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必須從他們幼年時代起就進行美育教育。學習藝術的過程,使他們學會在理性調節下的個性充分發展,使情感層次豐富起來,以崇高的審美判斷作為自己人生航程的導向......。
培養“有質地”的身心
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類會哭會笑,會編造故事,會放聲歌唱,也就是說有精神世界。在這個精神世界里人們創造著美,并按照自己對于美的理解改造世界,安排自己的生活。
當人類生產能力比較差時,只能忙忙碌碌圖個溫飽,就很容易忘記我們與動物的區別了。人類的藝術活動就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這個活動中,人們的精神是自由的,它足以超越現實,創造出一個理想境界,以此提醒自己——我們是為著一個完美的人生而到這世界上來的啊!
能夠欣賞藝術,感受它的美,是人生的一大幸福。這種能力能讓我們的心靈更加堅強,不為外界的困境而頹廢。
既然如此,我們的教育就應當以身心的質地培養為根本,那么,藝術教育就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課程,而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了。父母和教師應當非常注意孩子們對藝術表現出來的興趣,哪怕是極其微小的跡象,我們都要關心、引導,給他們以進一步的培養。
“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
“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原是一家鋼琴商店的廣告語。不過,它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一個人變壞,總不外乎從貪圖吃喝玩樂這類物質享受開始。經常參加藝術活動的人,追求的是精神境界上的完美,對于物質的欲望通常都會看得比較淡泊些。因為聲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以它為材料構成的音樂藝術,就成了一個與物質世界距離甚遠的天地。整天在這個抽象王國里和音響符號打交道的人,往往會顯得更超脫些。 學習音樂,又是練習控制情緒的一門藝術,久而久之,從事這項活動的人們也練就了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的能力。 這些恐怕就是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的原因吧。 敏捷思維 我們不能打保票說,凡是學琴的人在學校里一定樣樣功課都是第一名,但大量的統計材料表明,學琴多年的孩子,他的功課學起來不會很吃力。 眾所周知,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對這一工具掌握得熟練的人,一般就會被認為是思維敏捷。而語言基本活動的八個環節:聽音、認字、仿說、朗誦、記錄、寫字、言談、寫作等,和音樂的基本活動是相同的。音樂的基本活動也有相應的八個環節:聽音、認譜、模唱、視奏、聽寫、抄譜、即興、作曲。這些活動都需要聽覺和視覺以及它們的密切配合。所不同的是,作為表意符號的語言信息是轉入左腦概念中樞去處理,而作為表情符號的音樂信息是轉入右腦去處理,這就使右腦得到充分發展。 靈敏感官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聰明,無非就是反應快、記憶力好、理解力強。而學習音樂,確確實實是這方面最好的訓練。因為學習鋼琴,除了身體的肌筋運動之外,還包括著心理的活動:讀譜的時候,隨著五線譜上標有各種記號豆芽菜的高低變化,十個手指甚至手臂、手腕都要立刻作出不同的動作,與此同時,耳朵要檢驗它的效果,眼睛卻得準備后面的音符……彈琴的時候,手指要做許多復雜的動作:某幾個手指要按住,某幾個手指又要放開;而每個手指觸鍵的分量又不相同,它們之間的差異真是微乎其微,演奏者必須感覺得非常精確。 這就說明,彈琴者必須把視覺、聽覺與觸覺、平衡覺、運動覺協調起來;其次,彈琴又需要有高度的注意集中能力和記憶能力。 科學家認為,盡管人體各部分從胎生期就已成形了,可是他的身心成長還會繼續。長期投入這樣訓練的人,他的神經元細胞就會經常處于興奮狀態,刺激增長,他的感覺器官會比別人靈敏。 開發抽象思維和想象力 學習音樂,除了感官靈敏之外,更重要的是理解這些抽象的音響符號背后所蘊藏的意義,這里既包括某一首樂曲的情感內容,它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和在今天的藝術價值;又包括了某一種流派的風格特征……這既幫助我們開發了抽象思維,又豐富了想象能力。 