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劉中一
編輯說話
日前,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中國社科院調查與數據信息中心聯合中國人口網、新浪網、中國生殖健康網進行首次“中國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網絡調查”。這次調查綜合了解國人的家庭幸福感、家庭生活質量及感受等,通過調查過程和一系列相關活動,促進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和諧。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中一就本次調查中反映出來的一些與婚姻幸福感有關的數據和結論,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婚姻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婚姻質量和滿意度所做的整體評價,強調個體的主觀評價。與婚姻幸福感相關的概念還有“婚姻滿意感”、“婚姻質量”、“婚姻調適”。“婚姻幸福感”和“婚姻滿意感”概念相似但不相同,兩者都是指夫妻從婚姻中獲得的積極感受,但婚姻幸福感更側重是一種情感評估,而婚姻滿意感卻包含更多認知的成分。
婚姻質量是婚姻穩定的重要前提條件和基本保障,擁有幸福感的婚姻才是高質量的婚姻。但是,根據我國民政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國離婚人數持續上升,離婚率也已連續7年遞增,近5年來增速明顯。2010年,全國120多萬對夫妻喜結連理的同時,196萬多對夫婦勞燕分飛。日前公布的全國民政事業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一季度,我國共有46.5萬對夫妻辦理了離婚登記,較去年同期增長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個家庭解體。那么中國的婚姻到底都怎么啦?到底是什么影響了中國的婚姻幸福感和婚姻滿意度?
長期以來,人們總希望能夠找到打開婚姻幸福之門的鑰匙。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人們的幸福婚姻體驗呢?坦率地說,這是一個很宏大的話題。限于篇幅,我僅就一些可能影響到當事人婚姻幸福感的熱門社會問題談一些粗淺認識。
“裸婚”更多代表的是一種人生觀和價值觀
最近,一個新詞匯被造了出來——“裸婚”。何為裸婚?就是既沒車又沒房,依然要結婚。
在這次調查中,研究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調查內容,調查家庭收入與婚姻幸福感的關系。調查結果發現:婚姻幸福感在不同家庭收入自評水平上有著差異顯著。婚姻幸福感最高的是中等收入者,平均分高達7.456;其次是高收入和回答“不清楚”的受訪者,平均值為7.113;低收入者得分最低,為6.296。值得注意的是,在中高收入水平上家庭幸福感并不隨收入的升高而增加,說明隨著經濟發展、收入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不再是制約婚姻幸福的最重要因素,幸福感開始具有更多非物質的內含。
經濟狀況對婚姻幸福感的影響到底是何種情形,是不是金錢可以決定是否幸福?這一直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長期以來,不同的研究者都從自己的學科背景出發,反復討論檢驗,甚至發表過大相徑庭的看法。總結起來,大致有兩種:
第一種是一些有著心理學或倫理學背景的學者;他們主張幸福感實際上是一種主觀體驗,幸福不幸福主要在當事人的感受。因此,衡量婚姻幸福度的最主要指標應該是夫妻之間的愛情。由此,有人甚至認為“裸婚”是物欲時代最純粹的情感盛宴,最純樸的婚姻物語。因為物質被剝離了,一個人對對方所有的吸引力,都來自對方的自身,而不是對方身邊那些強大的物質和外在東西。這似乎也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會選的選兒郎,不會選的選田莊”。這類觀點同時也認為,事物總在不斷發展,年輕的時候選擇的一種生活不代表一輩子就都會這樣生活下去。現實中有太多的成功經驗,一些夫妻白手起家,辛勤勞作,同樣生活得有滋有味,怡然自樂。
