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開放,胎教音樂又要刷一波了。
今天我們來說說,古典音樂為什么會被作為胎教音樂?真的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嗎?
莫扎特也沒有想到,他的音樂在幾百年后成為了胎教神器。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莫扎特適合胎教?就因為他是音樂天才,四歲就能作曲,所以他的音樂就適合嬰兒聽嗎?
還有人說聽莫扎特能提高智商之類的……前兩年很火的一個泰國電影里的學霸,就是在地鐵里聽莫扎特的《魔笛》。
莫扎特可能更沒想到,幾百年后的考生竟然把自己的考試分數寄希望于他。
作為一個資深樂迷(自封的),我也很好奇,莫扎特到底是為什么成為了胎教代言人?
大致有幾種說法:
一種是說莫扎特的音樂比較柔和,不會出現突然的驚嚇,適合孕婦和嬰兒聽,舒緩且快樂。這一點似乎有點兒道理?
還有一種說法是,古典音樂的思想和內涵比較豐富,能夠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長期聽古典音樂可以開發大腦,能提升學習能力。
這就有點兒玄學了不是?古典音樂要是真的能開發大腦,提升學習能力,那音樂學院的考生文化課分數應該挺高的啊!畢竟他們堅持不懈的在開發大腦……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聽古典音樂胎教這件事,是古典音樂自我營銷的手段而已。
最近我仔細的研究了一下。要是說音樂柔和,舒緩,那聽輕音樂更安全一些,現代的輕音樂里還包含了很多大自然的聲音,莫扎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且,要說到音樂的悅耳、柔和、快樂,那舒伯特也絲毫不遜色。舒曼也有很多優美的小品,非常適合孩子聽的。莫扎特應該是沒有什么音樂秘籍能夠額外給智商加分的……
況且對于嬰兒來說,也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吧!我很多從未聽過古典音樂的朋友,一上來就喜歡馬勒 、肖斯塔科維奇、柏遼茲。
我瓦格納怎么不適合胎教?
要說到開發智力,我也不知道智力都體現在哪些方面。但是聽音樂對數學、語文、歷史、物理這些不一定有用,最有用的應該還是對音樂本身……
古典音樂的結構相對復雜,有復雜的和聲體系,也會有包羅萬象的聽覺景象。簡單來說,我們日常習慣用眼睛感受世界,接收內容,或者我們習慣欣賞視覺的藝術,耳朵作為輔助。古典音樂是讓我們把耳朵作為主體,欣賞聽覺的藝術。
多聽復雜的音樂,層次較多的音樂,會增強對音樂的捕捉和理解能力,這有點像語言學習,多聽素材能培養更好的樂感。
音樂又不像數學、語文,你要從簡單的開始,逐漸深入。音樂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莫扎特大概就是我們普遍認為的,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音樂,所以普遍把莫扎特作為了胎教音樂的代表。
我們也常常把音樂家本人的性格投射在對孩子的期待里,可能覺得莫扎特陽光活潑小天才,所以希望孩子聽了他的音樂能像他一樣?可是莫扎特才活了35歲……
而且音樂不是舒緩溫和的就適合孩子啊,人類的天生是喜歡尬舞的,為什么那么多音樂都是從舞曲發展而來的?
所以孕婦和嬰兒也可以聽一些古典音樂中的舞曲,喚醒天性,成為一個活潑好動的寶寶(也不知道好不好)。
最后,這幾天不是在高考嘛,而且馬上也要迎來中考了。考前建議大家可以聽一些宏大的作品,有宇宙觀的作品,貝多芬啊、馬勒啊,可以讓我們建立起強大的信念。就不建議聽舞曲了,因為太洗腦了,很容易印在腦海里揮之不去,考試的時候大腦里循環播放就糟糕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