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參加第十屆音樂節演出的指揮家潘德列茨基及夫人、克里斯托弗·艾森巴赫、鋼琴家郎朗,在音樂節藝術總監余隆的陪同下游覽鳥巢歷經四分之一世紀的光輝歷程,北京國際音樂節在今年迎來25周年。人們常用“白駒過隙”來形容時間的流逝,這樣的表述在年輕人看來是不會有感覺的,只有當一些事物、一些數字真的提醒著我們,時間已經過去很久的時候,才會駐足回首、感慨萬千。1997年,我33歲,結束了在德國的留學回到北京。可以說是年輕氣盛、意氣風發,也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的“無知無畏”,就是想要做一些事情,在我熟悉和喜愛的音樂領域,嘗試一些別人沒有做過的東西。于是我和幾位朋友在飯桌上盡情暢想著對未來的憧憬,當時的一個念頭就是:有沒有可能在北京這個全國文化中心,辦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音樂節?1998年3月,一份關于創辦北京國際音樂節、僅有3頁的創意報告,得到了當時的文化部和北京市主管部門的批復,隨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1998年的10月,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舉辦。1998年,余隆在發布會上介紹、講述音樂節標識
籌備第一屆音樂節的很多細節,包括策劃項目、邀約藝術家、簽訂合同、敲定場地,甚至是安排各個藝術團體的食宿、接待,現在在我的腦海里還清晰得像是昨天發生的事情一樣。一轉眼,竟然已經是將近25年前的事情了。我從一個三十出頭的青年指揮,變成了一個即將步入花甲之年的指揮家和藝術管理者。我覺得,說自己把人生中最美好、最精彩的25年獻給了北京國際音樂節應該不算夸張,同時我也由衷地認為,有音樂節陪伴的25年,是非常幸福的。這25年,北京國際音樂節一直初心不改,堅持用最高的藝術標準、最職業化的運營機制、最前瞻性的藝術理念,搭建東西方音樂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的廣闊平臺,可以說在全方位引領行業,開風氣之先。我們邀請阿格里奇、斯特恩、巴倫博伊姆這樣的藝術大師和柏林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巴黎管弦樂團等頂尖藝術團體造訪北京,讓無數樂迷有機會近距離感受這些以往只能在唱片中聽到的藝術家的舞臺風采。2005年,我們實現了瓦格納的鴻篇巨作《尼伯龍根的指環》在中國的歷史性首演,還上演了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貝爾格、肖斯塔科維奇的多部歌劇杰作,填補了中國歌劇舞臺的空白。2010年,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作曲家周龍創作的歌劇《白蛇傳》在第13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亞洲首演
2001年,音樂節首次開啟“委約模式”,至今已有超過20部委約作品在音樂節上演。我們堅持認為一個藝術機構有責任推動和助力當代音樂創作,讓古典音樂藝術時刻與當下同頻共振。潘德列茨基、菲利普·格拉斯、譚盾、陳其鋼等中外作曲家們的精彩創作,為音樂節增添了最獨特的藝術風采。音樂節委約作曲家周龍創作的歌劇《白蛇傳》更是獲得了普利策音樂獎,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創造了華人音樂家的歷史。2002年,音樂節首度提出“中國概念”,二十年來堅持不懈地用音樂這門跨越國界的語言講述著中國故事,讓世界聆聽中國、了解中國。我們為黃自、丁善德、譚盾、葉小鋼、陳其鋼、郭文景、鄒野等杰出的中國作曲家舉辦音樂專場,告訴所有的觀眾,要珍視我們自己的、身邊的音樂大師。同時對于民樂、戲曲、少數民族音樂等中國音樂形式,我們都進行了富有創造力地展現和推廣,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一直以來,我個人和音樂節都在堅持傳遞一個理念,那就是“音樂節,不是單純的匯演,不是簡單地把許多臺演出集中在一個時間段里”,它一定要有自己的理念,要有明確的主題,所以才有了2011年演出音樂家馬勒的全部交響曲,以及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仍然隆重紀念貝多芬的一系列策劃,更產生了2016年以來,我們在三里屯進行的、以“新銳單元”板塊為代表的一系列前沿舞臺創新與探索,包括浸沒式歌劇、虛擬現實歌劇、迷你歌劇和聲樂劇場等。只有不斷嘗試、勇于創新,拒絕自我重復,同時堅持藝術標準,才能保證音樂節有持續的生命力,跟上時代并且引領時代。我們也一直在努力拉近古典音樂與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距離,從演出場地到表現形式,都力求多元,貼近現代的都市生活。此外,就是我總在強調的——給年輕人機會、給年輕人舞臺。因為我自己就是在前輩們的關懷和支持下成長起來的,如果沒有前輩、師長們的支持,也不可能有我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創辦新年音樂會,后來又創辦音樂節這些事情。我知道20歲、30歲的音樂家們有多么強烈的沖動去創造、去展示,這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領域中最寶貴的財富。所以音樂節25年來堅持給青年音樂家充分的展示機會,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是從這里走向世界舞臺,成長為如今樂壇的中流砥柱——這里面就包括我們音樂節的藝術總監鄒爽,在音樂節的眾多項目中她展示了自己作為優秀導演的功力和才華。我們還通過設立“BMF青年音樂家獎”,讓鼓勵年輕人成為一種制度、一種傳統,讓中國音樂人才的儲備更加強大。我堅信,年輕一代會比我們更出色。只是粗略地進行一下回顧,我們就發現音樂節做了這么多的探索,積累了這么多寶貴的經驗。我想這對音樂節乃至整個中國文化藝術行業來說,都是值得總結和珍視的。
2002年,余隆執棒完成馬勒《第八交響曲》的歷史性中國首演
最后,我想說的還是感謝。感謝陪伴音樂節25年一路走來的所有新朋老友。感謝每一位登上音樂節舞臺的藝術家,用自己卓越的才華為音樂節留下難忘的回憶。這里面有一些老朋友,比如潘德列茨基大師、大賀典雄先生,還有劉德海大師,都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在音樂節的歷史上,在觀眾朋友們的心中,他們的舞臺風采永不褪色。感謝支持和幫助音樂節的所有機構,包括文旅部和北京市各級領導一直以來對音樂節的關心與呵護。感謝每一個贊助商、合作伙伴多年來對音樂節項目的支持與信任,是大家在幕后的默默付出,讓音樂節一年一年、一屆一屆地以精彩的樣貌呈現在觀眾眼前。感謝媒體朋友們多年來對音樂節的關注和宣傳,是你們的鼓勵、支持,讓音樂節擁有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力,成為首都文化領域的一張亮眼名片。更要感謝所有的觀眾朋友、樂迷朋友們。音樂節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價值在哪里體現,最終都要在觀眾群體中去尋找答案。我的夢想和音樂節的夢想,實際上都是創造一種美好的、充滿藝術氣息的生活方式。既然是生活方式,它就不該只屬于少部分人或某個領域的從業者,它意味著一種全情投入的參與感,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把欣賞音樂當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已經欣慰地看到,在這條路上有越來越多的同行者,這讓我對音樂節的未來充滿信心。我還想感謝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團隊,是這支專業、職業、敬業的團隊,確保了音樂節25年來的行穩致遠,讓音樂節一直保持著出發時的那份純粹和執著,將“高標準”傳遞到音樂節的每一個細節之中,真正改變了整個行業的氣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