不過,我們認為經濟因素在婚姻幸福感中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是婚姻幸福的基礎,是人們生存、發展和創造、實現人的價值的物質保證,同時還直接制約和影響婚姻幸福感。這也可以從我國的一句俗話反映出來,即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美國《新聞周刊》針對經濟低迷對婚姻生活的影響做了一次調查,結果印證了這一古訓:57%的夫妻表示,糟糕的經濟狀況會讓他們的婚姻關系變得緊張。這也提醒我們千萬別小看了物質,有物質參與的婚姻未必幸福,可是沒有物質參與的婚姻肯定不幸。
第二種是一些有著經濟學背景的學者眼里,“裸婚”雖然聽起來比較浪漫,但是經歷起來就比較殘酷了。這類的觀點普遍地贊同幸福感與收入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即收入在一定范圍內增加人們的幸福感水平,但是對于特定的收入水平,高收入的欲望和期望又將會對幸福感產生負性的影響。這次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家庭收入與婚姻幸福感的關系,非常復雜,它絕對不是簡單的正相關關系(見上文)。并非家庭收入越高,婚姻越幸福。實際上,以往的無數的研究也證實收入對婚姻幸福感的影響不是單純通過收入的多少,而是以顯而易見的生活質量的體現和顯著改善來發生作用的。也就是說,家庭收入必須轉變為物化的房屋或家庭設施等實物時,他們內心的滿足感(特別是女性)才會更多的投射到對于婚姻是否幸福的評價上。
不過,隨著我國目前市場經濟的建立,媒體和商業炒作不斷地催化人們對物質追求和功成名就的欲望。一些經濟領域的觀念如成本、收益、效益觀念、追求利益最大化等觀念自然會滲透到情感領域而改變人們的婚姻價值觀念,沖擊人們的情感追求。最近網絡上流傳有一個有23個國家2.4萬人參加的調查,本項調查的結果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拜金的國家。如果這個調查結果屬實,真是讓人相當沮喪。不過,無可否認的是在社會生存壓力不斷加大的現實面前,經濟因素成為當前很多男女考量婚姻幸福感時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使許多人簡單地以經濟指標,也就是家庭收入的多少來衡量婚姻或家庭是否幸福美滿。
總之,很多人認為“裸婚”是足夠相愛的表現,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是頭腦發熱或無奈之舉。從我們以上的簡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裸婚”其實只是一種形式,它不能代言當事人雙方之間一定就有真正的愛情,也不能代表當事人雙方之間一定就沒有真正的幸福。“裸婚”更多代表一種人生觀、價值觀,是一種個人的行為選擇。
一夜情能不能增加“婚內”的幸福感?
“一夜倩”是個舶來詞,可分別譯作一夜風流、邂逅性交、隨意性交,又被稱為“一夜性”,以顯示其沒有愛情介入的特性。那么這又給婚姻幸福感帶了什么樣的影響呢?
在本次調查中,調查結果顯示:有20.4%的夫妻有“經常吵架”、“家庭暴力”“有過一夜情”、“分居”以及“同配偶以外的異性保持性關系”等問題中的至少一項,他們的幸福感自評分較低,平均5.5分。這也與我們此前的一些有關“有過一夜情”以及“同配偶以外的異性保持性關系”的研究發現不謀而合。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婚外戀中感受到了社會壓力,甚至感到了內疚感,于是乎,開始尋求另外的替代品。一些人開始把男女彼此享受偶發的、不一定要存有愛意的性行為作為了尋求婚外幸福感的重要手段。在他們看來,這種性關系不會破壞婚姻,不會影響家庭,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婚內不“性福”的重要補充,進而增加自己婚內的幸福感。在當今的社會中,這種觀點也還是有非常眾多的擁躉者。
無數的研究成果已經證明:無論是倫理學還是心理學,都指出性是愛情和婚姻的重要條件,這是人的生物本能,也是愛情中最美妙的部分。當然也就是愛人的重要功能。安全而固定的性關系,是愛情親密的重要基礎。性是愛人的一項重要功能。客觀地說,這種“一夜情”當中的“性”只是單純的宣泄,其中可能一點情感因素都沒有。在“一夜情”中,當事人往往認為性和愛可以分離,雙方的交往步驟已經化簡成單純的性關系,不用談及內心的情感及對愛情的態度等。男女雙方完全是身體交往,不包括精神和情感。這樣的性交往,男女之間可以完全不認識,彼此提供對方是一具身體,目的是互相滿足對方的身體需要,雙方各取所需。
我們此前的一些研究也發現:“一夜情”人群所需要的兩性關系中,很多的人,尤其是女性往往希望排遣寂寞,需要有人陪伴,希望從對方獲得依附的安全感,得到類似愛情的安慰效果,進而提高自己婚姻幸福感。但是,“一夜情”不僅不能提高從幸福感,甚至不一定會帶來好的感受,在很孤獨和空虛的時候,這個人群常常放任自己的身體,但過后得到的是更多的空虛。因為,在“一夜情”的關系中,當事人的“向往”的多數是下一個性高潮的到來,男女雙方之間也因為沒有任何的感情的交流,肉體的歡娛之后往往是徹夜的空虛。空虛的結果是厭倦,只要有個更好的異性出現,更新鮮的更刺激的新的異性出現,這種關系立刻就會煙消云散。另外,還有“一夜情”中的很多人在責任與道義之間痛苦徘徊,在情感與理智之間備受煎熬,畢竟“一夜情”是不為社會道德所接納的,已婚的當事人會覺得對不起愛人,對不起家庭,對不起孩子而導致精神緊張,身體不適,心中也會充滿了無奈、困惑、辛酸、茫然……這也嚴重影響了婚姻幸福感。
