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知.需求.營銷
l、認知是需求前提與條件,需求是營銷的原點,過去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
2、認知有三個基礎來源,其一自我感知,雞蛋吃了不餓、水喝了不渴;其二媽媽告知,辣椒辣、醬油咸、醋酸;其三信息傳知,藥書寫有以形補形核桃補腦,黃振龍涼茶鋪宣傳給嶺南人防治上火要喝涼茶,電視上播報娃娃們喝奶要先扭一扭再泡一泡奧利奧餅干。
3、任何不從認知上找需求的創意都是耍流氓,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是紅牛能量補充飲料,解油膩喝頂吉蘋果醋,控油祛痘就用米小黃(死海礦物硫磺皂)等案例都找到了問題G點,從認知中找到最大的需求點,然后直接開藥方提供解決方案,才叫創意。
4、營銷VS需求,其一就是將少數人的需求擴展成人多教人的需求,如防上火喝涼茶從嶺南一隅普及到大江南北;其二就是將弱需要轉化為強需求,'早上喝一瓶,精神一上午',營養快線將牛奶十果汁飲料直接綁定了早餐這個強而大的需求,硬生生造就了200億的戰略大單品;同理,'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六個核桃飲料,從植物蛋白飲料轉化為益智健腦類保健飲料。少到多,弱到強,營銷就是為需求找到最性價比的解決方案。
5、認知->需求->營銷,就是用戶思維的邏輯推演,遺憾的是,99%的企業還停留在工廠思維上。
二、定位三角
1、地球人都知道,'需求、競爭、資源'構建品牌定位三個基本原素,從知道到運用,就是水貨與磚家的區別。
2、在行業初級階段,或者叫品類發育期,大家還在用品類進行表達,要重點研究需求,要以需求為核心構筑定位,完全可以不考慮競爭,因為誰也不知道誰的存在,在方法上多采用搶先定位法。
3、當行業處于充分競爭階段,消費者己經用品類思考用品牌表達,則將重心偏向競爭, 在方法上采取關聯或者對立,前者是你好我也不錯,后者是直擊行業老大的軟肋。
4、但是,資源始終是定位前提與條件,再好的定位不進行傳播也是白瞎,當然要將產品設計做到極致,定位始于產品歸于品牌,才是大道。
三、品類化價值
1、一個很裝X的概念,卻是品牌營銷原點的思考路徑,它表達出來的就是品牌定位。
2、近些年拍磚'定位'者眾,其運用邏輯推理工具卻是品類化價值,應了周瑜打黃蓋,嘖嘖!
3、無論企業處于哪個階段,無論是單品牌還是多品牌,無論產品結構簡單還是復雜,都需要為品牌找到品類中的獨特價值,并且去全力占據,這也是傳播與推廣的根源。
4、案例。王老吉占據的是預防上火飲料,紅牛占據的是能量補充飲料,六個核桃占據的是益智健腦飲料,椰樹占據的是正宗海南椰汁。判斷能否成就為戰略大單品,其依據就是品牌能否占據了品類獨特價值,如此逼競品進攻戰、側翼戰或游擊戰出擊應戰,實際上共同進行品類化教育,領導品牌都會最大化吸附品類價值 。
5、品類化獨特價值的挖掘工具就是定位三角元素,需求~~決定有沒有,競爭~~決定讓不讓,資源~~決定能不能。其實,品牌營銷一點都不復雜,只是用乎之妙,在乎之心。
四、品牌信任狀
1、信任狀屬于品牌定位頂層設計關鍵內容之一,從創建伊始錨定,并且不斷添加完善創新。
2、占據地域心智資源,符合常識性消費認知,利于被先天性認同,例如赤水河邊的白酒,北緯x度的紅酒,川渝的調味料,山西的老陳醋、源于死海的礦物硫磺皂(米小黃)。
3、權威機構站臺,借力借勢借船出海,xx大學出品、xx研發機構監制。
4、權威證書&秘方,專利證書、xx祖傳秘方,例如尼爾森統計市場占有率數據、加多寶宣導為王老吉后人授權秘方。
5、權威人物站臺,例如小米雷軍投資的裝飾公司,臺灣名人牛爾Diy的護膚品,本邦咨詢超哥操刀服務的營銷項目。
6、上下游合作伙伴拉出來站臺,人民大會堂坐的沙發,路邊賣煎餅果子介紹用的是金龍魚的油雙匯的火腿腸,護膚品品牌常說我是屈臣氏熱銷品,或者大講特吹自個在沃爾瑪天貓旗艦店特么牛叉都是如此。
五、重度消費人群
1、 重度消費人群也叫示范性消費人群,這部分人群對大眾人群產生傾向性影響,引領大眾消費方向與浪潮,他們可以是粉絲,也可以是關鍵意見領袖。
2、 重度消費人群往往與消費場景緊密相關,或者說通過消費畫面彰顯品牌主張,紅牛能量飲料錨定的是汽車司機vs加油站,王老吉(原)涼茶鎖定的是食客vs川湘菜館火鍋店,六個核桃設定的是學生vs學習情境中的教室。
3、選擇重度消費人群的根據是品牌的品類獨特價值,紅牛訴求困了累了要補充能量,王老吉(原)訴求麻辣飲食易上火要喝涼茶,六個核桃訴求學習費神要益智健腦。
4、重度消費人群結合消費場景是品牌傳播策略的手段,決非會減少或弱化目標消費群,而是通過以點帶面引爆更廣泛的消費,實際上無論紅牛還是王老吉,更多還是被作為解渴飲料被消費的,這才是品牌陽謀。想必說到這,你會真正理解可口可樂說:我的競爭對手,是所有喝到嘴里的液體,!
