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節來臨之際,某報紙對教師心理健康調查發現:近半數教師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29.4%的教師有輕度心理障礙,9.7%的教師有中度心理障礙,3.5%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58.1%的教師感到壓力大,經常出現焦慮情緒、強迫癥狀。八成老師壓力巨大,工作壓力是外因個性是內因,文章通過案例闡述,對教師自測自己身心問題,調節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2001年7月13日,陜西一年僅25歲的女教師撇下還不到一歲的兒子服毒自殺。她在遺書中寫道:“這學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沒有頭緒,遇事急躁,沒有教好學生,心里很難受,感到自己是在誤學生,想起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為我始終記得一句話:誤人子弟,殺人父兄。”
2001年5月7日,江蘇某市區一名30歲的男教師因解答不出學生的提問,竟然自殺。
今年3月19日,河北曲周縣某村辦小學代課教師劉麗娜, 強迫她的41名學生伸出手來,然后在每個學生的掌心用削鉛筆刀劃傷出血。……
一邊是教師自己心理不堪重負,英年早逝;一邊是因學生的小過失招來殘酷的體罰與辱罵……太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校園里。每個案例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錯綜復雜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些教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福州市心理學會常務副會長、閩江學院心理學教授陳曉荊在接受采訪時說,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是其完成正常教育、教學的重要前提,也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這些天,本報聯合福建省心理學會、福州博智市場研究公司,對我省中小學教師展開了心理健康的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國際公認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和自編的心理問題調查表作為工具,涉及工作狀態、工作壓力、角色、人際關系、情緒等部分。
此次調查共獲得265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教師128人,女性教師137人;中學教師151人,小學教師114人。
調查結果一
四成教師常常焦慮
SCL-90調查發現,近半數教師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29.4%的教師有輕度心理障礙,9.7%的教師有中度心理障礙,3.5%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58.1%的教師感到壓力大,經常出現焦慮情緒、強迫癥狀。
在被調查的教師中,高達42.5%的老師常常感到疲勞,38.1%的老師處于煩躁、焦慮之中,33.8%的老師出現了失眠或睡眠狀態不好,30.6%的老師覺得不安。還有的老師出現了過敏、多疑、抑郁、精神不振等癥狀(見圖1)
因為情緒上的波動,38.4%的老師“有時會在工作中不自覺地流露出”,21.9%的老師“感覺到上課也很煩”。無疑,他們把這種情緒帶入了課堂。
心理不健康核心
反映是不良情緒
解讀者:福州人文學院應用心理學系系主任教授何少穎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心理產生問題或癥狀的最核心表現就是情緒上的反映。而不良情緒主要的表現癥狀是焦慮、抑郁、不安等。從調查結果來看,中小學教師產生焦慮、感到疲勞、不安等不良情緒比例都很高。同時,調查還顯示,不少老師會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帶入課堂,影響教學質量。這就說明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小視。
一個人的情緒是無法控制的,只能調解。對于強度稍弱的不良情緒,老師選擇運動、睡覺等方式進行緩解,這是正確的,這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辦法。如果強度很大且持續時間長,這時候老師需要通過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藥物控制進行調解。
案例
好強女老師患上癔癥
閩侯一位小學女教師,有一段時間,情緒發生了令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現象。如當她坐在辦公室里,這時如果有同事來到這間辦公室,沒有和她打招呼,她就會感到非常難過,認為同事是不是看她不順眼。甚至,如果有時感覺同事或領導冷落了她,她就會故意搞破壞,引起別人的注意。
專家稱,她患的是典型的癔癥,這是神經病的癥狀之一。因為這位女教師個性非常好強,對學生要求很高,都要爭第一。同時,她平時也非常在意同事、上級領導對她的看法。久而久之,她對自己估計過高,以自我為中心。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她的癥狀得到了明顯改善。
調查結果二
八成老師壓力巨大
備課,上課,改作業,這是教師工作的基本環節。那么,教師一天的工作時間有多長?調查顯示,只有32.5%的老師“每天工作在8小時以下”,除此之外,41.3%的老師每天工作8~10小時,17.8%的老師每天工作10~12小時,還有8.4%的老師每天工作甚至達到了12小時以上。
與此同時,26.5%的老師認為,自己的工作量已經是“超負荷”。對于工作的付出,有44.9%的老師認為自己“付出超過回報”。
在對工作壓力的調查中,只有21.5%左右的老師認為“沒有什么壓力”,另外八成左右的老師認為壓力巨大。其中,47.1%認為“壓力很大,但可以承受”,31.4%的人已“無法承受”。
