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茉莉花》,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一首民歌了。關于它的文字記載,最早始于明朝萬歷年間。也就是說,流傳到今天,至少已經有 400 多年的歷史了。
這首民歌最早起源于江蘇的揚州,旋律非常的優美婉轉,帶有江南民歌的典型氣質。而這樣的氣質,我認為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
一是《茉莉花》的旋律線。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基本上采用“級近”的模式。所謂級近,就是音和音之間是挨著的,比如說 do - re、re - mi、sol -la 等等。這樣的一種旋律進行,會給人一種平穩、親切、柔和的感覺。
《茉莉花》的溫婉氣質,還來自于它的方言。大家都知道,《茉莉花》采用的是吳語方言。吳語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柔軟,最細膩的一種方言了,也有所謂“吳儂軟語”一說。
所以說,要想展現出《茉莉花》這首民歌獨特的氣質,最好不要用普通話去演唱,而是用吳語方言演唱。
下面就給大家推薦一段用吳語演唱的《茉莉花》。大家不妨在聽的時候,細細的體察一下,方言對于這首歌曲風格形成的影響。
《茉莉花》雖然形成于揚州,但因為廣受喜愛,所以也流傳到中國各個地方,并且演化出很多不同的版本,形成一個龐大的《茉莉花》家族。
而各地的《茉莉花》,又受到不同方言和審美情趣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風格情趣。比如,在東北就流傳著這樣一首《茉莉花》。
由于《茉莉花》非常受歡迎,所以自然就成為了一首流行歌曲,以至于他后來甚至成為宗教音樂吸納的一個對象。比方說,中國的佛教音樂當中,就用到了《茉莉花》的旋律。
為什么這首民歌會進入宗教音樂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如果用老百姓所熟知的曲調,去演唱宗教的經文,會更加便于大家記憶和掌握。
如在下面這首《普門頌》中,我們就可以聽到茉莉花的旋律。我們可以感覺到,當它變成宗教音樂以后,被賦予了另外一種氣質,那是一種莊重而平和的氣質,也是一種來自于宗教的氣氛。
事實上《茉莉花》的影響力,遠不止來自于國內。早在 19 世紀末的時候,伴隨著很多來華的歐美人的旅行的見聞和在華回憶錄,《茉莉花》就已經被介紹到了世界上許多的國家。甚至被很多國外的作曲家,作為素材寫進了他們的作品當中。
上面這個只是歌劇《圖蘭朵》當中的一個小片段。事實上,《茉莉花》的這個旋律,在這部歌劇當中的很多地方都有用到。它是作為女主人公,圖蘭朵公主的主導音調而出現的。
從小小的揚州城出發,如今的《茉莉花》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民歌的代表,而譽滿全球。
事實上,很多國外的朋友,學會的第一首中文歌就是《茉莉花》,難怪它被評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