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邁入研究生階段是許多人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研究生生活是一個充實而充滿挑戰的階段。怎樣順利度過研究生生活?北京大學王義遒教授結合自身豐富的人生經驗和高等教育實踐經驗,分享了對于該問題的思考與感悟。 時下坊間有一類比較熱銷的書,如勵志書、生意經和成功秘訣之類,因為總有那么一些做夢也想成為達官富豪、名家大師的人。我對這些書不敢問津,因為自知與這類貴人無緣;而更覺不屑的,是這類書往往充滿說教、勸喻、作秀、噱頭和編造。但對那些總結工作得失、體會事業成敗、感悟人生閱歷的書籍和文章我卻頗有興趣,因為凡夫俗子可以從中領會到一些待人接物、做人做事的具體經驗,免得辦錯事、辦壞事,貽害人群事業,也貽害個人。 案頭放著一本《給研究生導師的建議(第二版)》,顯然,它不屬于第一類書。它是否屬于第二類呢?要看個究竟。于是就捧著讀了起來。初看,頗覺失望,因為它沒有涉及當前培養研究生中廣為關注的話題:如何培養“拔尖創新”或“杰出”人才。再一看卻還有點意思,因為它對當今研究生教育過程諸多實際問題提供了具體而細微的解決案例,還使我回憶起自己當研究生時候的種種情景,恍如昨天。 當今中國,對于研究生培養,焦點莫過于培養“杰出人才”了。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大眾傳媒都在質問,為什么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高等教育沒有為國家培養更多大師級人物、諾貝爾獎得主。研究生教育顯然是首當其沖。 為了能對這個問題提供一點解決方案,自然需要討論如何在研究生階段就讓學生進入世界一流學者角色的問題。似乎只有這樣,才是培養研究生的正規。 結論大體是:讓研究生接觸當前世界科學前沿、思考當前學術與科技熱點問題,不斷給研究生以強烈的思維激蕩,提高他們參與學術爭論的興趣。以這樣的背景為前提,給學生以堅實的理論和實驗的基礎訓練。特別是對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學科,研究生導師不僅要為學生準備國際上最先進的實驗設施和儀器裝備,還要建立起由多種身懷絕技和綜合技能的人才組成的工作團隊。 這里經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同行來參觀訪問,自由交流思想與見解,開展激烈的討論;對于自然和技術科學而言,還要能憑借強大的物質基礎,迅速對提出的理論和設想進行實驗實現或驗證。 這就是一種優秀的學術氛圍:頂尖的科學問題、自由的學術思想、活躍的見解碰撞、激烈的據理爭論、快速的實驗驗證。所有這些研究生不僅是一個見證人,更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實地參與者。從這樣的科學集體中不難涌現一批批具有強勁創新能力的人才。 可惜在這本書中找不到相關的信息。這毫不奇怪。不言而喻,具有上述環境和氣氛的研究集體只能是國際一流學術大師領導下的集體;而該書作者顯然不是這樣的人。盡管他們都是教授,應該具有指導研究生的經歷,但是,他們并沒有真正世界一流科學工作的經驗,他們接觸的研究生也絕非一流,他們難以提出培養具有卓越水準的研究生的切實建議。 例如,對指導學生撰寫學位論文,一流教師自然會把注意力放在怎樣使論文具有更高科學水準上,而不只是局限于一些枝節問題。這使我回想起自己在蘇聯讀研究生的最后論文寫作階段,曾經和導師發生過一點小爭論。我的論文是關于氟化物固體和溶液中氟的核磁共振研究的。經過深思熟慮以后,在向導師呈遞的寫作提綱上,我把固體中的研究結果寫在溶液的結果之前。和導師討論以后,他認為應該先寫溶液,而后轉到固體,這樣無論是從實驗描述上,還是從理論解釋上,都符合由淺入深的原則。 我開始也沒有話說。但是在寫作過程中,我逐漸感到,盡管從實驗和理論上固體研究遠比溶液研究復雜,但是,固體研究結果的理論解釋更具有普遍意義,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從固體研究得出的結論在更高的科學視點上來解釋溶液的結果。因此,我就按照自己的意見寫出了一份草稿,請導師批閱,同時,對我沒有遵從他的意見組織論文結構做了說明。 此時,我心里打鼓,生怕他指責我沒有按他的意思辦。想不到當他讀完我的論文草稿后,不僅沒有批評我,反而表揚我寫得對,這樣科學上一氣呵成,站得更高,更有邏輯性、說服力。