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惻動人”說《陳情》
浙江麗水學院附屬高中金龍
李密的《陳情表》為什么會產生“悲惻動人”的效果?
首先,它抒發的是真情實感?!豆盼挠^止》中評價它說“俱從天真寫出”,這個“天真”就是真情實感。李密很小時就家遭不幸,六個月時,父親去世;四歲時,母親改嫁。是祖母劉氏一手把他拉扯大的。而李密少時多病,九歲了還走路不穩。顯然,為了拉扯大這顆病秧子,祖母劉氏傾注了不少的心血。劉氏到了晚年,也疾病纏身,常常躺在床上起不來。是李密一天到晚地守在旁邊,煎湯熬藥,片刻也不離開。祖孫二人就是這樣患難與共地走過漫漫人生路的。在對這些往事的簡單敘述中,包含著李密對祖母劉氏深深的感激之情。“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烏鳥私情,愿乞終養”,便是李密對祖母的感激之情的集中概括。然而,就在李密決心服侍祖母直至終老的時候,朝廷卻三番五次地請他出去做官。如若丟下老病的祖母不管,就是不孝;如果拒絕朝廷的邀請不去做官,就是不忠。李密處在“忠孝不能兩全”的尷尬境地,確實左右為難。“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寫的就是這番實情。我想:晉武帝是確確實實地為李密《陳情表》中的這番真情實感打動了,所以才作出“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即由國家出面來供養其祖母的決定的。
其次,它表達的是人之常情。要產生“悲惻動人”的效果,光有當事人真情實感的流露,即一相情愿是不行的。還需要接觸這份表章的人受感動,即兩相情愿才行。而要兩相情愿,你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必須是人之常情。“忠”和“孝”,可以說是人間兩種最基本的思想感情。作為臣子,你必須效忠皇上,為朝廷分憂,更何況朝廷對自己不薄。對此李密心里十分明白。“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殞首所能上報”“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便將李密的忠心和盤托出。作為孫子,你必須照顧好祖母,讓她安度晚年,更何況對自己有多年養育之恩的祖母,現在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豈能為了自己的仕途而置祖母于不顧呢?“愿陛下衿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殞首,死當結草”便是李密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這番人之常情,就不僅僅是“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而是“皇天后土實所共鑒”,即天地神明也被深深感動了。這樣,還愁晉武帝不被感動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