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是《道經》,后44章是《德經》,如果《道德經》是一條山脈,那每一章就是一座山峰。徜徉在《道德經》的山中,尋找道,尋找德,那些道,那些德,常常'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每每有所得,剛剛有所喜??墒桥せ仡^來,又對所得有了困惑,糾結得頭飛了雪,也只在幾座山峰里轉圈圈。此山雄美,總還是要從山里走出來的,哪怕走出來,再進去呢!
于是,決心寫讀書筆記,如游記一般,爬一座山寫一篇。就像在山中迷路,不妨于經過的樹上,寫下個記號。然后,沿著記號不斷前行,總可以走出此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
短短59個字,兩千多年來,竟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
解釋不統一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斷句不統一,分歧如下。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br>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span>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br>
解釋不統一的另外原因主要“道”“名”“有”“無”“妙”“徼”“玄”等名詞”的解釋不統一。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第一個“道”是名詞,指客觀真理,大道。
道可道,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言說,表達。
“?!保遣蛔兊?,永恒的。
“常道”是不變的永恒的真理。
大道真理是可以被表述言說出來的,但所有化為文字和語言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最永恒、最本質、最深遠、無限的真理。而是真理的一個現象的、一時的、片面的樣本。
為道是無限的,而語言相對道就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語言描述無限的道,只能得到“非常道”。
這句話與佛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錯“,有相同意思。
打一個比喻,無論是大圓,還是小圓,有一個量是永恒不變的,那就是圓周和直徑之比,也就是圓周率π。
π可賦值,根據需要,π可以是3.14,可以是3.1415926,可以是小數點后更多位的數,但是無論如何賦值,都不是真正的π,都是非“常π”。
所以,π可π,非常π。
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這是告訴我們,老子講的道,也只是“可道之道”,講的也是一個“非常道”。要透過“非常道”,窺探真正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名可名,第一個“名”是名詞,指具體事物的定義,即某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名稱,特征等。
名可名,第二個“名”是動詞,指命名,定義概念。
“道”是客觀真理,“名”是主觀認識。
“常名”是指永恒不變的定義。
這句話可以寫為:
可名之名,非常名,常名,不可名。
老子要闡述“道”這門學科,必須先明確這門學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就像我們學習一門新學科,也要先學習基本概念一樣。
老子說,常名是沒法定義的,可定義的名都有其局限性。
老子非常嚴謹,不像一些其他理論,在開始就說,一定要相信我,我就是對的。
老子告訴我們,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兜赖陆洝防锏摹暗馈倍际强傻乐溃?/span>名”都是可名之名,我們要透過可道之道,可名之名去感悟體會,真正的道,真正的名。
老子的道學,可名了兩個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無”和“有”。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兩種斷句,我傾向于,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給出了“無”和“有”這兩個基本概念的定義。
“無”定義為“天地之始”;“有”定義為萬物之母。
天地,是抽象的詞,不單單是天空大地的意思。天地,就有了系統。
萬物也是抽象的,是一切系統的產物。
錢學森認為: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且這個有機整體又是它從屬的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
最基本的系統就是兩種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組成部分結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這兩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組成部分,就是天和地。天地外還有更大的天地,天地里也有更小的天地。天地可以是更大天地的萬物。萬物也可以是更小的天地。
沒有天地,就沒有系統,沒有系統就根本無所謂“無”和“有”。
天地之始,就是系統開始運行之始。
比如,男女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兩個部分,建立起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具有生孩子這個特定功能。
一對男女相戀了,表示一個可以一起生孩子的系統已經建立了,只是開始的狀態,是沒有孩子的,從確立關系到有孩子,是一個過程。
天地系統建立之始,是“無”。所以,無,名天地之始。
沒有男女做夫妻,談論有孩子和無孩子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沒有天地,就沒有“有”和“無”,沒有天地之前,是虛無,是無極。
夫妻建立系統之始是丈夫和妻子,有天有地。但是沒有孩子。
一旦夫妻系統孕育出新的生命,就“有”了。
這時候,妻子才能稱之為“母”。
系統“有”了,萬物才被生產出來,所以,“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個斷句,我傾向于,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span>
“無”中蘊含各種因素作用變化,孕育著“有”,謂之妙。
“有”就一定會轉換為“無”,有無的邊界在哪里?
“常無”用來觀天地之妙。天地之妙,就是“無中生有”之妙。
“常有”用來觀萬物之徼。萬物之徼,就是“從有到無”的邊界。
比如,地球生命的出現。
地球更多時間是沒有生命的。當地球誕生的時候,天地這個系統就建立了,就有了可以產生生命的系統,但是天地之始這個時候是沒有生命的。
經過了漫長的“常無”狀態,天地不斷相互作用,地球產生了空氣,出現了水,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然后,生命從無到有。
生命起源,妙不可言,如今依舊是人類之迷。
這就是“常無,欲以觀其妙”。
現在地球的生命是“常有”狀態,但地球生命必然會滅亡,這就需要我們“觀地球生命在什么時候走到盡頭呢?”那時候,地球生命就要提前努力到其他星球延續生命。
這就是“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就是“無和有”兩者,有和無同出于一個系統。無中蘊含有,有中蘊含無。所以,同出而異名。
“謂”和“名”是有區別的?!?/span>名”是客觀的定義,是嚴格的;“謂”是主觀的描述,可以是一種比喻。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但是無和有,同謂之玄。
“玄”就是黑里帶微赤的顏色。簡單來說,就是指“黑”色。
我們現在對一些不知道原理的系統稱為“黑匣子”,就是給這個系統輸入,也得到確定的輸出,卻不能把這個系統的原理說清楚。比如,一些帶有自學習系統的人工智能機器,就是黑匣子。
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都是很難解釋其原理的,所以“謂之玄”。
無中生有,謂之玄;有而化無,謂之玄。無無有有,有有無無,謂之玄之又玄。這些玄之又玄所蘊含的規律,是解釋一切天地與萬物生生滅滅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是全篇總綱!
郭宗林號旅行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