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一個小伙伴給我留言說,她花了一萬多塊錢,給孩子報了一個早教班。可過了一個月,孩子只學會了爬。這讓她特別氣憤,想要告這家早教機構。
最后,這個小伙伴問我,究竟應不應該給孩子報“早教班”?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讓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于是,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早教機構和課程應運而生。
什么是早教?
早教,即早期教育,一般指的是開發0—3歲嬰幼兒潛能的教育。
科學研究表明,對孩子進行早期的益智教育,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永久的印記。如果錯過了孩子的早期教育,即使過后花十倍、百倍的代價,也難以彌補。
雖然,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早教的重要性,但是卻往往因為盲目和認識不足,而走進了早教的誤區。
早教有哪些誤區?
1.早教=早期學科教育
不少家長認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學科教育。他們不顧嬰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硬性地向孩子傳授書本知識,甚至給孩子規定學習任務,讓嬰幼兒像學生那樣坐下來學習。這不但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而且還會讓孩子早早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厭惡學習。
0至3歲的孩子正處于情緒情感和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家長的主要任務,就應該是陪著孩子有目的地玩。通過不同的游戲,訓練他們手眼協調、事物認知、精細動作和社交語言這四個領域的能力。
2. 早教=為孩子找個好老師
“早教”這個概念從歐洲進入到中國至今,只有10幾年的歷史。嬰幼兒早期教育對我們來講,是一項新興行業。
很多家長認為,早教就是給自己的孩子找一個好老師,教授他們一些知識。如果你這樣想,那就錯了。
早教,教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早教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讓家長通過和孩子一起參與早教課程,從而學會如何與孩子互動,如何引導他們塑造自我、認識這個全新的世界。
但是在我們國家,早教的現狀是:很多家長認為,教育是在學校里完成的,是老師的事情。他們花費了昂貴的價格,把孩子送到早教班,然后就覺得萬事大吉了。自己不是坐在教室外邊玩手機,就是心安理得去逛街。最后,等孩子下課的時候,再來把他們接走。
他們不知道,其實他們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嬰幼兒的一些行為習慣,主要是通過觀察和模仿身邊的人完成。孩子的價值觀也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旁人不可替代。
對孩子來講,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最好的早教。
3.早教老師=專業人士
中國早教行業最尷尬的局面,就是沒有一所大學有“早教”這個專業,唯一和早教沾點邊兒的,就是“學前教育”。而學前教育,針對的是3歲+孩子的教育。
事實上,很多早教機構只是把招聘來的人員,經過簡單的培訓之后,就上崗了。
作為一名教師,他們需要的能力遠遠超越他們在三尺講臺上所教授的知識。但是教師的培養,一直以來都是一件極其復雜和艱難的事情。這就使得有很多沒那么稱職的教師,正在或者即將走上教師的崗位,擔任起教師的職責。
如果沒有內心充盈的老師,何來內心充盈的學生?
如何選擇早教機構?
選擇一個合適的早教機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幾點要注意:
1、 不必為了追求好學校而舍近求遠,因為早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如果路途遙遠,太辛苦的話,對家長和孩子來講,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很難堅持下去。
2、不要盲目追求品牌和規模,有些早教機構,雖然受場地限制,無法達到你心中的標準,但他們辦學嚴謹、教師工作踏實、服務意識強,這樣的早教機構是最值得選擇的。
3、早教機構之間的收費標準存在較大的差異,收費標準的高低與教育質量的優劣并不一定成正比。所以家長應通過實地考察和親身體驗,去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4、有很多家長喜歡讓自己的孩子進比孩子實際年齡高一級的班級學習,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鞭策自己的孩子更快地進步。但其實這樣的做法非常不科學,因為,孩子的智力年齡是和生理年齡同步增長的,把一個2歲的孩子,送進3歲年齡段的班級,即便他的能力再強,也有可能會落后于別人,這對孩子自信心、榮譽感的培養十分不利。
早教的原則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不可能期望二、三歲的孩子用意志和刻苦來學習,但是如果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他們卻可以長時間地專注于一項活動。
只要父母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就能創造出很多機會,并且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有個小朋友從小就喜歡看天氣預報,一到天氣預報時,他就變得非常地全神貫注。他的媽媽就想:何不趁著這個機會讓他也認識一下各個城市的名稱呢?于是,在預報員說到“北京”時,她就指著熒屏上“北京”兩個字念一遍。就這樣,孩子很快就知道了中國很多城市的名字,并且能識別出相對應的漢字。
2.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法寶
這個世界的競爭越來越大,人心也變得越來越浮躁。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存在著急于求成的心態。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往往躊躇滿志、摩拳擦掌,但是時間久了,如果孩子還沒有取得什么明顯的進步和成績,他們就會變得焦慮起來,繼而懷疑,繼而懈怠,到最后放棄。
“水滴石穿”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懂。水之所以能把堅硬的石頭刺穿,憑借的就是持之以恒。教育也是一樣。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比德爾曾感慨道:
我們的教育體系錯過了大好良機,忽視了孩子發育中最敏感、最能接受的時期
比德爾說的這個“孩子發育中最敏感、最能接受的時期”,指的就是嬰幼兒時期。嬰幼兒時期的教育,是兒童教育的最佳時機。科學、正確的早期教育,對孩子大腦的開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會讓我們的孩子終身受益。
究竟要不要給孩子報早教班?
我的想法是,如果有錢有閑,可以報。但目的一定是為了陪伴他們做一些豐富、有趣的游戲,和他們一起接觸別的小朋友,學會和別的小朋友打交道。
一定要記住,早教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更好地陪伴。
如果時間和金錢不允許,也不用非要苛求給孩子報早教班。家長完全可以通過學習,親自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這樣不但能達到良好的早教效果,而且對親子關系的培養非常有益。
20多年前盧姍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早教”這個概念,更加沒有早教機構。但是在盧姍出生之前,我就通過大量的閱讀,認識到了嬰幼兒時期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親子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才放下一切,自己承擔起陪伴和教育盧姍的職責。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讓我回到20年前,我仍然會做出同樣的選擇,而且,我相信我會做得比20年前更好。
作者簡介:高寶寶
15歲寫小說
38歲考取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院
20年中文教育經驗
一手把女兒培養成港大一級榮譽學士及倫敦大學教育碩士。
讓她溫暖而有力量的文字,陪伴你一路前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