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每天按30個“笨”計算,2017年我至少被媽媽說了一萬個“笨”。我的確“笨”,經常題目不會做、做錯了。但我學校里的作業、考試不“笨”,我的“笨”,都體現在教育培訓機構的學習上。這位小學生的“悲情作文”引得大作家曹文軒都忍不住“發聲”了!
一年至少說了一萬個“笨”,雖然夸張了一些,至少說明該母親喜歡報怨孩子,說孩子這不行那也不行,一個字:“笨”。這不僅是用語的問題,更是思想深層次的教子觀的問題,其背后折射出該母親對孩子缺乏賞識教育。所以,家長應該學些心理學,懂得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心理,學會科學的教子法,科學地教育孩子,多看到孩子的優點,賞識地教育孩子。
相形之下,一些家長看自己的孩子總是看到的缺點多,從而加以限制,對孩子總是說“你不行”、你“你太笨”,本想正確引導,卻事與愿違。比如,有家長看到孩子的暑假成績就氣急敗壞地訓斥孩子一番:“連這都不會,你太笨了!”“你太讓人失望了!”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屢遭傷害,怎么能達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畢竟,孩子的發展原本就是有差異的,不可能要求孩子各個領域都出色,更不可能要求孩子與尖子生孩子“齊步走”,而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只要孩子取得了一點兒進步,哪怕是一個字比以前寫得好些,家長也應該翹起大拇指予以表揚孩子,賞識孩子。因為及時的表揚往往可以讓孩子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不斷進步。
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長。教育孩子的關鍵是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常識孩子,鼓勵孩子,而不是動輒貶低孩子或懲罰孩子。不僅家長教子如此,老師教育學生也如此。據一家兒童教育學會研究表明:學生經常受到老師夸獎的和很少受到老師夸獎的,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要高出5倍。德語的化學家奧托?瓦拉赫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一條文學路,但一個學期下來,父母不得不要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關心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然而這個沒有什么希望的“差生”卻被化學老師看中:“做事過分拘泥和死板,正適合做化學實驗。”后來,他成為了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還有美國教育家瑪瓦?柯林斯,通過賞識教育多次創造了挽救“壞孩子”的奇跡。她有個幽默的懲罰方法:讓犯錯的孩子寫100個自己很“棒”的理由。比如,“我很可愛,我很漂亮,我很勇敢……”言外之意:既然自己處處都很“棒”,為什么還要犯錯呢?從而敦促學生自改。
無論是“瓦拉赫效應”,還是“幽默懲罰法”,都告訴我們,教育孩子(學生)關鍵是要發現他們的優點,多鼓勵他們,欣賞他們,給他們指路,不是動輒說“笨”、“你不行”。畢竟,羅丹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孩子不是沒有優點,而是缺少對優點的發現。陶行知說:“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而相信孩子,就是要賞識孩子,鼓勵孩子。可以說,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
內容由課后教育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