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中醫的人經常會聽人說“你濕氣重”、“你痰濕太多”之類的話,現在的中醫師也往往做此判斷。然而對于濕氣、痰濕,大部分人還是不甚了了。
先說濕氣。
濕首先是一種氣候要素。我們的空氣中含有水汽,水汽比例越小,空氣就越干燥,水汽比例越重,空氣就越潮濕。現代氣候學有空氣濕度的概念,一般空氣濕度為50%—60%時,人體會感覺舒適,低于40%時,人體就覺得干燥不適,超過70%時,人體就會覺得潮濕難耐。通常所說的濕氣就是這種潮濕難耐的氣候。
濕氣作為一種氣候,從時間上看,往往出現在夏末秋初,中醫所謂長夏季節,以五運六氣來看就是太陰濕土主管的四之氣(約7月23日~9月22日)。這段時間降雨較多,空氣濕度大,屋內潮濕,人們皮膚粘濕,肢體怠惰,胃口也不佳,會出現很多不適感。
濕氣作為一種氣候,從地理上看,我國東南沿海省份地勢低洼,湖泊眾多,河網密布,是古人所謂“卑濕之地”,再加上終年多煙雨迷霧,空氣中的水汽較重,這一地區的人也易受濕氣侵襲。
最早古人對濕氣的定義就是如此,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中的一個,因此濕氣致病,是一種外來邪氣。濕在五行中屬“土”,在臟腑中對應“脾”。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空氣中濕氣過重,會滲透皮膚,侵襲肌肉,導致皮表體液代謝障礙,引起皮膚腫滿,四肢也會感到沉重無力。這些與脾有關,需要健脾祛濕。
《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外來的濕氣還容易順著肌膚經絡,沉積在關節間隙,《金匱要略》所說“濕流關節”,會影響關節經絡的通暢與陽氣的運行,導致關節疼痛。若與風寒相合,風濕、寒濕侵襲關節,那關節疼痛就比較嚴重且頑固,難以屈伸。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濕氣還容易引起肢體痿軟無力,濕氣重的時候四肢陽氣不夠通暢,肢體怠惰,人不想動,再嚴重的話,四肢陽氣難以通行,小筋弛長,無力收縮,四肢無力,這是古人所謂的“痿證”。
以上所說,都是中醫“濕氣”最原始的含義,也即濕氣是外在之邪。然而到了宋代開始,“濕氣”就與“痰飲”混為一談了。
南宋的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說:
脾虛多病濕,內因酒面積多,過飲湯液,停滯膩物,燒炙膏粱過度,氣熱薰蒸,濁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濕從內作。外因坐臥濕地,霧露陰雨所客,澡浴為風所閉,涉水為濕所郁,郁于表腠則發黃。
此段論述,后半部分“外因”乃是濕氣本義。前半部分“內因”乃是出于痰飲,非濕氣本義,很需要指明。
影響到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也說:
濕之為病,有出于天氣者,雨霧之屬是也,多傷人臟氣。有出于地氣者,泥水之屬是也,多傷人皮肉筋脈。有由于飲食者,酒酪之屬是也,多傷人六腑。有由于汗液者,以大汗沾衣,不皇解換之屬是也,多傷人膚腠。有濕從內生者,以水不化氣,陰不從陽而然也,悉由于脾腎之虧敗。
痰飲是什么呢?簡單說,痰飲就是飲食不當、消化不力,造成的病理因素。我們每個人的消化能力,吸收能力都有一個定量,超出這個定量,暴飲暴食,人體就難以消化吸收,身體當中就會有代謝殘留。如果喝很多水,一部分水轉化吸收,滋養血脈臟腑,剩余的未被完全轉化停留于臟腑之間,組織間隙,甚或存留于氣管肺葉、橫膈上下、胃底腸彎。這些都叫痰飲,它會消耗身體的陽氣,阻滯陽氣的通行,久而久之,影響臟腑的正常功能。
痰飲形成的原因也是與脾有關。說白了就是脾胃消化功能弱了,所以才有一些水液未能完全吸收。有些人是自小脾胃弱,后天飲食未加注意,很容易導致痰飲滋生。有些人年輕時有個好脾胃,但是飲食不加節制,胡吃海塞,脾胃超負荷運轉,迅速衰弱,最終也導致痰飲滋生。
另外,有些食物本來就難吸收,會對脾胃產生很大壓力,如牛奶、奶酪、奶油、肥肉以及甜膩食物等等,這些都與痰飲的形成有一定關系。
宋代開始,濕氣就與痰飲混在一起談論了,所以經常聽到“痰濕”這個詞,而且,痰飲、濕氣都與脾的功能相關,后世中醫也多將二者放在一起治療。
《景岳全書》云:濕證雖多,辨治之法,其要唯二,則一曰濕熱,一曰寒濕。濕熱之病,宜清宜利,熱去濕亦去。寒濕之病,宜燥宜溫,非溫不能燥也。
我們要去濕氣,首先就要辨別寒熱。以下是寒濕、濕熱引起的癥狀,
寒濕:肢體關節肌肉重著、腫脹、麻木、酸痛,遇冷及陰雨天氣加重,屈伸不利,得熱痛減,以下肢關節多見,肌肉痿軟無力,面色蒼黃或浮腫,身體沉重,四肢困乏無力,四肢不溫,胃口不佳,胃脹腹脹,時有嘔吐,或有男子陽痿,女子帶下清稀,大便稀溏,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緩或沉遲無力。
