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治好后,世界公認能減少50%的刑事案(這或許能說明犯罪和健康的關系)
行為偏差者、精神病患者,對社會的繁榮安定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可謂舉足輕重(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導致思維和感情反應崩潰精神疾病的病癥。有很多種理論從分析大腦功能變化和精神分裂癥之間關系入手,其中經常被提到的理論之一是精神分裂癥的多巴胺假設);
自殺:美國一項研究指出,有偏頭痛或嚴重頭痛的人,自殺的概率比其他人高出四到六倍。頭痛與包括羥色胺(serotonin)在內的大腦化學物質有關,而這些物質出現功能障礙與自殺也有關聯。劇烈頭痛導致病患出現憂郁癥,這也是頭痛患者有自殺傾向的原因。春季是自殺率很高的一個季節,這和內分泌、情緒、環境的多重影響都有關系。抑郁癥是自殺原因的重要方面,還有一部分是因沖動而自殺(沖動往往和心理承受能力差有關系,其實心理承受能力差也是一種疾病,是一種心理障礙)。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需要引起重視。給孩子們一個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培養兒童健康陽光的心靈,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促進婦女兒童身心健康,營造家庭幸福美滿;
通過增強自制力,可以抑制沖動、犯罪和暴力傾向(根據從1972年開始針對新西蘭某村落1000名兒童進行的長期跟蹤研究結果,在3歲時進行的自制能力評價中,自制能力較弱的占20%,其中長大后的犯罪率達43%。而在自制能力較強的20%中,長大后的犯罪率僅為13%);
每個社會里都會有性格怪異的精神不正常者,也都會有因種種原因仇視社會、進而試圖采取極端方式報復社會的“孤獨者”。2012年12月14日,美國康涅狄格州紐敦鎮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槍擊案致28人死亡,包括20名兒童(8名男童和12名女童,年齡為6歲至7歲)。尸檢結果顯示,所有受害者均死于槍傷,全都身中數槍。年僅20歲的槍擊案疑犯亞當·蘭扎,成績出色但患有嚴重自閉癥,有人格障礙;
連續殺人與ASD、頭傷等結合有關: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針對連續殺人犯病理研究出爐,學者們認為,人若是有“泛自閉癥候群”(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頭部受傷及合群心理障礙如兒時遭霸凌、父母離異這3種因素其中之2結合,那么犯下駭人大罪的機率就會大大提升。研究發現,這些駭人大案的殺人犯28%得過ASD;相形之下,一般人罹患ASD者約1/100。這些連續殺人犯中,21%過去都“明確或疑似”受過頭部傷害。而在有ASD又有(或有)頭傷者當中,一半以上曾經歷過合群心理障礙如性侵害、肢體侵害或父母離婚。格大研究因此結論,整體而論,不分全球各地,連續殺人犯之中可能逾10%有ASD癥候,另類似比例有頭傷,兩相結合,很可能導致某個人埋下種子,后來變成連續殺人犯。由艾禮(Clare Allely)博士率領的團隊撰文表示,“本研究首開先例,檢視有關連續、大規模殺人犯可得而知數據,找出一種情結,由神經發展問題及合群心理因素交織而成,最有可能犯下此類罪行。”研究全文發表在《暴力及侵略行為期刊》(The Journal ofViolent and Aggressive Behaviour);
人格異常(反社會型人格異常ASPD),是病態人格的一種(屬精神疾病的第二軸發育障礙/人格異常的類別B)。自心理醫學發現此病態人格,近百年來便有林林總總不同醫學名詞出現,大致為:無罪感(Guiltlessness)、精神病態性人格卑劣(Psychopathicinferiority)、悖德癥(en:Moral insanity)、道德低智(Moralimbecility)。現代則多為用反社會人格(Sociopathy)、精神病態(Psychopathy)等醫學名詞。而通俗來說,則可用沒良心(Conscienceless)這詞簡易概括。患者在初識時,往往予人聰明、人緣佳的印象,但實際上他們會殘酷無情的利用他們身邊的人,以達到他們的目的。此種人格傾向常見于狡猾的政客、黑幫或犯罪組織頭目等人士之中。他們的社會化不足,因此缺乏對人、社會、團體的認同與忠誠。主要表現為良心不足、不負責任和沖動的行為。他們無法接受或了解道德的價值,嚴重的缺乏良心譴責,所以不會因不道德行為而焦慮或有罪惡感。他們甚至會輕視那些被他們利用的人。而且受到被利用過的人指責時,不會感到內疚和不安,更會憤怒、反駁及責罵他們。他們很少為未來長期的利益考察,所以傾向于在短時間內尋求立即的滿足,他們也較為難忍受例行性或過于復雜性的事物。而有需要時,可以暫時跟隨社會一套行事。對于此病的成因仍無定論,有人認為他們生理上的缺陷使得他們難以學得制約反應,也有人認為他們只是善于逃避心中不舒服的感受而已。另一種看法是,他們可能是在生長過程中,遇到某些原因導致他們對社會失去信任,進而影響到思想上的異常。日本腦科學家澤口俊之稱,目前在美國,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病癥已經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種病癥在日本也開始曼延,會侵害幼兒大腦,導致其注意力缺陷和多動癥。據統計,日本近六成以上幼兒或多或少有行為障礙,而這些人中又有近六成患有ASPD。社會歸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一切推給社會,那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偏頗。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有“反社會型人格”的人存在。但過度的社會歸因,會讓更多人把自身的問題歸咎于社會;
血液中糖分含量低的人更有暴力傾向。此項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其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布拉德·布什曼(BradBushman)解釋說,此項研究顯示出挨餓導致人體內葡萄糖含量下降,進而會成為造成夫妻間關系緊張的因素,隨之而來的是爭吵,有時甚至會造成家庭暴力。這項研究報告的作者們強調,這一現象表明葡萄糖是大腦的重要動力來源,控制憤怒及帶有攻擊性的沖動行為的必要自控能力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布什曼教授稱:“大腦的重量雖然僅占我們人體體重的2%,但是卻要消耗我們20%的卡路里。”
一失足成千古恨者,其實多已冰凍三尺!如果一個人有健康的心態,冷靜的思維,又如何心浮氣躁、一失手或一失足?
法律很有作用和很重要(雖然法律很多時候都很脆弱),而良好的心理素質更能約束人的行為,補充法律之不足,心理素質缺失,人們就會失去底線;
預防犯罪,首先是健康預防,身心的健康預防。如果身心不健康,將無法改正或糾正(不論多少的批評教育,自我檢討,深刻檢查,或關了多少年);當身心健康了、心結打開、驀然回首、迷途知返,自然而然一切都迎刃而解、從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