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選:《論語·里仁》
【注解】
放(fǎng):同仿,效法。引申為追求。
【譯文】
孔子說:以利益為目的的放縱、不加以節制,會招致怨恨和紛爭,最終必定失敗。
【評說】
人要快樂地賺錢,崇高地花錢。
賺錢看出人的能力和資源, 花錢看出人的品位和智慧。
賺錢是科學,花錢是藝術。如何賺錢看頭腦,如何花錢看心靈。
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選:《道德經》三十八章
【譯文】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會把德行掛在嘴上,故意用某種行為證明自己的德行。處在德之下品的人,看似處處都彰顯德行,處處用德的框架來比較似乎都很恰當,但事實上卻是一個少德之人。
【評說】
如果一個社會的人們,把成與敗看得比好與壞更重要, 那么該社會就陷在罪惡的泥潭里了。
在一個健康的社會中,名人、富人、偉人誠然當受尊重, 但只有好人才配受愛戴;而名人不一定是好人,富人不一定是好人,偉人也不一定是好人。
好人好在哪里?心里。什么樣的心是好心?愛心。
3、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選:《孟子·離婁下》
【譯文】
孟子說:有德行的智者, 說話不一定都講信用,做事不一定都有結果,關鍵看是否合乎道義。
【評說】
好講誠信卻不愛學習,不能明辨是非真偽。盲目守信,結果可能被無原則的信用傷害。
好直率卻不謙虛,說話急切尖刻。不懂禮,沒涵養,做事沒有回轉余地。還打著誠信和果斷的旗號做事,殊不知已傷人傷己。
對講誠信的人講誠信,對符合道義的事行結果。講信用不可迂腐。
4、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選:《道德經》三十八章
【譯文】
堂堂正正的人,總是持守質樸淳厚之道,不實行虛華無用之禮;行為忠厚樸實,摒棄浮華淺薄之事。
【評說】
改革開放之初,小平同志問過李嘉誠:一個企業最寶貴的資產是什么?
李嘉誠說不是土地、廠房、設備,甚至不是人才,是你的商譽和品牌。也就是說,李嘉誠在香港經濟最蕭條的時候, 他憑著商譽可以不用一分錢的抵押從銀行貸款。這就是品牌和人格的力量。
5、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選:《莊子·德充符》
【譯文】
只要有過人的德行(充分的負責、忠誠、奉獻及出色地表現),形體上的不足就會被人遺忘。
【評說】
他93 歲去世,蹬三輪近二十年,為300 個貧困孩子捐出35 萬元助學款。
一個冬天,他到天津耀華中學,遞上飯盒里的500 元,說:我干不動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 這是我最后的一筆錢。老師們全哭了。他叫白方禮,一個已經離去的普通老人。我們可能無法達到他的道德高度,但我希望他的故事被您傳誦。
6、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選:《論語·學而》
【注解】
鮮(xiǎn):少。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神色偽善之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喜歡在表面奉承的人,也必定喜歡于背后詆毀。
【評說】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與物質的富足相比, 精神的豐富更能決定我們擁有怎樣的人生。
擁有一顆平常之心,不追逐功名利祿,不阿諛奉承,不矯揉造作,而被浩然正氣和萬丈豪情所充實。如此憧憬未來, 如此守望夢想,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7、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選:《論語·學而》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道義(不要毫無顧忌不分善惡地講信用),才可兌現諾言;恭敬要符合禮法(真正的恭敬不是阿諛奉承),才能遠離恥辱。
【評說】
南非總統曼德拉曾被關押27 年,受盡虐待。他就任總統時, 邀請了三名曾虐待過他的看守到場。當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時,在場所有人乃至整個世界都靜了下來。
他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獄中。
8、子曰: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選:《論語·學而》
【譯文】
孔子說:雖然貧窮,卻坦然、快樂,即使富裕,也要做行善、謙恭、為社會作貢獻之人。
【評說】
單純的經濟增長會使社會的經濟、文化失去平衡。金錢至上觀會把一切變為金錢能夠購買的東西:瓦解制度,破壞法律,收買權利,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的可購買化、金本位化,使社會結構趨于崩潰和混亂。
所以富人不僅要謙恭,而且要在內心里尊重窮人、尊重窮人的勞動和回報社會。而窮人須人格獨立,也叫修養和道德。對于富貴不巴結,不記恨,卻尊重財富, 積極向上,努力獲得。
9、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選:《論語·陽貨》
【注解】
荏(rěn):柔弱,怯弱。
窬(yú):穿墻和爬墻。
【譯文】
孔子說:神色嚴厲而內心空虛,用小人來作比喻,大概就像鉆墻洞的小偷吧!
