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
11月16日、17日,郎朗分別在法國馬賽和波爾多舉行了獨奏音樂會。
在接受奧地利通訊社采訪時,郎朗說:剛知道恐怖襲擊的消息時,我當然也非常震驚。 但是生活還要繼續。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把音樂帶給人們。因此我很快就決定了,絕不取消在法國的演奏會。 恐怖襲擊后,周一我在馬賽演了一場,接著是波爾多,然后是巴黎。這次在法國待了六天,這六天非常令我感動。就像一月份《查理周刊》事件之后第三天,我為了巴黎愛樂大廳的開幕舉辦演奏會。剛經歷了這一切的人們需要音樂,而音樂可以治愈他們的心靈,把每個人聯系在一起。 在他最新一張名為“郎朗在巴黎”的專輯,收錄了他彈奏的肖邦和柴可夫斯基,與2015年6月23日“郎朗在凡爾賽”音樂會現場錄音一起,構成了整張專輯。 伴隨這張獨奏專輯《郎朗在巴黎》,郎朗將開啟中國內陸巡演。 1月3日,郎朗將率先登陸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向來在音樂曲目上有著野心的郎朗,此次選擇柴科夫斯基和肖邦的這些曲目錄制成唱片,多少帶有自己個人的回憶—— 14歲時,郎朗曾在北京音樂廳舉行個人獨奏音樂會,演奏了肖邦24首練習曲。 1999年,郎朗在芝加哥拉維尼亞音樂節上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一戰成名,那年他只有17歲。只有獨自一人在令人喜愛的大自然的懷抱中,才能體驗到真正的幸福。即使是藝術,也不可能給人以大自然賜予的那些狂喜的瞬間。” 1874年,柴科夫斯基在創作著名的《四季》鋼琴套曲時,以敏感的筆觸寫下自己對俄羅斯四季更迭的迷戀。 住在西瑪基時,他形容自己“常享有同大自然幽會的美妙幸福的時刻,心里充滿一種莫名的、不可抑制的對美的向往。” 1875年柴科夫斯基應圣彼得堡文藝月刊主編之邀,選擇了12首俄羅斯詩人的詩作,按照每個月不同的節令寫下12首鋼琴套曲。這些套曲與詩作,每個月都在《小說家》上刊發,直到1882年,柴科夫斯基個人深愛的這套鋼琴曲才以《四季》的名稱出版。 對這套色彩繽紛、極富浪漫主義特色的鋼琴曲,郎朗心有戚戚焉: 如今33歲的郎朗再次選擇柴科夫斯基,他對浪漫主義的解讀也與少年時代截然不同。 郎朗曾與恩師格拉夫曼探討這部作品,格拉夫曼甚至認為,每一首曲子都適宜譜上歌詞。 春之生機、夏之濃郁、秋之柔和、冬之壯麗,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中,俄羅斯的四季風光借助傳統民間旋律,呈現出作曲家對故鄉和民族的摯愛情懷。 柴科夫斯基的音樂魅力在于他的音樂是發自肺腑的,他把自己的內心都寄托在筆下的旋律中。” 郎朗在這張新專輯中還收錄了肖邦的四首諧謔曲,將兩位浪漫主義大師的作品容納在一張唱片中: 在1月3日的演出中,除了柴科夫斯基和肖邦的曲目郎朗還將獻演一首巴赫的意大利協奏曲。 《意大利協奏曲》創作于1734年,在巴赫的時代,意大利音樂發展之快,對整個歐洲影響極大。在這部作品中,巴赫在一部大鍵琴上表現出合奏與主奏的效果。巴赫為二層鍵盤指定了詳細的力度記號,充分展示豐富的合奏效果與富于陰影效果的獨奏之間的對比和和聲效果。
縱觀古典音樂的錄音史,從沒有哪位鋼琴家把柴科夫斯基的《四季》連貫起來彈過,也沒有人連貫起來錄制過唱片。雖然這不是一套冷門的曲目,但對大眾來說,每一首都不一定全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