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奏會的臺前幕后
比賽的失與得
為什么是紐約
安天旭參加普萊特涅夫“自彈自指”項目 攝/Dmitry Khamzin
折磨雖多,收獲無疑更加顯著。“有些要領實際上之前也知道,但只有遇到了麻煩,才會真正理解它們的嚴重性。”安天旭如此總結這段短暫而又珍貴的學習經歷。比如演奏的穩定,普萊特涅夫的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只有彈清楚每一個音,才是讓樂隊找到你的最根本方法。”再比如決斷力,樂團成員告訴他,不能準備一個起拍,而是要簡潔堅定。還有總譜:“我必須牢記管樂所有重要的進口,并且隨時根據演奏的情況作出反應。”
“我還在學習的過程之中。”這是安天旭在采訪中不時會提到的一句話。
學習什么?
演奏、樂理、生活……以及與音樂藝術有關的一切。
堅信修辭立其誠
作為一位從大賽上脫穎而出的年輕鋼琴家,比賽在很長的時間里,注定會成為安天旭身上如影隨形的標簽。
比賽和獎項,究竟意味著什么?對于外界來說,它大抵意味著一位音樂家的演奏技術過硬,同時表明他的音樂品位能夠符合某種意義上的大眾審美。因此,他才能在激烈的角逐與苛刻的篩選中脫穎而出。但是,對于鋼琴家自己來說,有時,它卻可能像一座山峰。爬到山巔之上,面前出現的固然是開闊視野,可再繼續走下去,究竟是直接下坡,還是能在更廣袤的群山間穿行,一切都未可知。
安天旭的家里沒有人從事音樂專業。小時候在摸琴之前,安天旭更早摸到的是書。許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正是從那時起,在他的身上扎下根來。
大概是上初中時,安天旭讀到了一本葉嘉瑩講唐詩的書。書中的一個觀點令他印象極深:“她說王勃、杜審言等初唐時期的詩人之所以成就不及李白、杜甫,并不是因為修辭能力上的差別,而是因為他們無法在人格上真誠地面對自己。而'李杜’正是因為擁有這種'修辭立其誠’的能力,最終才達到了宗師級的地位。”
安天旭的率真與坦誠,或許正是來源于此。他從不避諱那些不夠完美的東西,而是會把采訪中的每一個問題都盡最大可能回答透徹——即使是那些并不總是輝煌的比賽經歷。他將這種狀態通俗地總結為:“知之為知之,不偷懶,不耍小聰明。”
像是斯克里亞賓的奏鳴曲,安天旭自覺對于“第六”往后的幾首的神秘主義內核理解不夠透徹,于是只將“第五”編排進了獨奏會。技術的選擇和運用也是同理。從表面上看,他彈琴常常顯得又快又響不假;但決定這種技術跑動結果的并不是炫技目的,而是深思熟慮過后對于戲劇性、張力和激情的需要。
采訪過程中,安天旭的言辭之間,不時會透出他對老一輩鋼琴大師以及他們音樂的熟稔。每一部作品,在不同人的手中,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但安天旭認為,老一輩大師留下的最可貴的音樂遺產,恰是他們各具特色的真知灼見。
再次回到那個問題:如何才能坦蕩地翻過那座名叫比賽的山,不因此而直接落下去?
安天旭的選擇既簡單又困難。直面它,無論過程或結果得意或失意;更重要的是直面自己的內心,打磨令自己信服的真知灼見。
現在的他仍在登山。
他知道,是時候改變了。需要完善的不只是演奏風格,還有角色、心態、思維,這是職業演奏家的必經道路,也是他的登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