【評說】
有一種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嚴厲,但內心沒有原則,思想空虛,裝樣子嚇唬人。這種人經常以嚴厲去壓制空虛和潛意識里浪蕩不羈,而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靈魂深處感到痛苦與空虛的自我迷失,還有對現實只剩下不安和絕望。
10、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選:《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君子識大局、明大理,不發不義之財。而小人只知道從小利和個人得失考慮問題,不顧及他人感受和社會公益。
【評說】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和印度國家大會黨領袖甘地說“社會7 大罪惡”:
1. 搞政治而不講原則。
2. 積累財富而不付出辛勞。
3. 享樂而沒良知。
4. 有學識而沒人格。
5. 做生意而不講道德。
6. 搞科學而不講人性。
7. 敬神靈而不做奉獻。
1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選:《論語·憲問》
【譯文】
孔子說:有德行和修養的人, 一定有好的言論,有好的言論之人不一定有德行和修養。
【評說】
一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去某小學簽賣她的新書。烈日高照。孩子們揮汗如雨,排長隊買書到偶像桌前求簽名。一孩子在書店買的同樣是這個阿姨出的書,捧上請作家簽名。然而,此作家板著臉推開了孩子的手:不是今天買的,不簽!
嗚呼!你還配是兒童文學作家? 一個文人,一個著名作家,當然是非常“有言”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卻并不一定有好的道德修養。呼喚:德者有言。唾棄:文人無行。
12、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選:《道德經》七十九章
【譯文】
上天沒有遠近厚薄,常常會關照善人。
【評說】
孝悌、忠厚、誠信、助人之人,定會有好的機遇和收獲。
人在做,天在看,地已知。相反,違心、欺騙、作惡之人, 遲早會把自己推向死亡之淵。
13、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
選:《荀子》
【譯文】
人有三件不吉祥的事情: 年輕不肯侍奉年長,位低不肯侍奉位高,愚鈍不肯侍奉智者。
【評說】
狂妄者往往有點才氣,但無知,因無知而不能正確估量自己這一點才氣。這是少年人易犯的毛病,閱歷常能把它治愈。傲慢者卻多半是些毫無才氣的家伙,不但無知,而且無禮, 沒有教養。這差不多是一種人格上的缺陷,極難糾正。
14、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選:《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評說】
志得意滿時,需要淡然,給自己留一條退路;失意落魄時,需要泰然,給自己覓一條出路;平常心境時,需要坦然,自重而不炫耀, 自信而不傲慢,自強而不失謙遜。
15、士君子盡心利濟,使海內少他不得,則天亦少他不得, 即此便是立命。
選:《省心錄》
【譯文】
靠正道謀生的人都盡心盡力去做些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事,這使得世人都離不開他, 老天爺自然也離不開他。
如此做法才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最好途徑。
【評說】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光明磊落,坦蕩謙恭,克己奉公, 心存感恩,時常助人。
這樣的人有誰愿離開?
