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來聊聊莊子的道家思想,《莊子》一書原本一共52篇,現在留存下來的只有33篇,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是道家思想的精髓。莊子文風寫意,字里行間充滿了想象力,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莊子也非常善于用寓言講道理,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這種文風對后來的中國文學,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莊子也是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哲學也被稱之為“文學的哲學”。
《莊子》里面有非常多我們今天都耳熟能詳,又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如果要說《莊子》里面哪一篇寓言故事最多,那可能就要數《莊子·達生》這一篇了。
“達”指通曉、通達,“生”指生存、生命和人生,“達生”就是通達人生的意思。簡而言之就是說,怎么才能活得更好,在分享莊子“達生”的內容之前,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莊子的思想。
其實在《莊子》的道家思想中,講生存智慧,人生智慧的內容非常多,很多內容都是關注人生的快樂、自由和生存狀態的。這其實和莊子所生活的年代有關系,莊子生活在戰國末期,戰火紛飛,群雄逐鹿,老百姓的生活自然不會好過,甚至有點民不聊生,常常連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障。所以,生在這個時代的莊子自然對人的生命充滿了敬畏,向往自由自在,快樂幸福的生活,甚至有些感嘆人生苦短。
比如內篇的《養生主》中那句著名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就對人生的短暫,人自身的能力的局限,有清醒的認識。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尋無限的知識,往往是徒勞的。這其實不是莊子主張求知無用,而是莊子表達了對生命短暫的感嘆。
另外,莊子在《人間世》和《德充符》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情感,他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當然這也并非聽天由命的意思,而是莊子提醒我們,要認識到人類自身的局限性,換句話說就是要“自知”,就像老子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類似。
其實在西方的哲學中,對自由、快樂、幸福的追求,也是也一個永恒的主題,著名的哲學家帕斯卡說:人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不需要整個宇宙武裝起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剝奪他的生命。即使宇宙要毀滅他,他也比致他于死地的宇宙要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將要死亡,他知道宇宙相于對他的優勢,而宇宙對此一無所知。所以,我們所有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正是因為它,我們才可以鼓舞自己,而不是通過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所以,讓我們努力好好思想,這是道德的原則。
其實這和2000多年前莊子的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才是德之至也。
好了,聊了莊子全篇的一些主要思想主題,讓我們回到今天要聊的這篇《達生》中的幾個寓言故事,這幾個寓言故事,其實都是講生命智慧的。這一篇中有很多廣為人知的成語,比如“呆若木雞”、“津人操舟”、“呂梁泳者”、“醉者駕車”等等。那這一篇主要講了什么呢?
其實第一句話就是是這一篇的主題,莊子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
意思是說:真正懂得生命真相的人,不會去追求生命所不需要的東西;真正明白命運真相的人,不會去追求命運所達不到的目標。“達生”就是活出一種通達的人生,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體現了一種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那這種智慧是什么呢?莊子說的“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形體健全,精神充沛,就與自然合為一體了。如何達到這樣的境界呢,莊子講了四個字:“形全 ”和“神全”。
可能你會問,什么是“形全”和“神全”呢?簡而言之,就是要懂得保全自己身體和精神的完整性,讓身體和精神都不受外界干擾,做一個“形全精復”的人,或者說“內圣外王”的人。這么說可能還不好理解,我們來看莊子在這一篇中的一個故事:醉者駕車 吧。
莊子說,一個喝醉酒的人,從車上摔下來,雖然會受點傷,但是不會被摔死。這是為什么呢?莊子說,喝醉酒的人,身體與其他人一樣,受到的傷害卻不一樣,這是因為他們的精神處于整合的狀態。乘車時沒有知覺,墜車的時候也沒有知覺,他們在面對危險,甚至死亡的時候,情緒都沒有進入他們的內心。意思是他們面對危險的時候,內心沒有害怕、恐懼這些情緒干擾。因為喝醉了沒有知覺,反而讓精神得到了保全,讓自己免受傷害,這就是莊子說的“神全”,是不是非常形象?
我們其實經常聽到這樣的新聞,某某人醉酒之后,從高處落下,或者摔到溝里,但卻安然無恙,只是受了點皮外傷。如果有自己喝醉經歷的人都知道,喝酒之后,有時候遇到危險,反而處變不驚,第二天回想起來都覺得后怕。
在正常情況下,當我們面對風險和困難的時候,恐懼 、害怕、緊張等等情緒會隨之而來,而這些情緒會讓我精神慌亂,失去了“神全”的狀態,反而讓我們不能專注于應對風險。就像俗話說“酒壯慫人膽”,說的就是喝酒之后,雖然知覺不靈敏了,但是我們內心的畏懼和緊張感也少了,這樣我們面對困難也更加從容淡定。其實這種“神全”的狀態,在競技比賽中也是一樣的。頂尖的高手比的從來都不是技藝或者技巧,而是精神和狀態,誰能夠在競爭最激烈的時候,還能穩定而專注的情緒,心無雜念,才能發揮出最高的水平成為最終的贏家,這些都是“神全”的意義和價值。
莊子說“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天地者, 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拋棄世俗之事,則形體不勞累;遺忘生命,則精神不虧盈。形體健全,精神飽滿,就與道合一。天地是萬物的父母,兩者相合就形成了物體,兩者分離就回歸原始。形體和精神不虧損,就能順應世間各種變化;修養了再修養,最后歸于自然。
莊子通過“醉者駕車”的故事,來闡述了自己對于“形全”和“神全”的智慧。就是“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能夠保全自己的形態不受侵害,保全自己的精神不受干擾,才是最接近于“道”的境界。
說到這里,是不是腦海中浮現出一個人“冥想”的畫面?是的,通過冥想可以讓自己全然忘掉自身并專注于內心,不管是老子、莊子,還是王陽明,都非常推崇從每個人的內心去尋找最原始、最本能的力量。
莊子說“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 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如果想要避開形體的操勞,就要拋棄世俗之事,拋開了世俗的事就沒有了拖累,沒有了拖累就平心靜氣,平心靜氣就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種狀態就接近于“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