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潔:
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副校長,上海市心理特級教師,上海市中小學心理輔導協會副理事長,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心理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黃浦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負責人,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專業免費師范生兼職導師。
曾獲上海市園丁獎,上海市未成年人工作先進個人;參加國家級和市區級課題研究15項,在《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輔導》、《大眾心理學》、《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等國家公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成為智慧的學校心理教育者》。
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雖然日益受到重視,但往往更多地關注的是學生的身心健康,而很少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人事制度的變革,教師職業的工作要求日益增高,所面臨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教師的心理問題日趨突出。
而教師心理健康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只有健康心理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健康的學生。
教師的不良心理不僅會影響教師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質量,還會影響學生,引發學生的心理問題,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人格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為此,我們在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更要重視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師心理健康保障機制,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Part I 教師心理壓力原因剖析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心理常常超負荷。
教師除了要承擔日常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個別輔導等常規教育工作外,還要承擔教育科研、撰寫論文、教育教學培訓、現代教育技術培訓、職稱英語考試、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學習與考試;教育教學公開課、展示課、評比課、班主任工作、升學統考等方面的考核考評。
面對種種壓力,這些超負荷的工作與多重責任常常使他們無暇顧及家庭及子女教育,常常產生負疚感。
與此同時,有的教師看不到自己的付出與艱苦勞動所帶來的成果與價值,難以獲得工作的成就感,極容易產生苦悶抑郁的心理狀態。
2
課程改革挑戰教師的心理承受力。伴隨著課改的推進,許多教師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新的課程標準的出臺,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要求的創新,教學方式的變革,現代教學技術手段運用的新要求等等都時刻挑戰著當今的教師,要求教師變革原有的傳統教育理念和方法,要求教師必須付出數倍于以往的教學精力才能緊跟教育發展的形勢要求。
在此背景下,一些心理比較脆弱的教師,則往往因壓力過度導致心理危機。
3
教育對象的多樣性,要求教師有靈活多樣的因材施教的能力;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師要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良好素養;教育內容的廣泛性,要求教師要有博大精深,深厚淵博的學養;教育任務的復雜性,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教育機智與心理調節和適應能力。
教師職業自身的高標準,無形中就增加了教師的心理負荷
因為,教師面對的是每一批不同的教育對象,擔負著整個家庭、社會的期望,教師的教學創新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創新,這種認知矛盾及尋求轉軌時期的新出路,給教師施加了無形的壓力。 5
隨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推進,人們對教育的關注與期望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上當前就業的壓力又強化了家長望子成龍的愿望,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不斷提升,既要有敢破敢立的膽略,勇于創新,能大膽進行教改實驗,推行素質教育,同時又要有高比例的升學率。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常常被賦予多種責任,扮演著多重的角色。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紛繁復雜的角色,教師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出現角色失調,這對教師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特別是新課程的挑戰,教師的角色還面臨著變革,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靈魂的工程師、園丁、蠟炬和春蠶,而要成為民主型課堂的組織者、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學生平等交流的伙伴和朋友、自我發展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多重角色要求勢必使一些教師心理不堪重負。
Part II 教師心理健康自我維護策略
如有教師認為真實的我不完美,因此排斥它,憎惡它,想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來取而代之,結果反而使自己的心理受到傷害;有教師過分夸大自我形象,認為自己是最完美的,結果傲視一切、有恃無恐,這樣,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到處碰壁,因而造成更深的自我傷害。
這兩種情況都會使教師喪失自我發展和成功的機會。只有學會從多方面、多途徑了解自己,從周圍的世界中提取有關自我的真實情況,才能避免由于自己的主觀理解所帶來的錯誤認識。
面對課改,很多教師認為自己需文武兼備、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才能勝任新課程教學。一些優秀的案例,也總是顯示了一些多才多藝的教師的成功之處,然而,我們普通的教師該怎么辦?
