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喝到一款茶樣,只知道是易武三合社的,其他信息--季節、茶樹大小、茶園環境、制作工藝等等一概不知,基本屬于盲品的狀況。
但潤茶的那一刻,當我聞到散發出來的茶香,便意識到那茶的原料不賴。我并未刻意湊近蓋碗去聞,而是注水過程中便有源源不斷的茶香迎面襲來,原料底子薄、香氣不足的茶,斷不會有這樣的表現。
再一點,那茶香與我手里比較好的原料--螞蟥谷、犀牛塘、帕沙等等所散發的茶香,在純凈度、愉悅感上表現得十分接近。太熟悉了,所以一旦聞到便有似曾相識之感。自然,在掛杯香、杯底香、蓋香上的表現,那款茶也有上佳的表現。
茶湯入口,亦多有可圈可點之處。柔和、細膩、順滑,苦味、澀感程度輕,屬于一閃而過的情況,但并不影響其生津、回甘的表現;飲后口腔、喉部清新濕潤,常有清甜的回味。香氣、滋味、口感,整個品飲過程令人身心舒適。
說起易武茶,不少人脫口而出“香揚水柔”,這種感受非親自品飲不能體會,我覺得,這款茶樣便較好地體現了“香揚水柔”這四個字。
香可揚,因而沖泡時茶香四溢,迎面撲來,不必湊著鼻子費力去嗅;湯水柔,飲后清新、潤澤、回甜,令人感到舒適。
普洱茶,尤其普洱生茶,我一直是原料主義者,不少茶客似乎也都是原料主義者。或者不懂拼配,或者認為不必拼配,就單純追求原料的真實與純粹。就像這款茶的香氣,如果原料基礎不夠厚重,再高明的手段也造不出那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