說他以前沒有把兩者的結果聯系起來考慮,沒有我想得深。其實這是自然的,盡管有導師提出方向和隨時指導,但研究生工作畢竟是自己做的,腦子一天到晚考慮的都是自己的研究課題,應該想得更周到。出乎我意料的是,他還稱贊我文字寫得比蘇聯學生更通順。 細想起來,其實這也是自然的。俄國學生用母語寫作,俗話、土話、文理不通的日??谡Z都會寫進論文中去。中國人卻只能嚴格按照文法去寫,那些靈活的俗話還不會用呢。這些更高層次的生動例子,這本書里也是沒有的。該書作者的學科視野不可能具有這樣的科學廣度和深度。因此,書中討論的多是一些研究生培養中表層的、形式的問題。 然而,我又感到,這本書對中國廣大研究生還是非常有用的。題為“給研究生導師的建議”的書,我為什么不說對導師有用,卻說對研究生有用呢?這里有我們中國的國情。我國現有研究生人數已超過130萬,要說他們都是“精英”,將來都是“杰出人才”,恐怕期望過高。要做到有像上面所說的那種學術環境和氛圍的,可能在國際上也是鳳毛麟角;即使要做到像我的導師那樣(他的學術成就不亞于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他首創了核磁共振傅里葉譜和射頻量子振蕩器,可惜因早年離世而與諾貝爾獎無緣),恐怕也不多見。 因此,一般的要求就是做一個合格的研究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取得學位,就知足了;不能要求個個都“杰出”。而要做到這一點,也確非易事。這里既有導師的因素,也有研究生自己的成分。 就目前中國的情況而言,絕大多數被遴選為研究生導師的,大概都是在國內外大學或研究機構得到博士以上學位的。從研究生的選拔到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學位,直到尋找職業,這一系列過程和手續,個中酸甜苦辣、利弊得失,大概不謂不了解。但是,應該說,按照該書建議的各項,恐怕做到的很少,比如,每周與學生見面討論、指導研究工作一次,為學生在答辯前組織“模擬答辯”。 他們所以做不到,“非不知也,乃不為也”。他們所以“不為”,也不全是不負責任,而是別有苦衷。比如,太忙。曾見否,有導師帶了幾年博士生,還不識學生面貌;有導師在答辯前沒有讀過博士論文。這當然是極端,但和該書的建議相比,指導不到位的實在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導師為各種事務困擾,無暇顧及學生也是實情。在這種情況下,要他們抽時間來讀這本書,無異于緣木求魚。 不是說這本書對導師無用。相反,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寫得還是頗有見地的。比如,在什么情況下可以讓學生中途退學,終止培養;在什么情況下應當建議更換導師等;甚至不同性別的師生間發生了特殊感情關系,應當如何處理等敏感問題,都有所涉及。這不是無的放矢。就我所知,美國曾有一位科學家因與研究生發生感情糾葛而無法在大學待下去,不得不離開,不過后來他還是得到了諾貝爾物理獎。因此該書至少對新任研究生導師還是很有參考價值。他們不大可能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所有各種案例,從書中事例學點間接經驗還是很值得的。 但是,我認為這本書對研究生來說是最有用的。從本科生到研究生階段,是學生學習經歷的跳躍。這里不僅有學習方式和方法的變化,而且,這標志著身份的不同,從一個知識接受者變成一個知識創造者。既然進入了學術圈,就需要了解圈內微妙的人際關系、行為準則。該書從學生角色的轉變、研究課題的選擇與規劃、文獻綜述的撰寫、資料數據的收集整理、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學術判斷力的提升、論文構思寫作、論文評審與答辯的處理、職業選擇與應對、遴選學生與建設研究集體等十個方面進行了闡釋。其中對導師的建議實際上就是對研究生學習處事的要求和規范。 該書作者通過自己的經驗和大量訪談,記錄了許多生動的案例,詳細、具體、鮮活地描述了不同情況下該如何要求、如何應對。有些地方雖顯得細枝末節,卻能小中見大,概括學術圈的規范,匡正自己的行為。因此,該書不但是給研究生導師的建議,而且對“讀研”的學生來說,也不失為一本切合實際的好書。 我愿意把它推薦給年輕的新任研究生導師和初入科學殿堂的研究生們。如果導師與研究生能夠抽時間共讀,自然也會得益良多。 (本文原載《科學時報》2010年4月8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