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的大多數中國人看來,飲茶主要是為消食、解渴、提神。或沖,或泡,或煮;一壺、一杯、一碗;一氣飲下,確實體會不出有別于咖啡、可樂之類的“文化味道”。
難怪有位日本先生公然宣稱:“日本飲茶講精神,中國人飲茶是功利主義的。”這位日本朋友對中國歷史知識的貧乏,我們中國人自己都忘掉了自己的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怎能去苛求別人!但是,當我們作為科學研究來對待這個問題時,就必然應以嚴謹的態度慎重對待“中國茶文化”這幾個字了。
歷史上中國人飲茶并不像現在這樣簡單。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體系,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中國人是最講精神的。尤其是中國茶文化中所體現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質形式與意念情操、道德、禮儀結合之巧妙,確實讓人嘆為觀止。我們研究茶文化,就是要重新發掘這古老的文化傳統,而且加以科學的闡釋與概括。中國人不喜歡把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截然分開。
白天把自己變成一架機器,晚間再尋找純精神的享受;韭菜、肉餡、面包,半生不熟吃進肚去了事,講營養而不論品味,中國人是不習慣的。
飲茶起源
在我國茶文化歷史悠長,茶被賦予“清、靜、淡、和、真”等精神內涵。它起初僅被視作食物,然神農氏嘗百草,不幸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便用于醫藥,而后又成為飲品流傳至今。它不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也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我國茶類復雜多樣,大致分為六類,即紅茶、綠茶、青茶、黃茶、黑茶和白茶。而每種茶都象征著人們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生歷程。
首先看“綠茶”,它是由剛從茶樹采摘下的新葉或芽,通過高溫殺青,將氧化酶殺滅、阻止發酵,再經揉捻、烘干等步驟制作而成。它保留了茶葉的天然形狀與色澤,如同青澀的少年,單純卻富有活力。泡上一壺,只見湯青葉綠;品上一杯,不禁神清氣爽。這綠茶講究“鮮”,越新鮮,香氣越怡人,口感越清爽,功效也越顯著。常飲者不僅能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還能有效地降低血壓、消除脈管痙攣,甚至是抗癌。綠茶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生機與希望,就像意氣風發的少年,潛力無窮。
黃茶
其次是黃茶,雖近似于綠茶,但屬于輕度發酵茶類。其制作工序與綠茶差別不大,只是在干燥過程中加了道“悶黃”,即在殺青、揉捻后將茶葉用紙張包住或堆積起來以濕布蓋之,接著等待幾十分鐘乃至數個小時,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氧化。通過悶黃以改變茶葉的色澤與滋味,最終沖泡形成“黃葉黃湯”。黃茶的味道、顏色、形態較之綠茶更為鮮醇、成熟,這種改變就像不知世事的少年歷經曲折蛻變為成熟、穩重的成年人。所以黃茶有點類似于人們的成年階段。
青茶
再者是青茶,它屬于半發酵茶。人們或許更傾向稱它為“烏龍茶”,這個別稱與一個名叫“烏龍”的茶農有關。據《茶葉民間傳說》記載,烏龍原名為蘇龍,是清朝雍正年間福建安溪人。他不僅是茶農,還是名勇猛的獵手。由于長相黝黑,鄉親們都叫他烏龍。一年春天,烏龍別著獵槍上山采茶。采著采著,突然一頭山獐從他身邊溜過。他當即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仍逃進山林。烏龍窮追不舍,終獲獵物。
當他滿心歡喜地將獵物與茶葉帶到家中時,已是黃昏時分。他與家人急忙宰殺獵物,品嘗野味,故而忘卻制茶之事。直到翌日清晨,家人才想起昨日采回的茶葉。剛準備去制茶,沒想到茶葉襄了一圈紅邊且散發著清香。當茶葉制好時,香氣格外濃厚,沖泡品嘗竟全無苦澀之味。后來經過烏龍一家人的不斷推敲與研制,終于采取搖青和中度發酵的工序制出了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的茶類新品----烏龍茶。由此可見烏龍茶極具傳奇色彩且風味既有綠茶的鮮爽,又有紅茶的醇厚,可謂豐富多彩。好似步入中年的人們,閱歷豐富、回味無窮。
茶葉品種
1
黑茶
接著是黑茶,它屬于后發酵茶,以普洱茶與湖南安化黑茶為代表。其特點在于原料選擇與渥堆。這兩點較之,后者更為重要。原料一般以粗老為標準,但這并不影響品類。而渥堆卻直接導致了茶葉的后發酵與顏色。渥堆就是將初揉后的茶坯,不經解塊便堆積起來并用濕布蓋之。其堆積環境要求相當高,需要在背窗、潔凈的地面,以避免陽光直射,但室內溫度必須保持25℃以上,就連濕度也要達到85%左右。渥堆中途還要進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勻。待24小時后,茶坯表面出現水珠,葉色由暗綠變為黃褐。黑茶的渥堆過程繁雜,制作周期冗長,光烘干就需四十九天,但其香氣沉郁、悠長。正所謂:“回首滄桑已數番,感懷無盡又何言”。這與中老年人的心境有著相似之處。
2
紅茶