濕熱:頭身困重,或有發熱,發熱多在午后明顯,且身熱不揚(即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且并不因出汗而減輕,關節局部腫痛,脘悶腹滿,煩躁易怒,惡心厭食,大便秘結,或大便通而不暢,粘滯難盡,或有急性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后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尿短赤色黃濁,皮膚濕疹瘡瘍,皮膚瘙癢難忍,眼屎耳屎分泌旺盛,舌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中醫祛濕之法有三種:
解表祛濕:通過發汗,將體內濕氣排出去。若有皮表濕氣,或關節痹痛,可用中藥發汗。若無明顯癥狀,可用香辛調味料如生姜、紫蘇、桂皮、羅勒葉等煮湯發汗,也可運動出汗以排濕。
健脾化濕:利用中藥增強脾胃功能將濕氣消化吸收,以祛濕。藥食同用的可選擇白術、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若有明顯癥狀需要找中醫開方。
利水滲濕:利用中藥通利小便,將濕氣從小便中排出去。藥食同用的可選擇赤小豆、車前子、玉米須、冬瓜皮。若有明顯癥狀需要找中醫開方。
玉米須
以下是依據三種方法推薦的方劑,供大家參考選擇,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解表祛濕方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杏仁、薏苡仁、炙甘草)
解表祛濕。風濕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
甘草附子湯(炮附子、白術、桂枝、炙甘草)
解表祛寒除濕。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
健脾化濕方
參苓白術散(白扁豆、白術、茯苓、甘草、桔梗、蓮子、人參、砂仁、山藥、薏苡仁)
補脾,益肺,化濕。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平胃散(蒼術、厚樸、陳橘皮、炙甘草)
燥濕運脾,行氣和胃。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胃苓湯(蒼術、陳皮、厚樸、炙甘草、澤瀉、豬苓、茯苓、白術、桂枝)
祛濕和胃,利水止瀉。脾濕過盛,浮腫泄瀉,嘔吐,小便不利或癃閑,大便飧泄,濡瀉。夏秋之間,中暑挾食不消,吐瀉腹痛,或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
五積散(白芷、枳殼、麻黃、蒼術、干姜、桔梗、厚樸、甘草、茯苓、當歸、肉桂、川芎、芍藥、半夏、陳皮)
散寒祛濕,化痰消積。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惡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
四妙散(蒼術、黃柏、薏苡仁、川牛膝)
清熱燥濕。濕熱下注引起的腰腿筋骨疼痛,或兩足痿軟,或足膝紅腫疼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濕疹,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者。
利水滲濕方
五苓散 (豬苓、茯苓、白術、澤瀉、桂枝)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
茵陳五苓散(茵陳蒿、豬苓、茯苓、白術、澤瀉、桂枝)
利濕退黃。濕熱黃疸,濕重于熱,小便不利者。
萆薢分清飲(萆薢、黃柏、石菖蒲、茯苓、白術、蓮子心、丹參、車前子)
清熱利濕,分清別濁。濕熱下注,尿有余瀝,小便渾濁,氣味難聞,舌苔黃膩。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木通、澤瀉、車前子、 柴胡、當歸、生地、生甘草)
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經濕熱。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陰部腫,陰部癢,陰部潮汗,小便淋濁,或婦女帶下黃臭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