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除了楊麗萍,當代中國還有誰能讓舞蹈產生這樣的藝術影響力乃至社會影響力?老一輩舞蹈家的漸行漸遠:
不同于對于舞蹈作品的認知可以跨越年齡的限制和影響,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在對舞蹈家的認知程度上表現出了較明顯的差別,這一差別尤其體現在對老一輩舞蹈家的認知程度上。從數據的顯示來看,除了陳愛蓮因為至今依舊活躍在舞臺上而在各個年齡層次的受訪者中都擁有較高的認知度外,另外五位老一輩舞蹈家因為淡出了舞臺,也就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野,并且受訪者對他(她)們的認知度呈現出了非常明顯的依年齡的從大到小而逐漸遞減的趨勢。
舞蹈是用生命表現生命,作為最高級的藝術形式,舞者的身體是最動人有也最有力的言說工具,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舞蹈的現在進行時決定了舞者的舞臺藝術生命只存在于幕啟幕落、燈開燈合之間,最為短暫。好的舞蹈作品可以一直流傳下去而常演常新,然而即便是再優秀的表演者,一旦身體條件不允許,往往只能因為舞臺生命的終結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這就是屬于這門最高級藝術最為殘酷的真實,而如何不斷保有和持續發散優秀舞蹈家的藝術影響力則應當成為不斷討論和延續下去的話題。
大家熟悉的舞蹈家:
依據本次調查的數據顯示,認知度排名在前14位(2/3)的舞蹈家大都活躍于當下的舞臺一線,并且一般而言,舞臺表演的年限越長,大眾的認知度越高,如陳愛蓮和黃豆豆,都有著較高的人氣值。
當然,根據上文中對“觀看舞蹈途徑”的數據分析,在如今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正是由于公眾對這些舞蹈家的認知和了解更多的還是來源于電視、網絡,因此,媒體如何向公眾介紹某個舞蹈家以及宣傳手段的高下、力度的強弱,舞蹈家是否擅長通過媒體進行自我形象的塑造,這些因素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眾對其的認知度。比如在本次調查中,受訪者對金星的認知度高達89.55%,僅次于楊麗萍,這恐怕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她在《舞林爭霸》中極具個性的潑辣點評所塑造的“毒舌評委”形象,但究竟這當中有多少人了解金星的現代舞,我們不得而知。另外,像唐詩逸、朱潔靜、邰麗華、劉福洋、李德戈景等都擁有較高的認知度,大約也都同她(他)們近年來較高的出鏡率有關。而作為中國舞劇舞臺常青樹的山翀和中芭的當家花旦朱妍,雖然在業屆有著很高的聲譽,但由于她們的舞蹈表演活動與廣泛的社會大眾層面鮮有聯系,并且沒有進入媒體的關注之中,因而大家對她們的認知度比較低。
大家需要的舞蹈
大家喜歡的舞蹈:
有1662位受訪者認為自己喜歡的舞蹈應當“舞段優美”,這一選項的選中率高達81.92%。此外,“技術技巧高超”是某一舞蹈作品是否受到喜愛的第三重要的要素,選中率達62.94%,而是否“富有節奏感與爆發力”為第四重要,選中率達51.16%。正是因為舞蹈以人的身體為表現工具,使得舞蹈形式本身有著特殊的內涵和韻味而成為一種更加難以言傳的“有意味的形式”,感受、欣賞身體的美和能量成為大家接受舞蹈最基本以及最重要的審美期待。
此外,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依舊表現出了濃重的“故事情節”,有69.8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喜歡“情節動人,引人入勝”的舞蹈,這一要素的重要性僅次于“舞段優美”。事實上,觀眾對于看故事的深厚興趣不僅體現在舞蹈(舞劇)上,在歌劇中的情況也是一樣。“盡管業內評價一部歌劇成敗的重要標準是它的音樂質量,然而決定一部歌劇票房的重要因素往往是劇情。依據Operabase網站綜合700多家歌劇院演出信息評選出來的2012年至2013演出季全球上演次數最多的十大歌劇,其中有五部改編自文學名著,另外五部雖非名家名作,但都情節曲折,有著特別能夠抓住人心的淚點。當然這十部歌劇的音樂部分也都是十分精煉和雋永,但至少可以找出50部以上在音樂上與它們不相上下的歌劇作品,這十部作品之所以最受歡迎的根本原因還在于戲劇性和音樂性的完美統一”。(張佳林《劇情成為決定歌劇票房的重要因素》《國家大劇院》2014.6)由此看來,舞劇的編劇和導演們若想在票房上火一把,還真得打破長期以來舞蹈“長于抒情,拙于敘事”的思維定勢,著實在戲劇性上下一番功夫。
大家喜歡跳的舞種類型: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羅列出了12個不同類型的舞蹈,讓受訪者從中選擇自己有意/正在學習,或者有意讓孩子學習的舞蹈種類。數據顯示,“古典舞”和“民間舞”最受歡迎,選中率分別為66.98%和62%,其次是芭蕾、現代舞和爵士。目前舞蹈培訓市場較火爆的少兒考級舞蹈以及流行舞蹈如瑜伽、街舞、肚皮舞、普拉提等并沒有預期的那樣受歡迎,而近年來的社會問題——廣場舞成為大家學習意愿最低的舞種,選中率僅為5.17%。進一步分析受訪者對舞蹈的了解程度以及不同年齡層次對其選擇的影響,我們發現,大家的選擇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通過調查發現,即使是對廣場舞最可能的受眾群體——廣場大媽/大爺,年齡55歲以上的受訪者來說,學習廣場舞也絕非他們條件允許情況下最可能的選擇。而對于任何年齡層次、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對舞蹈認知程度的受訪者而言,都最鐘愛古典舞和民間舞這兩個有著本土文化基因的舞蹈種類。換言之,
通過身體來感受和傳承民族文化是社會大眾普遍的“集體無意識”。
舞蹈作為藝術之母,身體的手舞足蹈本是人類天生的技能,其實近年來廣場舞和各種健身房、培訓機構中流行舞蹈的如火如荼也正說明了在當代中國,舞蹈并沒有被現代化的文明進程所遺忘,而一直都被人們需要。只是當下社會的普遍流行并不能說明廣場舞和流行舞的絕對被需要以及存在的絕對合理性,因為即使是跳廣場舞的大媽,實際也很有可能是在沒有更多選擇情況下的被選擇。畢竟在目前來看,廣場舞的準入門檻最低,對學習條件的要求也最低,流行舞蹈其次,而“古典舞”和“民間舞”則一直都在專業的圈子里向著高、精、尖的方向激流勇進,并沒有建立起針對不同受眾的有層級的舞蹈教材體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是漸行漸遠。當下的這種業余舞蹈專業化以及面向大眾的舞蹈教育缺失的現象在本次調查中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同:
(圖12)
其實,無論是民間舞腳踏著沃土的堅實,還是古典禮樂“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悅遠人,以作動物”的功利訴求,中國的藝術向來都最強調生活浸透下的現實修為與心性養成,這理應成為在這個浮躁而悸動時代身體修行的文化根基。由此看來,無論是對古典舞還是民間舞的未來發展來說,唯有“落地”,才最為安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