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4月22日,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使用有毒氯氣,揭開了現代化學戰的序幕……
4月29日是化學戰受害者紀念日。
無數化學武器的受害者在最痛苦的情況下喪生,而化學戰的幸存者則終身遭受疾病的折磨。聯大把1997年《化學武器公約》生效的日期作為紀念日,以悼念化學戰的受害者,并重申承諾,消除化學武器的威脅,以促進和平、安全與多邊主義各項目標。
雖然幾千年來化學品一直被用作戰爭手段,比如毒箭、煙霧、毒氣和沸騰的焦油等等,但是現代化學戰的起源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一戰期間在戰場上施放了毒氣罐裝載的、靠風散播的氯氣和光氣。這次戰爭期間幾種化學武器的使用,包括芥子氣,造成了9萬人死亡和100多萬人受傷。
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都掌握了龐大的化學武庫,數量達到好幾萬噸,足以毀滅地球上大部分人和動物的生命。八十年代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對伊朗使用了化學武器。最近的例子包括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襲擊以及2013年敘利亞戰場上化學武器的使用。國際上再次看到了化學武器構成的危害。
作為化學武器研制或使用的有毒化學品可分為窒息性、糜爛性、血液性、或神經性毒劑等類。常見毒劑有:窒息性毒劑——氯氣和光氣,糜爛性毒劑——芥子氣和路易氏劑,血液性毒劑——氰化氫,神經性毒劑——沙林、梭曼、VX。比如針尖大小的一滴VX通過皮膚吸收后就完全足以造成死亡。
經過近20年的談判,各國于1993年達成了《化學武器公約》并開放簽署。在65個國家批準后,《公約》于1997年4月29日生效。《公約》對世界范圍內化學武器的銷毀進行核查并且確保化學武器及其制作中所用的有毒化學品不再擴散。目前公約擁有192個締約國,埃及、以色列、朝鮮和南蘇丹4國尚未加入。
《化學武器公約》設立了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確保公約的各項規定,包括對公約遵守情況進行國際核查的規定得到執行。從公約生效至今,禁化武組織在86個締約國進行了6194次視察。在全世界宣布的72,525公噸庫存化武戰劑中,98%已經銷毀并得到核實。
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化學武器不但沒有成為歷史,反而作為一種戰爭手段重新登場。我們目睹就使用化學武器提出的新的指控,也看到化學武器受害者遭受苦難的新的痛苦證據。這種情況不能、也不應該成為新的常態。我們已經取得長足進展,不能再回到過去。
值此紀念日,讓我們再接再厲,消除世界上的化學武器和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實現一個無化學武器的世界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