16、事后論人,局外論人,是學者大病。事后論人,每將智人說得極愚;局外論人,每將難事說得極易。二者皆從不忠不恕生出。
選:《省心錄》
【譯文】
事情過后議論別人,身在局外議論局內人,是做學問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在事后議論別人,往往將聰明人說得極其愚笨;身在局外議論局內的人,往往將困難的事情說得極其容易。這兩種毛病都是由待人不忠誠、不寬容而引起的。
【評說】
事后議論人,是擔心我不如他;局外議論人,是嫉妒他比我強。總有自以為是的人, 喜歡在背后指點江山。滔滔不絕,愚蠢就暴露無遺。洗耳恭聽,智慧反而快樂生長。
17、軒冕而敬,偽也;匿就而愛,私也。
選:《曾國藩家書》
【注解】
軒冕(xuān miǎn):指為官或顯貴。
【譯文】
看到衣冠楚楚(延伸為金錢和權力)的人就獻媚地尊敬, 是虛偽;見到心愛的(物品)就隱藏起來,而不與人分享、不創造價值,是自私的行為。
【評說】
當一只玻璃杯中裝滿牛奶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牛奶”; 當改裝菜油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菜油”。只有當杯子空置時,人們才看到杯子,說“這是一只杯子”。
同樣,當我們心中裝滿財富 、權勢、自私與成見的時候, 就已經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熱衷擁有很多,卻往往難以真正地擁有自己。
18、子曰:茍至于仁矣,無惡也。
選:《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一心向善、向上,這個人便沒有令人厭惡的地方,而且心中充滿美好,眼中無惡人,處處是風景。
【評說】
一個人越聰明、越善良, 他看到別人身上的美德越多; 而人越愚蠢、越惡毒,他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也越多。
——托爾斯泰
19、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嗜。
選:《菜根譚》
【注解】
減:節省。
嗜(s hì):品嘗。
【譯文】
在經過狹窄的道路時,要留一步讓別人走得過去;在享受甘美的滋味時,要分一些給別人品嘗。
【評說】
天津薊縣盛產柿子。農民往往會在枝頭,留下一些熟透的柿子,這是特地留給喜鵲的食物。
當農民收獲柿子的時候,也在想著喜鵲如何過冬,便給它們留下足夠的食物。留在樹上的柿子,吸引了許多過冬的喜鵲,直到春天也不肯飛走。它們整天忙著捕捉果樹上的蟲子,從而也保證了來年柿子的豐收。
因此,給別人留有余地,哪怕是動物,往往也是給人類自己留下生機和希望。
20、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選:《菜根譚》
【譯文】
不責備別人的小錯,不揭發別人的隱私,不惦念以前的猜疑和仇怨。這三種修為不僅可以培養德行,還能讓自己遠離禍害。
【評說】
世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若要與人和諧相處, 就應當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責人之心責己。
你若要彩虹,就得寬容細雨; 你若要豐收,就得寬容糞肥。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一個人的心中如果裝不下“寬容”,生活就如同在刀鋒上行走,稍不小心就會傷人傷己。
21、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選:《小窗幽記》
【評說】
看《阿甘正傳》有感:
阿甘從小被人看作“傻子”。在“傻子”面前,我們有太多的差距與丑陋。
阿甘誠實守信,認真專注, 專心勇敢,重情輕財,律己身先。正因他具備這些美德,才一次又一次地成功。這成功對所謂的“聰明人”形成了莫大的諷刺。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選:《莊子·養生主》
【注解】
有涯:指生命。 無涯:指知識。
隨:追求。 殆:危險,疲困。
已而:既然如此。為知:追求知識。
【譯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單純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只埋頭去追求知識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
【評說】
學習要加,驕傲要減,機會要乘,懶惰要除。
這個世界既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23、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
選:《莊子·山木》
【譯文】
以利相交的人,碰到困難大多互相指責、不顧情分、就此分手。
【評說】
“妓女法則”: 給錢就干, 給錢就什么事都辦得成,不給錢就什么事也辦不成。
金錢已經成為有些人活動的萬能通行證,這是社會陷入迷惘和混亂的一個主要標志。
“妓女法則”對社會風氣的危害要比妓女本身更為深重也更為負面。
24、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選:《論語·里仁》
【注解】
不逮(dǎi):不足之處, 過錯。
【譯文】
孔子說: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恐怕說出來做不好而覺得可恥。
【評說】
賣弄口舌是非多,
謹思慎言風險少;
追名逐利心浮躁,
韜光養晦能成名。
25、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選:《道德經》六十三章
【譯文】
輕易發出諾言的人,必定很少能夠兌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
【評說】
諾不輕信,故人不負我;諾不輕許,故我不負人。
感情歸感情,事情歸事情。彼此能力以外的承諾,信了是勉強,許了是壓力。
情分由淺而深在于相惜, 情分由深而淺在于相負。彼此間的辜負,往往不是心的背叛, 而是輕信或輕諾。朋友之間, 互相幫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也要量力而行。
26、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于靠他人。
選:《菜根譚》
【評說】
一生意人到佛前求利潤。
跪拜時發現還有一人也一同行禮,看長相與所拜佛像有些相似。
生意人:閣下是誰?