六、典型消費時機
1、品牌占據獨特品類價值后,要在營銷上配稱典型消費時機彰顯定位。
2、典型消費時機崇尚簡單,表達上通俗易懂;必須有畫面感,才可產生共鳴共振,達到'我也想要'的參與感。
3、牛叉的定位語/廣告語大多會卡位典型消費時機。案例解釋,白加黑感冒藥早晚一顆,白天不瞌睡晚上睡得香(特點優點利益點自然轉換);營養快線,早上喝一瓶,精神一上午(拋卻飲料屬性直切早餐市場);益達口香糖,飯后兩粒嚼一嚼(時機具體化,且引導擴大每次消費數量)。
4、近期,吳聲老師'場景營銷'說甚火熱,我認為其提法應源自于營銷典型消費時機,其實質是4C(消費者成本溝通便利性)理論的場景化,如此,釋然!
七、快消品包裝
1、包裝是產品的第一張臉,也是產品最直接的廣告,消費者感性思維&接受簡單,用'色彩+形態'表達讓人易記易傳,比如金罐加多寶、小紅/藍/綠/黑瓶(護膚品)、當然還有米小黃/黑/白。
2、圖案調性取決于消費者需求與動機,綠格子圍裙暗示廚邦醬油行業特點,臉譜明示涪陵榨菜中國風,海景圖說明揶樹椰汁真材實料源于海南。
3、形式形態來源于消費者購買體驗認知,從飲料來說明,PET塑料裝代表即飲解渴(礦泉水)、利樂裝代表營養(牛奶)、小圓罐代表能量(紅牛維生素飲料)、小玻璃瓶代表功能(酵素)。
4、規格容量決定消費場景與售賣終端業態,500mL水適用個人即時購買消費、1250mL是分享裝(固定場合消費),單罐可樂主終端在便利連鎖店cvs、六聯包主賣場在大型商超Ka。
5、品牌情懷最佳載體,是體現個性與活化品牌的直觀手段,經典案例可樂昵瓶裝、江小白時尚語錄、新希望牛奶城市記憶等。
綜上,包裝形態材質、規格容量、圖文調性,不是取決設計師風格特長,不是取決于大boss好惡習慣,而取決于對消費者的深刻洞察,至于所謂視覺錘、超級符號、視覺戰略,超哥認為名相罷了!
八、味道-舌尖上的營銷
1、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常見七個基本味道苦、辣、酸、甜、咸、香、臭,然并卵,現實中單味很少用,我們的味蕾更喜歡由基本味組合起來是復合味道。
2、不同消費者對于味道判斷有差異化,白酒對于好飲者是香的,對于不善飲者是苦的,對于小朋友是辣的。
3、味道偏好有區域性特征,所謂南甜&北咸、西南辣西北酸,故在消費者心智中有先入為主的味道認知,普遍認為調味料是四川的辣,老陳醋是山西的酸,紫菜還是福建的鮮,故利用或借力地域資源達到事半功倍。
4、產品品類不同基本味也不同,苦是咖啡的基礎味,香是食用油的基礎味,甜是飲料的基礎味,立足于主流口味才是研發的正道。
5、味道是口味,口感不是味覺,口味與口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又往往緊密結合,口感之與加氣飲料要求爽,口感之與休閑食品要求脆,口感之與白酒要求柔。
6、消費者對味道有懷舊與依賴性,這是食品飲料戰略大單品的購買欲望原點所在,香辣味成就了老干媽,酸香味(老壇酸菜)挽救了統一方便面,酸甜味造就了營養快線200億大品類,故食品飲料口味穩定性自不言表,因此加多寶與隔壁的老王干仗時大聲喲喝一一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
作者:陳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