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當今世界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它是由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創立的。奧爾夫以博大的胸懷站在人類學的基礎上,以事物與人原本的自然性和人對自由意志的渴望并通過原本音樂思維和行為達到了情感的釋放,從而使他的這種教育理念帶上了人性與博愛的光環,并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東西方音樂教育觀念的改變。 奧爾夫原本性思想的確立是對歐洲中心論傳統音樂評價的革命。而由此創建的奧爾夫音樂教育也成為具有獨特、創新、開放特征的體系。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影響深遠,我國在吸收借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時,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積極借鑒。 一、音樂教育理念方面的引導——多元化音樂教育 國外音樂教育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就以多元文化觀為主題進行發展。所謂多元化音樂教育,指的是尊重各民族的音樂,重視世界音樂的教育。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也正是遵循了國際音樂教育發展的方向,以他的家鄉——南德拜耶地區的童謠、言語、民歌和舞蹈為基本教材,把語言(以方言為主)、動作、音樂和表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去進行教學,并提出每一個不同的民族和地區都理應這樣做。這既體現了真正的民族傳統,又體現了洲際文化的滲透和交融,有助于發揚音樂教育的民族性,同時也有助于杜絕狹隘的民族主義、沙文主義,以促進音樂教育的國際性、洲際性、世界性和人類性。 對我們來說,在研究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時更重要的不在于去探討他本身的民族意義和世界意義,而在于探討他對我們中國音樂教育,在促進自己的民族性和增進世界性方面可能起到哪些作用,即怎樣通過學習奧爾夫體系,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創民族之新、立民族之異,以及認識世界并走向世界。中國民族眾多、地域廣闊、方言繁多, 并且民間音樂極其豐富多彩, 民族民間樂器也多種多樣。我們不僅應當編出以漢族童謠、民歌為基本素材的音樂教材,而且還應當結合每一個民族地區和方言編出各自不同的、特殊的音樂教材作為主冊和副冊。即使是漢族, 也有很多的方言和不同地區、不同特色的民間音樂藝術,更何況我國眾多的少數民族, 從語言文字到風俗習慣,更有別于漢族而有著各自的傳統和特色, 所以應當因地制宜地立足于當地和本民族。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反應和體現國民音樂教育的深刻性, 而中國兒童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汲取母親的乳汁茁壯成長。 奧爾夫曾經說過:“這些國家(指非歐洲國家)已正確地認識到:他們不把(奧爾夫)音樂教育當作是某一種音樂教育體系來接受,而當作是一種教學原理。它可能使他們重新發現他們自己的音樂和語言的傳統,并使之對他們的教育起有益的作用……”這些話提醒我們在中國必須這樣去理解、引進和使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更主要的不在于僅僅從事外國音樂教育的研究, 而在于重新發現我們自己, 發揚我們自己的音樂、語言和文化的優秀傳統及其力量,使奧爾夫教育思想和方法進一步本土化。同時, 學習、研究必須和自我認識以及自己的創造結合起來, 才能迎接多元化的音樂世紀。 二、遵循兒童內在需要,進行各種音樂活動 奧爾夫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本性”,“兒童是音樂活動的源頭, 一切音樂活動均產生于兒童的內在需要”,“我追求的是通過要學生自己奏樂,即通過即興演奏并設計自己的音樂, 以達到學習的主動性”。奧爾夫的這種從兒童出發, 尊重兒童的主體性,鼓勵兒童積極地自我表現和努力創造的理念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首先,樹立現代科學的兒童觀與教育觀。“兒童是人,他具有生存權,具有人的尊嚴以及其他一切基本人權;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人,他具有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權利”,兒童都具有身心發展的潛能,教育的任務就是促進這些潛能的充分發展,并使兒童獲得全面的、和諧的發展。其次,研究和了解兒童,面向每個兒童,使其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應該是實施兒童音樂教育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要貫徹這一原則,研究和了解兒童的特點和需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們必須研究和了解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兒童的身體、認知發展和情感形成,社會化過程與個性養成以及學習發生的條件等。