教師必須是一個全才嗎?否。
我們不必固守“教師必須懂一切”;“教師必須比學生知道得多”的信念。教師要維護心理健康,就必須無條件地接受自己,對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評價。
心理上應獨立自主,不用外在的東西來確定自己的價值,必須坦然面對自己的一切,既承認自己的優點,又接納自己的缺點,深信自己的價值和無可替代的獨特性。
即使有無法彌補的缺陷也能泰然處之,而不貶低自己,清醒地看待自己,對自己有現實的知覺。
對策二
作為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對自己不苛求,對他人不幻想,不因他人的評價影響自己的情緒,也不因要取悅他人而違心行事,積極善意地對待身邊所有的人,心平氣和、與人為善、隨遇而安,樂觀地對待每一件事,平靜地對等學生的煩躁情緒和過激言行。
國外心理學家提出了“七C模式”,對教師學會自我控制具有借鑒意義。
控制自己的時間(CLOCK),根據實際情況控制你的時間,你可以確定學習多久,娛樂多久,休息多久,擔憂多久,以及拖延多久。你可以改變自己的時間表,提前半小時起來,決定如何利用每一天。
控制思想(CONCEPTS),學會控制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
控制接觸的對象(CONTACTS),我們無法選擇共同生活或相處的全部對象,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共度時間最多的伙伴,也可以認識新朋友,改變環境,找到成功的楷模。
控制溝通的方式(COMMUNICATION),我們可以控制說話的內容和方式。溝通方式最重要的是聆聽和觀察。找到自己喜歡的對象,溝通多數會取得成功。
控制承諾(COMMITMENTS),如果作了承諾,你就有責任實現自己的話,所以應加以控制。
控制目標(CAUSES),有了自己的思想、交往對象以及溝通方式,你就可以制定生活中的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
控制憂慮(CONCERN),不管周圍發生什么事,你都要保持樂觀精神。
對策三
教師面對眾多的壓力和沖突,尤其是面臨課堂上突發事件造成的師生沖突,有時難以掩飾自己的情緒也是正常的,但是教師切忌情緒化處理問題,面對沖突和挫折情境,保持理智、冷靜的心態,學會幽默地處理問題,是每一位老師都必須學會的一種能力。
當自己的情緒陷入困擾時,要學會理性思維,換一種思維,換一種心情。
例一:我應該得到學生的喜歡,受學生歡迎。
非理性的缺陷:萬一得不到,你立即會出現困擾,得不到學生喜歡,你會報怨。
轉換思維的方法:將“應該”轉換為“希望”或喜歡。
理性的思維:我希望得到學生的喜歡,受學生歡迎。
理性的好處:萬一得不到,也沒什么,只是少了一個額外的獎賞。
例二:我不可能得到這個提升的機會。
非理性的缺陷:自我設限,會認為做不到而不努力。
轉換思維的方法:將“不可能”轉換為“暫時”。
理性的思維:我暫時還沒獲得這個提升的機會。
理性的好處:將注意力自然集中在方法的尋找上。
例三:所有的人都不喜歡我,都與我作對。
非理性的缺陷:你會產生自卑、自責,會對他人失去信心。
轉換思維的方法:將“所有”轉換為“有些”。
理性的思維:有些人不喜歡我,有些人與我作對。
理性的好處:客觀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對策四
教師面對工作和生活壓力,默默地承受,長期下去將有害于身心健康,超負荷的壓力會使人抑郁,甚至精神崩潰,必須學會合理地宣泄。
正如洪水過后,對整個堤壩形成了強大的壓力,只有適當泄洪,才能減輕大壩的壓力。當人心中的消極情緒不斷積聚后,只有通過一定的途徑宣泄,才能保持情緒健康。
傾訴法:對親近和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傾訴衷腸,給自己寫信、寫日記或通過博客宣泄。
一位老師在自己的博客中這樣寫道:“我們平時和校長以及別的科目教師交流并不多,但通過博客,可以讓別人更多地了解自己。在博客上,還可以各大家分享成就,分擔壓力與苦惱,這種被認可的感覺非常快樂。”
替代法:通過體育鍛煉,縱情高歌,出門旅游,從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專業咨詢:面對無法宣泄的巨大壓力,有時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也可以使自己得到釋然,更喜歡自己的同事和伙伴,更喜歡本職工作。
宣泄法:目前很多中小學都設有宣泄室,也是教師宣泄的一個渠道。你可以到學校情緒宣泄室盡情地宣泄,出來以后,心理平衡了,象沒有發生事一樣,這既有利于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