那人:我是你拜的那佛。
生意人:是佛還拜自己?
那人:是。這世界只有靠自己努力才可改變命運,指著別人永遠發不了財。
2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選:《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 見到品德差、水平低的人,就該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類似的地方。
【評說】
差距是這樣煉成的:別人休息的時候,你在加班,或參加各種培訓班;別人嘲笑的時候,你在悶頭苦干;別人想著如何找工作的時候,你在想著如何做得更好;別人抱怨的時候,你在思考解決之道;別人在想著歸入哪一派時,你在尋求專業突破。
28、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選:《論語·雍也》
【注解】
罔(wǎng):蒙蔽。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是為正義、正直而生存,但虛偽、欺騙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評說】
虛偽和欺騙是在用自己和家人的臉面透支生命!
29、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選:《朱子家訓》
【譯文】
做好事只想讓別人知道, 不是真想做好事;做壞事唯恐別人知道,那是做了大壞事。
【評說】
高調慈善似乎是把雙刃劍, 披紅掛綠,情何以堪?
過度包裝的慈善,已與人性善良回歸的本質愈行愈遠。
30、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選:《文子》
【注解】
《文子》:作者為文子本人。老子弟子,年輕時從師于孔子。
【譯文】
不把水抽干來捕魚,不將森林燒毀來捕獵。而有人就是為眼前利益而踐踏長遠利益。
【評說】
可能毀掉我們的十樣東西:
1. 沒有責任感的享樂;
2. 不勞而獲的財富;
3. 沒有是非觀念的知識;
4. 不道德的生意;
5. 沒有人性的科學;
6. 沒有犧牲的崇拜;
7. 隨性而出的暴躁;
8. 沒有理性的盲從;
9. 沒有克制的喜歡;
10. 恣意付出的戀愛。
31、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選:《孟子·盡心下》
【譯文】
智者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如今有的人自己還在糊涂卻硬要叫人明白。
【評說】
自己不懂,又好為人師,實在是病得不輕;嘴里喊著“空杯心態”,但哪一刻放下自滿,安靜地傾聽?
32、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
選:《荀子·性惡篇》
【注解】
亡(wú):同“無”。
【譯文】
道德仁義所在,雖貧窮,不以為苦;道德仁義缺乏,雖富貴,不以為樂。
【評說】
假設人生一世只需10 袋米。有些人卻還在為20 袋米煩惱,為30 袋米痛苦,為40 袋米犯罪,為50 袋米走向刑場。難道他們真的沒看見,有多少人窮盡了一生,只為了那聊以糊口的一袋米。
適度的貪婪是追求,無度的追求是貪婪。追求與貪婪僅一步之遙、方寸之間。
33、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選:《易經·恒卦·爻辭》
【譯文】
人不能堅持自己的道德標準,免不了要遭受恥辱。
【評說】
道為規律,德為仁愛。堅守道德,就是堅守自己的人格與人性。人若失去了道德,便與禽獸趨同。
在說著人話的獸群中,隨處可見虎狼般兇殘,蛇蝎般狠毒,鷹隼般尖利,豺狐般狡詐, 豬狗般茍且,猩猴般機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人一旦靠傾軋而謀取,雖富足而不快樂,雖高位而不榮光,唯有功利,何言幸福?
