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也,
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
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
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
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居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皮取此。
第一個困惑就是“什么是德?”
什么是德?
德的分級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第一等的德是“上德”。
指引上德之人前行的是“道”,上德為道,為道者無為,所以上德無為。所謂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沒有主觀的“為”,只是跟隨“道”而為。一切都是“道”的旨意,我卻無為。
無以為的意思,是只做該做的,做完了,事了拂衣去,功成身退,不求回報。
第一等的德,給予你所需,你常不知道其存在。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第二等的德是“上仁”。
上仁為之,為的是“德”,讓更多人能夠受益。
上仁無以為,所以不求回報。
上仁是慈悲心,是菩薩,普度眾生。許多做慈善的人就是“上仁之人”。
上德和上仁都是“無以為”,都是奉獻而不求回報,但是境界不同。上德像太陽,只是燃燒自己,不為照亮他人。上仁像蠟燭,燃燒自己,是為了照亮他人。
菩薩就是上仁之人,地藏菩薩的慈悲是為了“地獄空”。觀音菩薩的慈悲是為了“度盡世間眾生”。
第二等的德,給予你所需,你可心存感激,卻不用回報。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第三等的德是“上義”。
上義為之,為的是“仁”,讓人感到仁愛。
上義有以為,意思是上義是有回報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你為他人付出了義務(wù),他人也會為你付出義務(wù)。比如父母對孩子有“義務(wù)”,未來孩子對父母也有“義務(wù)”。
所以上義比上仁的境界又次了一等。當上義的奉獻,主觀和客觀上都可以沒有回報時,就是“上仁”了。
第三等的德,給予你所需,你會回報其所需。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也,則攘臂而乃之
第四等的德是“上禮”。
上禮為之,為的是“義”,讓人產(chǎn)生“義”。
禮是規(guī)矩,讓人按照一定規(guī)范做事。一個人開始守規(guī)矩是被動的,后來會逐漸自覺地守規(guī)矩。
上禮和上義的區(qū)別在于,上義盡義務(wù)是主動的,上禮盡義務(wù)是被動的。當能夠主動承擔義務(wù),就由上禮進階到上義了。
規(guī)矩是需要反復教導和強迫才能建立起來的。
所以才有“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乃之”
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常形容激奮貌。
乃:本意為“再度”、“重復”。
也就是說,要通過重復性的教導和強迫才能“守禮”。
怎么才能進階到“上德”呢?
從上禮,上義,上仁,到上德,這就是“上德”的進階之路。
道理都是相通的,適合于各個領(lǐng)域的進階之路。
比如太極拳的進階之路。
《太極拳論》中有一句話:“由招熟而后懂勁,由懂勁則階及神明',這就是太極拳的進階之路,暗合“上禮,上義,上仁,上德”四個等級。
學習太極拳,要從“上禮”開始,先被動地守規(guī)矩,也就是學招,招練得不到位,就得反復練,這就是“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乃之”!
練招到一定程度,就達到了招熟的階段,每一招每一式,都做得標準了,合乎規(guī)矩了。打的是太極,練得是招熟,這就是“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招熟到一定程度,就漸漸懂勁了,不再跟著招式走,而是跟著自己的勁走了,打的是太極,練得卻是勁,這便是“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懂勁到一定程度,就通了太極的神明,從而脫離太極拳的束縛。太極是我,我是太極。不再為了打太極而打太極,做什么事,都可以是在打太極,這便是“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比如書法的進階之路。
學習書法,也要從“上禮”開始,先被動地守規(guī)矩,也就是臨帖,臨得不像,就要反復臨,這就是“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乃之”!
臨帖到一定程度,開始能夠主動按照規(guī)矩“寫字”了,每個字每一筆都有出處,都有規(guī)矩,可謂是“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規(guī)矩熟到一定的程度,就開始破掉規(guī)矩,回歸自我,此時的字,便是你自己的字,不再是別人的字,此時寫的是字,練得卻是功力,可謂是“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到了書法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書法,而通“神明”,如太極的最高境界般“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郭宗林號旅行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