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輕狂,心懷夢想,一路奔忙,驀然回首,花甲之年只有一步之遙。
人到花甲,早已看慣了身邊人的緣聚緣散、分分合合;
早已明白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也早已知道,我們終將要面臨子女的成家立業,伴侶的離開,自己也隨之而來進入晚年空巢期。
如果身邊沒有一個知心的伴侶陪伴,比起一個人的生活,其實你可以適當的依靠這三個人。
他們將會使你的老年生活多一層保障。
01
孩子
父母將孩子養大,與孩子有著深厚的感情。
如果一個家庭有著良好教育,那么孩子將是你晚年生活最穩定、最幸福的依靠。
他們就像一盞燈,照亮我們晚年的生活;就像一個溫暖的避風港,為我們躲避風雨,想想便不覺得孤單。
但盡管如此,現在大部分父母還是習慣大病小病自己忍著,絕不給孩子制造麻煩,不打擾他們的生活。
為任何人考慮,但唯獨卻忽略了自己。
忽略了前半生,你為了整個家操勞奔波,全心全意的將兒女撫養長大;
忘記了后半生,你逐漸年邁,而孝敬父母是每一位子女應盡的責任。
所以,你總是在打電話的時候抱喜不抱憂;你總是窮盡一生,還在不停的為孩子操勞、攢錢。
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承受,自己忍著。
但若將來小事變成大事,小病變成大病,其實最后勞累操心的還是兒女。
所以,要學會常與兒女聯系。
但這并不是說事事都依賴兒女,成為對方的累贅和負擔,也不是說情感綁架,必須要為我付出什么。
而這是一種情感寄托。
在我真正需要你的時候,你可以來到我的身邊;在我聯系你的時候,可以等到一個回復。
每個人終將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必要時時刻刻都捆綁在對方周圍,也沒必要事事都不打擾。
學會適當的依賴自己的子女,你的晚年生活將會更加幸福。
02
鄰居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
在我們中華文化傳統里,一直有睦鄰友好的優良傳統。
因為我們堅信,與鄰為善,就是與己為善。
鄰里之間相處得好,就可以互為幫手,互為依靠。
對自己的生活、工作,以至于心情、身體,都大有益處。
例如當我們遇到緊急的事情時,遠在他地的親人無異于只是“遠水”,在緊急時刻“解不了近渴”。
而近鄰則可以及時的幫助到你,幫你出主意,幫你解決燃眉之急。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視頻。
女兒因為工作要出差,只能留下年邁的父親獨自在家。
一天女兒在看家中的監控,發現父親正在做飯,突然腳底一滑,摔倒在廚房。
由于父親太過年邁,手邊也沒有可以攙扶的東西,只能一直躺在地上,眼看鍋中的水就要溢出來了。
女兒焦急但卻一時趕不回來,幸虧在出差之前給鄰居留了一把鑰匙。
最終鄰居打開門,急忙關掉了火,把父親攙扶到床上。
有時候,自己孤獨時,一個好的鄰居真可以幫助你不少。
當然,鄰居幫忙也不是單向的,它是一個雙向的行為。
如果平時鄰居來借勺鹽,你有而不借,那么下次你少把米,想借可能也會很困難。
人與人相處,講究將心比心。
所以,我們就要“酒飯宜松,禮貌宜恭”。
對鄉親要恭敬有禮,有鄰里來訪時,則盡可能留飯。
不僅不能輕易輕易取人錢財、占人便宜,還要散財濟困、惠及他人、潤澤鄰里。
這樣,等到關鍵時刻,鄰居才愿意施以援手。
03
自己
人生皆苦,唯有自渡。
我們的人生從來都不平坦,因為平坦的人生無法讓人成長。
年少的時候我們可以躲在父母的懷抱里;成家后我們可以與伴侶相互扶持;老了后我們有子女照料。
這看似完美的一生,但我們忽略了,在這層層關系的變化中有可能會出現差錯。
可能是遇到不負責的父母,可能是遇到沒有擔當的伴侶,還有可能是子女的不孝順。
終到花甲之年,你會發現,當你熬不住想找個靠山時,有的山遍布荊棘,有的山住滿野獸。
最終能靠的那座山,只有自己。
只有讓自己強大起來,才是一勞永逸的事。
俗話說得好:“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
人生在世,陪伴一生的人,是自己;困難時最安全的依靠,也是自己。
只有自己的身體硬朗,才可以讓生活更有保障,更加自在,更加快活。
只有將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時,你才可以更加自由的選擇生活方式,不看他人的臉色,活出自己。
正如歌德曾說過:
“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依賴兄弟和好友,借交友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
別人的屋檐再大,都不如自己有把傘。
加強自己的身體素質,以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
人生在世,度過的每一天都應珍惜,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能影響我們的幸福。
所以步入花甲之年時,學會依靠兒女,生活更加幸福;
學會依靠鄰居,生活更加踏實;
學會依靠自己,生活更有保障。
唯有如此,你的生活方能更加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