34、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徳,厚之至也。
選:《易經·謙卦》
【注解】
伐(fá):功勞,功業。
【譯文】
有功勞而不自夸,有功德而不自居,這才是厚重仁德。
【評說】
謙是一種美德,與炫耀相對。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涵養的君子必備素養。
才高而不自恃,心高而不自傲,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夸。
3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選:《中庸》
【注解】
鵠(gǔ ):箭靶的中心。
諸:“之于”的合音。
【譯文】
孔子說:射箭的方法像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過來問自己,看有沒有做好,功夫夠不夠。
【評說】
現代人面對生活的壓力采取大吃大喝、唱歌跳舞、逛街購物的方式化解。實際生活中的事情都是一環扣一環的,今天用這種方式解壓、明天用那種方式解壓,結果壓力仍然解之不盡,而生活卻愈走愈遠。
實際,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3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選:《論語·為政》
【注解】
信:信用。
其:那。
可:可以,行。
【譯文】
孔子說:人如果不誠信,不知道他還有什么事可以做好。
【評說】
馬云談信用:
我更相信,未來企業家之間的競爭,再也不是誰先掌握政策,誰先有貨幣,誰有更多的資本,或者是誰有一個叫李剛的父親。未來企業家之間的競爭,不是文憑的競爭,未來企業家之間的競爭,是信用的競爭,誰信用越好,誰越會成功。
37、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選:《論語·陽貨》
【譯文】
孔子說:看似忠厚實際沒有道德準則,言行不一、四方討好、八面玲瓏的人,是敗壞道德的小人。
【評說】
生活中有小人。小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識別小人。不識別小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身在小人圈還不自知。
對付小人,就像對付沒有燒透的煤。碰碰,才會燃燒;晾著,自然就熄了。
38、功崇惟志,業廣推勤。
選:《尚書·周官》
【譯文】
(一個人)功勞崇高,主要體現在他的志向上,業績廣大,全憑借他的勤奮努力。
【評說】
能登上金字塔的動物有兩種:一種是鷹,一種是蝸牛。
為何鷹可以?因為它天資奇佳,搏擊長空。為何蝸牛可以?因為它自知資質平庸,所以堅持一步一腳印,永不放棄。
為什么其他動物很難?因為高不成低不就,沒有太高能力,不愿從底起步,更沒耐心。
39、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選:《尚書·君陳》
【注解】
濟:補益。例:無濟于事。
【譯文】
有忍耐精神,所為才能成功;有寬容胸懷,德行才能廣大。
【評說】
忍耐可以走得遠,寬容心中天地寬。
40、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 雖州里行乎哉?
選:《論語·衛靈公》
【注解】
蠻貊(mán mò):指南蠻、北狄。比喻未開化的民族。
州里:泛指地方鄉里。
【譯文】
孔子說:只要說話忠實誠信,做事忠厚、謹慎,雖然在蠻荒落后的國家也能行得通。反之,如果說話不忠誠、不誠信、做事不忠厚、不謹慎,雖然是近在自己的鄉里,你能行得通嗎?
【評說】
有人問,成功有捷徑可走嗎?
我說有,就是努力、堅持、誠信和敬畏。無論是在東方還 是西方,也無論倒退2000 年, 還是再過2000 年,都不會過時。
41、子曰: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任人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選:《論語·陽貨》
【譯文】
孔子說:莊重不致遭受侮辱,寬厚會得到眾人的擁護, 誠信就能得到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善于獎勵就能夠差遣人。
【評說】
態度莊重,處世寬厚,待人誠實,做事勤奮且執行力強, 善于管理,懂得獎懲,這不就是合格經理人的標準嗎?
42、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選:《論語·衛靈公》
【注解】
孫(xùn):謙遜。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依照禮義、謙遜的言語、誠實的態度為人處世。
【評說】
罵人話“王八蛋”的由來:
孔子曾經提出“八端”的概念,既“孝,悌,忠,信,禮, 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本,忘記了這“八端” 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
現代社會以訛傳訛,把“忘八端”口語成了“王八蛋”。
43、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選:《論語·子罕》
【譯文】
孔子說: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這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最后才凋謝的。
【評說】
嚴寒使大部分植物滅絕,但卻產生了耐寒的松柏。
戰亂使周王朝衰微,孔子發出感嘆:松柏傲寒而屹立, 多么像在亂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嚴和氣節的人啊!
