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兒子今年7歲,3歲起就在自己房間睡覺。可最近兒子突老吵著要到我們大床上睡。我告訴他:“你長大了,男子漢都是獨立睡的。”兒子回答:“那爸爸呢,他不是男子漢嗎?還和你在一張床上呢!”我說:“那不一樣,爸爸媽媽是夫妻,有些話需要爸爸媽媽單獨聊的。”“那我們是一家人呢,一家人不是總要親親密密在一起聊天嗎?”我實在沒辦法和兒子講明白。該怎么辦? 首先,我們看到,這個孩子思維敏捷、嚴謹,他按照家長告訴的理由推理,就得出一個無可辯駁的結論。所以,問題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家長給孩子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不全面或有缺陷。因為家長認為孩子不應該知道某些信息,而用其他的原因來替代或搪塞孩子。 所以,做父母的最好提前有所準備,而且永遠都不要對孩子撒謊或敷衍他們。父母與孩子分開,有這幾方面的考慮:方便滿足夫妻性生活和親昵的需要,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預備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更重要的一點,夫妻是一體的,即使是孩子,也不能作為第三者插足其間。 我們家里是這樣做的:我們告訴孩子,爸爸和媽媽是夫妻,夫妻之間的關系是最近的,爸爸最愛的是媽媽,媽媽最愛的是爸爸,爸爸媽媽都愛她。在我們這樣教導女兒的時候,她也會憧憬她自己美好的未來。女兒會說“等我長大了,我也要最愛我的丈夫,我的丈夫也最愛我!我們也都愛我們的孩子”。 她從小就知道夫妻是一體的,沒有人可以插足在夫妻的關系中間,兒女們不可以,祖父母也不可以。在這樣的夫妻關系的基礎上,父母有他們自己的床有他們自己的房間,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而且當父母需要一些私密的時間和空間的時候,很容易得到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與父母分床或分房的問題就會凸現出來。通常會有三種情況,其一是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分開睡,總找理由呆在父母身邊;其二是很想分開,有自己的床或房間,幾天后非要回來不可;其三則很少見,孩子很愿意有自己的空間。 孩子不愿意離開父母主要是安全感的需要,在父母的身邊能感到更安全。還有些孩子被分開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是個累贅是個多余的東西,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要不斷地在各種時機下表達對他的愛與關注。對于第一種不愿意分開的孩子,可以通過設定一個特殊的日子的方式來達成,比如他3歲或4歲的生日,或開始上全天的幼兒園的日子。對于第二種類型的孩子,父母堅持一下就可以,特別是對于那些常常向孩子妥協的父母而言,言而有信會使孩子少受很多痛苦。 在與孩子分開睡后,原則上就不要再讓他回到從前的狀態了。但是,還要有額外的恩典給孩子。比如,孩子可以到爸爸媽媽的房間來“度假”,只要提前申請并得到父母的批準就可以,可以是一天或者兩天,不要時間太長,否則,就不是“度假”而是“移民”了。 另外,爸爸和媽媽隔一段時間就申請到孩子的房間去“度假”一次,也會堅定孩子呆在自己領地的信心和決心。此外,每晚孩子上床后和他一起讀故事,一起祈禱他做個好夢也會非常有效。 如果您的孩子怎么也不肯離開父母的房間也別灰心,從前房子不大的時候,一家人擠在一起,也沒見哪個孩子就不能獨立。放松一些,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到時候你想請他來你的房間他都不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