在日常生活里,我們要認識很多事物,人的大腦把握它們的一些特征之后,歸納成種種類型,以便今后碰到同類的事物時通過歸類就可立刻了解它的性質。能力強的人心中儲存的各種圖式越多,理解力就越快、越強。 兒童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要接觸各種音樂進行的圖式,并把各種富有特殊性的作品歸納到這些圖式里去。這個過程就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的練習。這些音樂進行圖式,又可說是事物發展規律的體現。掌握這些圖式,無疑是有助于我們認識世界的。在藝術教育過程中,這種歸納能力又是不斷發展的:欣賞能力強的就會要求藝術作品結構與他心里所掌握的圖式要稍有些距離才好,以便他的心智在歸納的過程中得到思索的快樂。 想象力有兩種,一種是由此及彼的聯想,例如看見一棵蒼老的枯樹,會聯想到佝僂的老人等。另一種是原發性的,即自由的想象。在藝術活動中,欣賞時主要是派生性的,創作時主要是原發性的。無論哪一種想象,總是以心里儲存的圖式為基礎,換言之,圖式的積累有助于激發想象力。而想象力則是創造力的探索火炬,它將照亮我們事業的前程。 豐富情感層次 現代心理學除了研究“智商”之外,更提出了“情商”問題,也就是中國人說的情操。所謂情操,就是情感的操守。有修養的人情感層次豐富,懂得在不同的場合如何從各種不同層次的情感中選一種恰當的出來。沒有修養的人,只有二三種情感可選擇:不是大怒就是大喜,全然不顧場合和后果。從前我們以為大老粗脾氣就是豪爽直率,這實在是一種誤解。 音樂作品有著豐富的感情層次和細膩的情緒變化,要想把這些情感變化準確地表現出來,就得不斷操練自己的情感。經常從事這樣的練習,就會使自己的情感層次豐富起來,對自我的控制能力也會增強起來。 激發創造性思維 科學和藝術:一個是理智、冷靜,一個是感情、興奮;一個是客觀、準確,一個是主觀、朦朧……這兩者似乎是背道而馳的,但為什么蘇步青會寫詩,李四光能作曲?為什么愛因斯坦拉得一手好提琴? 其實,它們之間盡管有許多區別,但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這兩者都是人類精神領域里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即便是演奏,也屬于創造。科學家愛藝術,因為創造的基礎是想象。無論是選題,或是研究和思考過程中,無不需要聯想、暗喻和頓悟。 培養完美人格 我們以往習慣了強制式的教育,以仕途作引誘,以考試為逼迫。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的生命力得不到擴展,情感得不到表現,它們被扭曲著。既然一個人在這種方式下會被馴服,那他也同樣會被另一種力量所左右。 人格心理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壓抑,它必定不會是健康的。這就造成放棄自我價值的追求,造成美丑不辨、情感麻木,對自己的行為就無所謂崇高和卑鄙的評定。 想要培養和造就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必須從他們幼年時代起就進行美育教育。學習藝術的過程,使他們學會在理性調節下的個性充分發展,使情感層次豐富起來,以崇高的審美判斷作為自己人生航程的導向。 因此,讓你的孩子學琴有著更深遠的戰略意義:為我們民族培養具有高度文明水平的新人,從而使我們的民族從本質上更強盛。 本文作者林華教授,上海音樂學院博導,早年學習鋼琴,以后又專攻作曲理論、曾任音樂研究所所長。他既有教學的實踐,又有理論的分析;更兼他的文筆優美、語言生動。他的著作《教琴日記》值得鋼琴師生一讀。 鋼琴,這曾經被認為是精神貴族才能雅玩的樂器,現在已進入我國的千家萬戶了。隨著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當前在許多城市中已出現"鋼琴熱"。業余學習的琴童和他們的家長,甚至一部分教師都迫切需要一本能夠指導他們順利入門的書籍。這本《學琴日記》正是專為這部分讀者寫的。 因為本書是以日記的體裁寫成的,有一部分讀者免不了會打聽書中人物的真名實姓。作者告訴我,那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他是以我們鋼琴教育戰線上成千上百的優秀教師為模型的;正是由于他們的辛勤培育,才使我國鋼琴音樂的園地總是千紅萬紫,春色長在。我非常欣賞他對鋼琴教師們所懷有的這種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