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機與認知實驗室
是非之心,智也! 為什么說這不僅僅是指倫理道德,其實,這涉及到人之智能、智慧的根本:非邏輯推理性的判斷! 機器的判斷是邏輯推理性的,對環境的適應性自然就弱了一些。
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句話:“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志。”,仔細想想,這也是人機之間最大的智能區別吧:一個可以格物致知、矛盾行事,一個只能芯無旁騖、順理成章。
所以:
一個不能自相矛盾的智能,就是人工智能!
人機融合智能就是要實現矛盾中態勢感知的得“意”忘“形”吧!
人機融合包括兩方面:一是人與機器系統的協作問題,另一個是人與機器的共同進化。人與機器系統的協作包括人與機器之間的任務分配,及人與機器交互的問題,人與機器系統各自內部又有其智能。人與機要想實現融合,就必須進行共同進化,共同進化一方面是二者各自不斷進化學習,包括從對方學習,從外界學習,根據經驗教訓學習等。另一方面是根據對方的狀態不斷改變自己的狀態,優化人機系統的配置,從而達到系統狀態的最優化。
人類的認知沒有模型,只有原型,沒有數據,只有對象,沒有推理,只有直覺。人是多義性的適應/調整,機是單義性的符合/運行。
傳統人機認知理論把組織看成是個情境/場景式封閉系統,而現代人機融合智能理論則認為組織在它與其環境相互關系之中是個開放系統。
組織的開放性指的是,組織具有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性質和功能。任何具體組織作為整體,都不是孤立自在的,它總是處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并且同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著,從而表現出自己的整體性能。組織向環境開放是組織得以向上負熵發展的前提,也是組織得以穩定存在的條件。適應是指生物形態結構、生理機能適合環境的狀況。后涉及到社會、文化等方面,延伸到心理范圍。不適應恰恰是指心理上、意識上的作用。
智能很可能不是簡單的順應、適應,更重要的是不順應、不適應,進而創造出一系列開發環境下新的可能性:自由、同化、豐富、改變、獨立,當的然,人工智能可以例外。預期之內的叫自動化,預料之外的才是智能化。“知識”不是靜態的一堆觀念,它們是“過程”,邏輯不是知識,邏輯不生產知識,它所做的事提供我們一套嚴謹的規則,用來組織和運用知識。
混合物是兩樣物質混在一起,沒發生化學變化,仍是兩種物質。如把沙放進水里等物理變化。融合物是由兩種或以上元素組成的物質,指的是一種物質。如一氧化碳CO,是由C元素與O元素組成的化學變化。人機混合智能中人機界面分明,然而,隨著自主系統的不斷發展,人、機在物理域、信息域、認知域、計算域、算計域、感知域、推理域、決策域、行為域的界面越來越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在一起的趨勢越來越顯著,所以人機融合智能較能反映真實的人機關系。
智與慧的區別
智:是普通人都能具備的能力,比較大眾化,慧:有豐富的學識,豐富的經驗,就會產生拐彎的哲學思想來,在思想上有升華,有哲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能通心神。
1、智是聰明才智,慧是醒悟本性的大智。
2、智與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3、慧是那攀樹的梯子。智是那樹梢的果子。
4、智指智力 能力 偏向于個人本領 是后天可以培養的;慧指慧識 慧根 偏向于個人的基礎 是先天的 。也就是說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擁有智,擁有慧的人可以擁有智,擁有智的人不一定擁有慧。現在所說的智慧很混淆的,非常籠統。
5、佛經上講: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決斷曰智,簡擇曰慧。俗諦曰智,真諦曰慧。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通則義齊。
6、佛家語:'靈臺清靜,靜能生慧,慧能生智。”。
道家也說 '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
后來有人把 '靜能生慧,寧靜致遠 '合為一句。
7、聰未必明,知未必識,智未必慧。
未來智能實驗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統智商評測體系,開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評測;開展互聯網(城市)云腦研究計劃,構建互聯網(城市)云腦技術和企業圖譜,為提升企業,行業與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