然后是紅茶,其屬于全發酵茶,有著萎凋、揉捻、發酵、烘焙、復焙五個工序。其中最重要的是發酵,即促使茶多酚在酶的促進作用下發生氧化,以致茶多酚減少百分之九十以上并產生出茶紅素與茶黃素等新物質。這種化學反應所呈現出的最直觀改變就是由綠轉紅、由苦變甜、由淡成厚,不禁給人一種苦盡甘來、飽經風霜、包容萬千的感受。好似步入六十甲子之年的老人,各種體驗應有盡有,面對不同聲音,皆能耳順。
3
白茶
最后是白茶,其屬于微發酵茶,乃中國獨有的茶類。其獨特之處在于它最為自然的制作工藝。不經殺青或揉捻,直接陽光曬制或文火干燥加工而成。其外形芽毫完整且滿身披毫,其色澤如銀似雪,其湯色黃綠清澈,其滋味更是清新淡雅、怡然自得,無不有著放下世俗、回歸自然、隨心所欲的象征。而這與勤勤懇懇一輩子,到頭來不過歸入塵土的晚年人生有相通之處。
優
色澤常綠,勻整平直
干茶
VS
劣
色澤暗沉,卷曲斷芽
茶
文
化
茶如人生,每個品種象征著人們不同的年齡階段。
每個年齡階段又都有不同的特性與感慨。
不論是生機勃勃的綠茶,較為成熟的黃茶,還是回味經歷的青茶,感慨萬千的黑茶,亦或是苦盡甘來的紅茶,向死而生的白茶,皆是人生必然經歷的軌道。我們要細細品味,才能享受成長。
在中國傳統中,物質生活中滲透文化精神是很常見的事。但是,像茶文化這般完整而又深沉的內容與形式,也并非很多。所以說,中國茶文化是一枚奇葩,它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
具體來說,中國茶文化包括哪些內容呢?
首先,是要研究中國的茶藝。所謂茶藝,不僅僅只是點茶技法,而包括整個飲茶過程的美學意境。中國歷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飲藝術的,講究選茗、蓄水、備具、烹煮、品飲,整個過程不是簡單的程式,而包含著藝術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僅要鮮嫩,而且根據形狀起上許多美妙的名稱,引起人美的想象。一芽為“蓮蕊”,二芽稱“旗槍”,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著自然科學的道理,又有人們對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學的意境。水,講究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稱“無根水”,同樣要求自然與精神的和諧一致。茶具,不僅工藝化,而且包含著許多文化含義。
烹茶的過程也被藝術化了,人們觀其色,嗅其味,從水火相濟、物質變換中體味五行協調,相互轉化的微妙玄機。至于品飲過程,便更有講究,如何點茶,行何禮儀,賓主之情,茶朋之誼,要盡在其中玩味。因此,對飲茶環境,是十分講究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環境飲茶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這個過程,被稱之為“茶藝”。也就是說,要從美學角度上來對待飲茶。
中國人飲茶,不僅要追求美的享受,還要以茶培養、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飲茶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潔、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賓等,都屬于這個范疇。通過飲茶,佛家的禪機,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與和諧,都能逐漸滲透其中通過長期實踐,人們把這些思悟過程用一定的儀式來表現,這便是茶儀、茶禮。
茶藝與飲茶的精神內容、禮儀形式交融結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個人與群體,人類與自然、宇宙和諧統一的大道,這便是中國人所說的“茶道”了。中國人不輕易言道,飲茶而稱之為“道”,這就是說,已悟到它的機理、真諦。讀至此,也許人們會說:“你把茶說玄了,哪有這樣高深的東西?”但如果你能認真讀下這本書去,真正領會中國歷史上的茶文化精神,就會感到筆者此論并不為過。
茶道既行,便又深入到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于是產生宮廷茶文化文人士大夫茶文化、道家茶文化、佛家茶文化、市民茶文化、民間各種茶的禮俗、習慣。表現形式盡管不同,但都包含著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又與其他文化相結合,派生出許多與茶相關的文化。茶的交易中出現茶法、茶榷、茶馬互市,既包括法律,又涉及經濟。文人飲茶,吟詩、作畫民間采茶出現茶歌、茶舞,茶的故事、傳說也應運而生。于是茶又與文學藝術相結合,出現茶文學、茶藝術。
隨著各種茶肆、茶坊、茶樓、茶館的出現,茶建筑也成為一門特殊的學問。而在各種茶儀、茶禮中,又與禮制,甚至政治相聯系。茶,成為中國人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你又可以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去看待飲茶。茶走向世界,又是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內容。
責任編輯: (小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