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親之愛
文/胡曼荻
愛的智慧(四十五)
有些朋友,見面時抱怨婆媳難處,總是說婆婆不如媽,見到婆婆,總覺得別扭得很。婆媳之間本該有愛,因為,她們同愛著一個人,那個為人子,又兼為人夫的男人。其實,很多兒媳婦,現在如果并不和婆婆一起住,也許只有逢年過節才見面,不過寥寥,相敬如賓,彼此不朝夕相處,自然不會有太多問題。
美國似乎沒有什么婆媳的問題,當初嫁給老公老丹,改口叫他母親“媽媽”,老丹很吃驚,說叫名字就好了,美國人都是這樣叫的。中國人可沒有這個習慣,我們習慣叫年長者叫什么阿姨叔叔伯父伯母老師的,就是從來不敢直呼其名。如果那個孩子直呼其名叫長者,家長會多一句:“這孩子,怎么這么沒有禮貌。”只是按照中國人的習俗,叫了婆婆“媽媽”,她似乎第一次有了一個兒媳婦叫她媽媽,喜不自禁,逢人便說她有了一個中國女兒。所有她的朋友都知道了她和中國有關系,所有和中國相關的問題也會去問她。這很有趣。英文中沒有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只是把配偶的父母統統稱為“法親(in-laws)”,直呼法親們其名也沒有人說不敬。
婆婆當初從南方搬到北方,她賣了南方的房子,暫時沒地方住,說要和我們住。我倒沒意見,老丹說,那可不行,每個人都有隱私。老丹是個典型的孝子,對婆婆一直孝順得無微不至,他說出這話,著實讓我吃驚。老丹寧愿自己出資,為婆婆租房子,伺候母親安度晚年,卻也不愿意和她住在一起。這是美國人的觀念。孩子從來都不是養老的,養老是社會和政府要做的事情,工作時交的社保費,退休后都要收回來。孩子是獨立的,長大后自然要和父母分離,要是再住在一起,是不可思議的。
對婆婆其實沒有太多的表達,老丹幾乎全包了,母親節送花,生日送禮物,節假日給婆婆安排度假旅行,全然一手操辦,只是要我在賀卡或禮物卡上簽一個名而已。我絕對是一個坐享其成掠奪勝利果實的,婆婆總是早早地就將我的生日禮物準備好,圣誕節總會收到大包小包的禮物。我的衣服,自己很少買,都是老丹,我的老媽和婆婆送的。我是一個典型的無為者,只要別人可以做的好事,一定鼓勵人家去做,全不阻攔。老丹孝敬起來母親,沒有任何的顧慮,知道我不會放任何氣做任何阻攔,結果是皆大歡喜,我是受益者。
一直相信人心都是肉做的,我敬人一寸,人還我一尺。很多婆婆對兒子,永遠是媽媽的感情,可能會很嘮叨,然初衷終是好的。做兒子的,孝敬媽媽,再自然不過,也會更多地去彌補給太太,讓太太感受更加不同的愛。一直都相信,孝敬媽媽的男子才是最疼老婆的。只是很多太太,以為丈夫對自己媽媽的愛,會影響對自己的愛,這是一種不必的擔憂,把婆婆當成自己的媽媽,直呼賺到另一個媽媽,贏得另一個媽媽的愛。學會去欣賞丈夫孝敬媽媽的行徑,甚至給些贊譽,會讓丈夫覺得有些內疚感,會反過來為太太做更多。
愛是世界上最蘊含力量的,愛在每個人潛在的意識里,愛的釋放,通常是下意識地流露,如果男人是紐帶,將媽媽孝敬到家,將太太體帖到位,對于婆媳之間,便沒有任何解不開的疙瘩,相處起來,便真是親如一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