所以,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贊美它們經冬不凋的品質,也就是贊美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堅持真理、守衛正義的人們。
44、子曰: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選:《論語·衛靈公》
【注解】
沒(mò):去世。
稱(chēng):肯定,符合。
【譯文】
孔子說:君子害怕的是到了去世的時候,還沒有做出什么令人肯定的事。
【評說】
1992 年一艘從中國出發的貨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強烈風暴, 船上2.9 萬只塑料玩具鴨墜入大海。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其中一萬多只玩具鴨組成的“鴨子艦隊”在海上漂流了14 年之后, 竟抵達英國海岸。后來,這些鴨子售價激漲百倍。
【啟示】
一個人的價值并不在其出身,而在于他譜寫什么樣的人生履歷。
45、孔子曰: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選:《論語·季氏篇》
【注解】
不及:趕不上。
探湯:把手伸到滾燙的水里,指要趕緊躲避開。
【譯文】
孔子說:看到別人好的地方, 趕緊學習,生怕趕不上;看到壞的事情,就像手伸到滾開的水里一樣,馬上縮手撤回。
【評說】
智慧,是因為有差距而毫不吝嗇地學;墮落,是來自于一開始毫不拒絕地喜歡。
46、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選:《論語·學而》
【注解】
慎終:人死為終,這里指父母的去世。
追遠:追憶祖先。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評說】
清明祭祖,緬懷思念,是敦親睦族的表現。
對逝去的故人追懷,是培養人們反哺報恩的觀念。知恩感恩,民風自然淳厚,這也是儒家之所以重視喪葬的原因,目的是教化人心。
47、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選:《論語·子張》
【譯文】
子張問:什么叫四種惡政呢?
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 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評說】
寧波一中學圖書館無門無管理員。
有人問:怎么不設管理員?
校長:6 人一年30 萬工資, 只要丟書不超30 萬就值;偷書是受教育不夠,多看書多受教育, 偷拿過書也會放回書架。年終盤點,原來10 萬冊書變成了10 萬6 千冊。
【啟示】
不教而殺謂之虐,為什么總有人說中國人素質低?
48、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 威而不猛。
選:《論語·子張》
【譯文】
子張問:什么叫五美?
孔子說:君子給人以恩惠自己卻沒什么損失,差遣使用百姓卻沒有什么怨恨,有欲望卻不貪心,泰然自若卻不驕傲, 威嚴卻不兇猛。
【評說】
男人五美:
1. 豪放之美:光明磊落, 襟懷坦白,與人為善,難得糊涂。
2. 樂觀之美:遇到為難, 詼諧幽默,不悲不怒,依然如故。
3. 將帥之美:款待客人, 頭腦清醒,風度文雅,不貪杯盞。
4. 勇敢之美:受到委屈, 拍案而起,慷慨陳詞,據理力爭。
5. 君子之美:諾言貴重, 講究信譽,辦事果斷,表里如一。
49、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雖得之,必失之。
選:《論語·衛靈公》
【注解】
知及之:知,知識。及,達到。之,人心。
【譯文】
孔子說:知識已經得到并影響一個人的心,但卻不能持守仁德,這樣雖然得到了知識, 但必定會因為沒有正心正念的根本而失去它的意義。
【評說】
愛好仁德而不學則愚昧, 崇尚誠信而不學則害人,重視直率而不學則刻薄,強調勇武而不學則成亂,偏求剛強而不學則輕狂,喜歡求知而不學則飄蕩無根。
50、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選:《論語·衛靈公》
【譯文】
孔子說:面對著仁德、正義的事,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成語“當仁不讓”源出于此。
【評說】
“不讓”即是爭。
儒家一貫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而此處的“爭” 重在“爭先”而非“爭奪”。爭相為仁行善反而有助于促進責任傳播,提升社會的道德境界。成就仁德、忠恕、智慧的前提下, 孔子鼓勵趕超和飛躍。
好學生若要對得起老師教誨,就一定要努力超越師者的知識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