探究人生的意義。但這和雞湯又不同,在很多問題下面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期思想者的回答,而且更加關鍵的是,作者不是只是“告知”,而是會用很多提問的方法來引導我們自己思考。
就像開篇里面蘇格拉底的那句話“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我們終其一生并不是去照搬他人的生活,而是帶著審視去思考、去追問,去形成我們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與神對話1》
考慮再三還是想把這本有點“爭議”的書一起推薦了,之所以有爭議就是這個書名容易讓人產生唯心還是唯物的爭論,而這本書里的“神”又比較幽默還時不時爆粗口(作者是美國人),容易讓有信仰的朋友接受不了。
其實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更適合叫“與自己對話”或者“與內心對話”,談的并不涉及任何宗教信仰的問題,所謂的“神”是類比宇宙最有智慧的人,如果我們把疑惑問他,他會怎么回答。
這本書其實是在引導我們思考一個終極問題,做自己還是做別人?我們很多情緒和選擇其實反應的都是我們深層次這個問題的擰巴,而這本書就幫助我關于這些思考了很多。
但如果你本身是個非常容易被說服的,那并不適合讀這本書,至少我在讀這本書時會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批判性接受。這也是回歸到讀哲學的目的,是引發我們自己去思考和探尋,而不是全盤接受。
我之前這篇《孩子越大越難管,父母越當越煩躁,看看這些書吧~》書單里推薦的《少有人走的路》和這本類似,但《少有人走的路》更易懂一些,大家自行選擇。
這本書有很多分冊套裝,我建議大家感興趣也先買第一本看看是否合胃口,而且我自己是最喜歡第一本的。
最后,還是要再次提醒大家,我花了快5年時間從一開始的育兒“招數”書一點一點讀到了這些的。那些年讀過的育兒書還是很重要的,任何學習成長都是一步一步來的。所以大家結合自己目前所在的階段,有針對性地下單選擇。
成長是個持續的過程,只要我們一直在行走,永遠不會錯過,永遠都不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