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研究統計,約30%的糖尿病患者會受皮膚問題的困擾[1]。
那么,糖友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引起哪些皮膚問題?又該如何應對呢?大部分中老年患者都會有皮膚瘙癢[2]癥狀,其瘙癢程度均與血糖值存在一定聯系。患者血糖值越高,其瘙癢癥狀便會越明顯。大多原因不明,有可能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表現之一。由于患者尿液中糖分較高,有時會陰部位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瘙癢癥狀,女性多見。針對血糖控制不好引起的皮膚瘙癢:
首先積極控制血糖,瘙癢嚴重時可口服抗組胺藥物,外用非糖皮質激素類抗炎止癢劑,改善瘙癢癥狀。
糖尿病患者易并發(fā)感染,主要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局部皮膚脫水、白細胞趨化和吞噬功能減弱、代謝紊亂、皮膚微小血管損害、周圍神經病變以及淋巴細胞減少等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尤其在發(fā)生高血糖和酮癥酸中毒時更易發(fā)生感染。皮膚感染[3]中,以真菌性皮膚病患病率最高,其余依次為細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蟲感染性皮膚病。最常見的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常發(fā)生在口腔、腹股溝、男性外生殖器龜頭等,導致鵝口瘡、外陰炎、念珠菌性龜頭炎等。
細菌感染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臨床表現為癤、癰、毛囊炎、汗腺炎等;其次是溶血性鏈球菌感染,表現為丹毒。局部外敷消炎,形成局限膿腫后應切開引流,根據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實驗及時選擇有效、合適的抗生素治療。
糖尿病性大皰病[4]常表現為突然發(fā)生的,腳、小腿、手、前臂等四肢遠端的水皰/血皰。這種水皰/血泡一般是自然發(fā)生的,不痛也不癢。水皰發(fā)生在正常的皮膚上,皰壁緊張,一般水皰不大,直徑0.5~1.0cm。水皰形成與皮膚脆性增加有關,還與表皮營養(yǎng)損害、神經營養(yǎng)障礙及微血管病變使表皮基底細胞變性等因素有關。好發(fā)于病程長、病情控制差及全身營養(yǎng)狀況不佳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別是有微血管并發(fā)癥(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此病約2~5周自愈,愈后一般不留瘢痕。一般不做處理。
此病容易反復發(fā)作,發(fā)作時要注意防止水皰/血皰破潰,以防破潰后引發(fā)感染或不愈,更加不要隨意抽吸或切開引流。
糖尿病性皮損常發(fā)生在老年和病程長及伴神經、視網膜、腎臟病變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皮膚表現,可能是因為機械損傷、紫外線、免疫因素、微血管病變等原因引起的。皮損常局限于大腿和脛前,上肢和軀干較少見。皮損通常表現為由小的棕色、境界清楚的淺表性萎縮性凹陷組成,多為1厘米或稍小,表面光滑呈圓形,有色素沉著,累及雙側,不對稱,常無自覺癥狀。皮損可持續(xù)存在,也能慢慢消退,無需特殊治療。
糖尿病患者出現濕疹的概率大約為30%,且大部分患者濕疹發(fā)生在肛門、外陰等皮脂較多的地方。如果出現瘙癢癥狀,患者要避免抓撓,皮膚患處亦不能摩擦,可給予抗組胺藥物治療。洗澡時,患者要注意控制水溫,水溫不能過高,避免使用堿性的香皂、沐浴露,水溫過高、堿性過高都會使皮膚受到刺激。
最后還要提醒各位糖友,任何皮膚不適癥狀,都禁止抓撓使其破潰,否則將會發(fā)生感染而難以愈合。若要防治這些皮膚病,控制血糖是關鍵!作者:
計銘鈺 江蘇省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yī)師
孫 敏 江蘇省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yī)師
編輯&排版:MMC管家
[1]楊頂權.糖尿病皮膚病變的診斷與處理[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7,15(08):1278-1279.[2]許霄,劉國良.糖尿病與相關皮膚病的識別與處理[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7,13(06):3-4.[3]馮湘君,代錫鋒,劉國良.糖尿病性大皰病的認識、特征及處理[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7,13(06):7-8.從2020年2月開始,MMC管家糖尿病科普將與上海市科普教育合作,聯合全國多家醫(yī)院的相關學科專家,如內分泌、營養(yǎng)、護理、中醫(yī)、心血管等學科專家,將從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治療、生活方式教育、運動指導、居家護理管理、中醫(yī)藥防治等多個維度進行科普宣教,宣教不僅局限于圖文,更有視頻動畫等形式,努力將其打造為多學科結合的糖尿病患教管理平臺。望各位糖友持續(xù)關注,持續(xù)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