■剩男剩女,內外矛盾影響幸福體驗
嚴格地說,剩男剩女問題和我們要討論的婚姻幸福感話題似乎有點偏離,因為這部分人群還沒有走入婚姻。但是大齡未婚這一社會現象正在愈演愈烈,說到婚姻幸福感又不能簡單地視而不見。2006年5月26日,中國經濟網以這個標題頭條報道了“剩男剩女”問題,2006年8月社會科學研究類書籍——《剩男剩女》出版。那時候的數據顯示:2005年北京剩女數達30萬;上海43萬……數年以后,這樣龐大的數字已經以幾何數在增加。
在這次調查中,研究者發現已婚者的家庭幸福感最高,達到7.253;未婚者次之,平均值為6.827;而離婚和喪偶的被訪者為家庭幸福感最低的一類,平均只有4.835。這一結果顯示出婚姻狀況也是影響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婚者更容易感到幸福。
婚姻生活往往被人們視為幸福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已被西方許多研究者的研究反復證實。20世紀70年代,有人甚至將婚姻和家庭視為預測美國人總體幸福感的15個因素中最主要的兩個因素。還有人將已婚者和未婚者之間幸福體驗的差異比做“幸福裂谷”。不過,隨著離婚率的上升和未婚同居現象的增多。有人發現已婚者與未婚者之間的“幸福裂谷”得以縮小,在個體主義文化背景下,人們在婚姻生活中可能更注重愛與社會支持,婚姻價值觀上的差異也必然會對人們的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
正是在以上理論背景的支持下,有研究者認為:是否戀愛,是否結婚,何時戀愛,何時結婚完全可以成為個人的選擇。這一點上,“剩男剩女”現象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進步的表征,說明我們進入了一個文明的社會,可以給予人們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對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能給予一定的尊重和理解。
不過。我們依然認為,在當今社會,“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思想依舊有其重要地位,走入婚姻依舊是當今社會對于適婚大齡男女的一種角色期待。剩男剩女們在這一階段沒有成功扮演社會規定的相應角色,那么他們將會受到各方面的壓力,比如親朋好友(特別是父母),同時還有來自于社會輿論的壓力。壓力重重,常常使得剩男剩女們陷入焦慮之中。所以游離于婚姻之外的大齡男女,或許很多人在表面會給人以灑脫自由的錯覺,實質在內心深處卻時常陷入孤獨、無助與苦惱之中。這一定程度的時常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削弱了他們積極投入工作和生活的熱情,最終影響到他們的幸福體驗。
婚姻幸福感不僅來個人,也來自社會,來自婚姻所處的大環境,它所牽涉的內容實在太多,以至人在追求婚姻幸福時不得不考慮到各個方面。簡單地說,從政府部門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提高婚姻的幸福感,首先要從提高收入,建立和完善家庭福利保障制度入手,比如,提供足夠的社會服務設施,解除家庭在子女教育、老人照料上的后顧之憂;在傳統文化中找尋“家和萬事興”、“夫婦順”等重視夫妻和睦和家庭幸福的倫理思想和道德理念,緊緊結合時代主題,必須及時化解夫妻的心理和情感危機,比如開通針對婚姻心理和情感特征的免費心理咨詢熱線;鑒于我國目前尚無進行系統的婚姻教育的正式課程設置,因此,針對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各類家庭成員的需求設置即時的婚姻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很重要也很必要,如有條件的大專院校還可以開設婚姻家庭講座,并將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課程逐步納入選修或必修課程。
■文/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劉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