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SK‖制作的一個叫《她最后去了相親角》很走心的四分多鐘的廣告視頻。在視頻中,父母苦情地說著:“可憐天下父母心”,極力到相親角去給自己未婚的女兒貼相親牌;社會似乎在傳遞一種觀念:女人只有結婚才會完整,25歲以后嫁不出去,就像被剩下的一樣;而過了25還單身的女性,在這些壓力底下,卻堅強地說著“渴望真愛”,“我不想為結婚而結婚,那并不會過得快樂”,“就算一個人,要幸福、自信、快樂地好好過”。4月9日,據BBC的報道,這個視頻的播放量已經超過168.5萬次,微博轉發量也超過2.4萬。可見其“走心”的程度,以及與當今中國女性的內心狀態的切合程度。
然而,社會或者家庭,真的需要給未婚女性一個如此悲情的定義嗎?
過了25歲的未婚女性,真的要如各種輿論所說的,是“剩下的”嗎?
自主選擇單身的生活方式,為什么需要他人來“操心”?
女性自身的生活與生命的完整度,難道真的只有通過婚姻這條道路來實現嗎?
在女性社會地位還很低下的時代,女性就如家庭和社會的邊緣人一樣。家里有幾個孩子,不能每個都受教育,那么,肯定是男孩子去上學,女孩子留在家里做家務,或者做針線零工;有好的工作機會,那么,也是男生優先享受,因為男生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對男性的期待高;在繼承方面,也是男性享有家產繼承的大部分。低下的經濟地位和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讓大部分的女性,只能通過婚姻這樣一種形式,尋求一種生活上的依靠。于是,嫁人,成了女性一輩子的大事,因為嫁得好不好,直接決定了其以后的生活質量好不好。
然而,當女性越來越享受著平等的今天,對于很多女性而言,已經不需要通過婚姻這種形式來尋求一種經濟上的依附和物質上的溫飽了。特別是一孩政策年代的出生的獨生女,在家庭物質分配上,本身就不存在著被排擠。出色的女性和出色男性一樣,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擁有體面的工作。在經濟上,女性可以通過自己的奮斗實現獨立;不少甚至在收入上超過男性。 這樣的女性,本身就不需要通過嫁人,來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
在思想多元的今天,女性開始思考:與另外一個人結合,是為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必要性?兩個人的結合,對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狀態又意味著什么?自己的人生價值該通過婚姻家庭來實現,還是通過獨自生活來實現?維護一段親密關系的收獲,是否能和自己所耗費的時間、精力、經濟的成本取得平衡?等等。
有人喜歡在工作之余談情說愛,有人更愛在假日浪跡天涯;有人覺得家庭溫馨重要,有人認為獨處自由;有人把廚房當成自己展示才藝的地方,有人更愿意節省出時間提高工作技能。自己的生活,總歸是自己怎么舒服怎么來,怎么快樂怎么過。如果單身的狀態,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的舒適愉快,更適合自己的人生規劃,那選擇獨自生活,也無可厚非啊。
“剩女”問題的沖突點,或者說,單身女性為什么會被定義為“問題”其實,并不在“單身”本身。而是在于,他人對這種狀態的不解,與不尊重。新一代女性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想實現的,達到自己想達到的,夢想的實現方式很多,可以包括婚姻,也可以不包括婚姻。而老一輩,或者一些還未能認識到自己獨立存在價值的人,思想開化程度并沒有那么高。他們并沒有去思考,人是否需要婚姻,在沒有愛情基礎的情況下將自己和另一個人的命運捆綁在一起的是否合理,明明兩個人在一起不開心還將就著過是否有問題。在固執的思維里面,很多事情,早就約定俗成,女大當嫁,沒有理由——因為他們就是這樣過來的。
他們忽略了社會的變化,忽略了女性在經濟上和精神上已經可以取得獨立,忽略了現代女性的年輕的標準也以前不一樣,也忽略了就像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所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有選擇什么時間、和誰、以及是否結婚的自由。如果硬要說:“女人過了25就老了,不值錢”,那女人也可以心平氣和地來一句:“姐姐我喜歡小鮮肉,顯老的大叔看起來邋邋遢遢的,我看不上”,不是嗎?在女性解放的路上,年齡歧視,本身就是一種不該存在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