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作品足足花費了作曲家二十一年多的時間才全部完成,勃拉姆斯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十分的嚴謹、仔細,也正是如此長時間的努力和反反復復的推敲,讓這部作品被譽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而作者本人也被譽為貝多芬精神的最佳繼承者之一。
第一樂章是標準的奏鳴曲式,有一段非常寬廣的慢引子,弦樂和管樂分別奏出反向的半音階,整個引子充滿了悲劇性,旋律線并不清晰,節奏也讓人難以捉摸,加上張力極強的銅管聲部的強音,給人一種無依無靠的陰暗感覺,隨后漸漸平息。呈示部的主部主題由小提琴聲部奏出,與引子的陰暗悲劇不同的是,進入主部主題后,音樂的氛圍轉向了熱烈與憤慨,作者在這個主題中交替使用大小調和長距離的跳進音形,使得整個主題段頗具活力,有萬馬奔騰的氣勢。接下來的展開部仿佛是對于引子的重現,但取代引子的陰暗、無力的,是一種安撫的感覺,整個段落甚至有圣詠的感覺,非常莊嚴。隨后,音樂逐漸走向了一個高潮,并銜接進入了最后的再現部,再現了主部主題和引子當中的動機,最后整個樂章靜悄悄地結束。
第二樂章帶有第一樂章引子的悲傷氣質,但并不陰暗,因此反而能給人一種博愛、高雅的感覺,整個樂章的氛圍十分溫暖、悠揚,當然也不失一絲的憂傷。在此樂章中,每當出現某個聲部的樂器獨奏的樂段,勃拉姆斯都很少會為其配上豐富的伴奏,而是零星的點撥,這是他的一種個人特色,這樣一方面可以純凈化獨奏樂器的音色,使其更加突出,也能在這部作品中體現出一種孤獨、寂靜的感覺。
第三樂章更能體現勃拉姆斯在曲式上的創新,他沒有像自己的前輩那樣在第三樂章使用節奏活潑的曲式,譬如傳統的小步舞曲,而是寫出了一個溫雅的樂章,曲式是復三部,又很像一首間奏曲。整個樂章的氛圍與第二樂章有些相似,但一方面更強調了寂寞的感傷,一方面加強了溫柔、甜蜜的感覺,并且在該樂章中不時會浮現一些聲部之間的愉快對話,聽感非常愉悅、輕松。
末樂章與之前的兩個樂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依舊采用了奏鳴曲式。樂章的引子仿佛繼承了前兩個樂章的精神,仿佛描繪了一副遼闊山野的畫面,伴隨著弦樂聲部的伴奏,圓號奏出了一段頗具田園風格的旋律,旋律整體很平緩,又給人一種清涼的感覺。主部主題依舊是由弦樂聲部承擔,純凈的C大調旋律十分淳樸,平和的節奏襯托出了動人的曲調。在圓號的引子重復出現后,弦樂又給出了副部主題。在兩個主題呈示完畢后,音樂并沒有按照傳統進入展開部,而是直接躍進了再現部,弦樂將主部主題以一種十分熱烈、高漲的情緒重現,在結尾處,銅管用極具力量感的嘹亮音響將整部作品推向最后的高峰,并以C大調的主和弦將整部交響曲結束在一種經歷苦難斗爭后最終獲得勝利的光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