從研究教師工作壓力的源頭來看,升學率當之無愧地成為“罪魁禍首”。收入低、工作量太大、人際關系緊張與同事競爭緊隨其后,成為造成教師工作壓力的四大原因(如圖2顯示)。
工作壓力是外因個性是內因
解讀者:福州人文學院應用心理學系系主任教授何少穎
相比之下,大學教師的工作壓力相對中小學教師而言,就少得多,其中原因就是兩者所處的工作環境不同。中小學教師面對著升學率、職稱評聘、同事競爭、教學成績不理想等因素,往往產生巨大的工作壓力。這種巨大的工作壓力是造成他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最主要外在因素。
個性是心理出現問題的內在因素。從事教師行業的群體在性格上往往傾向完美主義者、敏感等,這樣的個性造成他對事事都在意、追求完美、不容自己有小小的過失等。
案例
新手老師半年就打“退堂鼓”
剛從師專畢業的青年教師王某,分配到福州一所中學教書。由于缺乏經驗以及天性靦腆,幾堂課下來,學生上課吵鬧使他無法安心講課,學生對他的冷漠與生疏,使他感到了深深的恐懼。開始,他還只是不斷反省自己的教學:到底該怎么去教學生?經過多次嘗試之后,仍無起色。漸漸地,因為工作不順利產生的壓力使他失去了信心,他開始問自己,自己是不是適合當老師?他變得越來越急躁。走上工作崗位后的半年里,他就開始打退堂鼓,想離開教師這個崗位,經常夜不能寐,精神不濟。
調查結果
教師地位受到撼動
“尊師重教”是傳統美德。那么,在老師眼里,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社會地位?統計顯示,認為教師地位“一般”、“不太受尊敬”和“很不受尊敬”的比例竟然高達59.7%。(如圖3顯示)
超高荷的工作量、強大的壓力、社會地位的變化影響了老師對本職業的喜愛程度。只有8.9%和30.6%的老師“比較喜歡”和“非常喜歡”教師職業,37.1%選擇“一般”,16.5%選擇“不喜歡”,還有6.9%的老師“非常不喜歡”這種粉筆生涯。
但是,如果再給老師一次選擇職業的機會,選擇“會”的比例仍超出“不會”的比例。
角色落差產生職業倦怠
解讀者:福建省心理學會秘書長心理學教授連榕
教師之所以出現本次調查結果中的低職業認同感、低喜愛度,主要原因在于:教師職業要求教師無私奉獻,社會輿論也常把教師比喻成“紅燭”、“人梯”等等,但是在目前社會急劇變遷的形勢下,教師待遇之菲薄,工作之繁重,責任之重大,是其他行業所難以比擬的。
案例
優秀教師毀于“一句粗話”
三年前,福州某重點小學一名深受愛戴和尊敬的教師,因為面對一個“問題孩子”,忍不住在課堂上對孩子說了粗話。此事媒體報道之后,一時間,這位老師成為社會和市民的指責對象,人們紛紛譴責這位老師心態不正。這位老師陷入了無盡的困擾當中,她請了半年病假在家休養。半年后,她的心理還是沒有脫離沉重的陰影,失去了先前的干勁,人也漸變憔悴。
調查結果
家校關系不盡如人意教師工作的對象是一群未成熟的孩子,教師的言行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產生重大影響。然而,30.6%的老師承認自己曾經罵過學生,29.5%的老師會因情緒低落而上課沒精神,還有的老師會偏心、因心中煩惱而遷怒學生。這些不當行為都不同程度地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如圖4顯示)
老師與學生之間關系也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甚至出現了師生之間關系淡漠的現象。15.9%的老師認為,“對學生好,但是學生不理解我”;21.7%的老師認為“學生在背后議論我,甚至說我的壞話”;24.8%的老師認為“師生關系淡漠”。
同時,在老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上,問卷結果顯示,家校關系并不盡如人意。老師們認為,有些學生一出現問題,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就向老師興師問罪,26.3%的老師就遇到過這種情況。還有21.2%的老師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聞不問,家校之間的聯系幾乎蕩然無存。
夾在學校和家長間教師兩頭受氣
解讀者:福建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咨詢中心副教授傅曉華
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發現教師在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問題主要有四方面:同事之間、師生之間、上下級之間、家校之間。
由于工作時間長,任務重,壓力大,尤其是實行學科成績考核后,學科之間爭時間,同教材之間資料保密,唯恐你考好了,我落后,影響到考核。有時學生違紀違規,你批評教育他(她),不但不聽,還頂撞你,向家長反映,有時家長還偏袒子女,教師兩頭受氣。這些問題很容易造成教師人際關系的緊張和焦慮。
案例
“綽號老師”怕見學生
給老師取綽號是一些調皮學生愛干的事,老師往往一笑置之。可帶人身攻擊的綽號可真讓中年教師林某大受其傷,平時在路上碰見學生也感覺到絲絲恐懼。
林老師是某普通中學的政治科老師,因牙齒不齊并略有外凸,被學生取名“地包天”。這個綽號很快在學生當中流傳。林老師平時對學生比較嚴厲,一些調皮學生就對他頗有微詞。個別被他曾“教訓”過的學生遠遠地見了他,甚至會高喊“包是什么包,地包天的包……”自從有了這個綽號之后,林老師越來越怕上課,有時講課時如有學生在交頭接耳,他就感覺是不是在嘲笑他的牙齒。甚至在課余時間在路上碰見班上學生,他就會早早地躲開。
心理健康六項指標
1.正確的角色認知。即能恰當地認識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師的角色。
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環境。即在教育中教師的情緒穩定、心情愉快、反應適度、情緒自控、積極進取。
3.教育的獨創性。不人云亦云,能創造性地工作。
4.抗焦慮程度高。能忍受困難與挫折的考驗。
5.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正確處理學生、家長、同事與領導的關系。
6.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斷適應改革與發展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