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多數男人都不會追求長相好看的40歲女性,原因很簡單
你身邊是否有執著于事業追求的女性,在她們在事業有所成就之后,往往已經過了40歲,這時想找一個合適的伴侶就不是那么簡單了,要花費比其他女性更多的心力。比如王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她在大學里讀的是醫學專業,經過了四年的在校學習和一年的醫院實習才拿到畢業證,盡管這樣,還是很難就業。現在就業大環境不好,本科出身的她,找工作時,連小縣城醫院都不要。于是,她努力彌補自身學歷不高這一缺陷,在家用一年時間來備考研究生。事情也如她所愿,進入了中南大學這所高等學府,在讀完三年研究生之后,她已經過了25歲,正邁向26歲。學歷確實是一塊敲門磚,她成功進入某三甲醫院做規培醫生。規培期是兩年,在那期間,自己沒有獨立上班,領著微薄的工資。在臨床能力得到規范化培訓之后,她逐漸獲得了臨床思維能力,也能在醫院內獨立管理病人,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她都盡心盡力去治療和服務。事業滋養了她強烈的進取心,為了能成為一名醫、教、研“三合一”的醫務人員,她不但要學習業務知識、掌握臨床技能,學習溝通技巧、實現無障礙溝通,還要學會做研究、培育科研和創新思維。于是,她孜孜不倦地閱讀國內外文獻和專業書籍、參加科室培訓和技能考試,根本沒有時間去戀愛,自己也沒有太在意年齡,總覺得還早。但是一轉眼,她就拖到了33歲,父母急的要命,說已經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再不努力找就更難找了。事實確實如此,父母提醒過后,王女士就一直馬不停蹄的去尋找另一半,但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自己看上的看不上自己,就算看上了自己也會因為年齡而放棄。像王女士那樣的大齡剩女并不在少數,我國還存在著很多比她還大的單身女性。她們中的大多數都徘徊在40周歲“大齡剩女”相親困境中——就算相親時降低擇偶標準也會因為年齡原因而屢屢碰壁。“40歲連月經都不來了吧”、“40歲不好當媽媽”、“40歲都一臉褶子了誰要啊”這樣刺耳的聲音或多或少的都曾傳入她們的耳朵里,她們只能苦笑著離開。對于男人來說,很難說究竟什么樣的女人會得到他們的青睞,如果從心理學來講,男性更傾向于選擇需要自己、能依附于自己己甚至崇拜自己的女性作為發展對象。這也是為什么在父權制話語體系之下,推崇“白幼瘦”審美的根本原因。如果從這一層面來反推,他們就很有可能對那些獨立的女性不感興趣。男人天生對女性有保護欲,喜歡在女性面前體現自己的男性特質。在相比之下,40周歲的女性大多有著豐富社會閱歷、人際交往經驗且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在男性主導的職場環境中取得一席之地,以上種種,無疑是對男性地位以及男子主義提出了挑戰,對他們的自信心有著潛在威脅。這時候,女性的外表就成了次要,哪怕再漂亮,一旦有撼動家庭乃至社會地位的可能,男性都要猶豫再三。從這些在各方各面都超過了男性的大齡單身女性身上獲得“認同”和“依賴”的成本實在是過于高昂,因此她們成為男性另一半的幾率微乎其微。除此之外,我們的社會對“女大男小”的婚姻存在偏見。有很多人不理解并不贊同“姐弟戀”。我們一般是選擇同齡人(一般是指相差三歲以內的人)而不是隔代人(年齡差在十歲以上的人)作為自己的婚戀對象,且年齡大的男性作為婚戀對象可以。可是,盡管網上一片質疑,但像謝娜和張杰的婚姻不也是美滿的嗎?為什么懷疑?知道他們的故事嗎?僅僅因為他們是姐弟戀,你就覺得他們是不對的,是不好的,這有什么道理?最后,小編要說,我們要傳播愛的平等觀:婚戀觀不必那么死板,年齡也不一定是障礙,男性占不占主導地位也不是那么緊要。因為良性和諧的情侶關系需要由兩個人共同維系——兩個獨立的人,而獨立女性不該是一個高舉紅旗、堅決與男人進行抗爭的女人形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