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兒童在藝術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及其原因, 了解兒童發展的個體差異, 提出對他們適宜的期望與要求, 使教學目的更趨合理、內容更適合他們的需要,避免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過激做法。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主要著眼點不在于理性地傳授知識、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訴諸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帶動下,在奏樂的具體過程中,學會知識, 掌握技能。因此, 奧爾夫教育體系始終強調兒童主動參與音樂活動。例如: 首先通過學習演奏奧爾夫樂器,所有的兒童都可以親自實踐,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培養興趣。 正如一切原始形態的藝術活動都帶有自發性、創造性一樣,奧爾夫倡導的原始性音樂教育的一個基本點就是創造。奧爾夫明確指出“,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他還認為“音樂創造有簡單復雜之分,但從創造的本質意義上說,兒童的音樂創造和音樂大師的創造具有同等意義,同等價值”。在教學中,教師僅僅向兒童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要求教師站在兒童的角度來主持展開音樂教學活動; 兒童則主要是通過在范例和教師啟發引導下進行集體創作的音樂學習,如即興編創歌詞和誦吟韻文,用自己創造的音響和圖形來記錄自己的音樂,創造自己的“樂譜”等等。通過兒童在即興基礎上所進行的綜合性創造過程,來培養和發展兒童的創造力。 四、追求“原始性”音樂,倡導綜合性音樂教育 奧爾夫認為:“原始的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體的、能為每個人學會和體驗的,并適合于兒童。”奧爾夫編寫的音樂教材采用了最原本的、最樸實的音樂素材,如: 節奏運用最簡易不斷反復的固定節奏型; 旋律用最易唱的五聲音階;樂器使用的也是元素性的樂器——奧爾夫樂器。他用這些最基本的音樂表現要素來表達兒童最原本的思想、情感。他還認為,對于處在個體發展還是初級階段的兒童來說, 獲得全面的、完整的綜合性審美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從藝術的本原來看,音樂、舞蹈、語言本來就是連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兒童音樂教學活動不能只局限于音樂范圍內。在這種綜合藝術觀的指導下,奧爾夫不僅教兒童唱歌識譜,而且也教兒童演奏樂器,同時還結合自由朗誦、即興舞蹈等藝術實踐活動。奧爾夫認為這種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教學是為了給兒童創造獲得全面、豐富、綜合的審美體驗的機會。 奧爾夫綜合性音樂觀告訴我們,兒童音樂教育活動都是創造、表演、欣賞以及唱歌、誦讀、舞蹈、奏樂的綜合體,任何單一的唱歌、誦讀、欣賞、奏樂及純音樂理論學習是不存在的。面對 21 世紀的挑戰,學校教育將由過去偏重智育、技藝傳授轉向促進兒童個性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兒童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知識經濟演繹出的社會特征將對兒童的生理、心智、情感、精神、想象層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單一的學科教育難以適應社會快速變遷的需要,新世紀的人才需要有更廣闊的視野,有整體的、彈性的、創意的思維,有面對復雜多變事物的應變能力,善于尋找事物之間關聯的溝通能力等高層次的認知技能和創造精神,奧爾夫體系要求兒童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將音樂活動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以身體奏樂, 并把音樂移植于軀體之中”,加深兒童對音樂知識的體驗,進而增進其情感。音樂、舞蹈、美術、文學四種形式本身是存在著某些共同的審美要素的,它們之間完全可以通過審美直覺、通感、情感同構而相互遷移、滲透和溝通。把兒童的認知、情感、行為、能力的培養結合在統一的過程中, 將音樂教育過程的知識性、趣味性、情景性和活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兒童學習的主體性,使兒童在掌握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知識的同時,獲得美的熏陶,具有審美素質,促進兒童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的建構,最終使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