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中藥的性能是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功能的高度概括,簡稱為藥性。主要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還有毒性等內容。
四氣,指的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五味指的是指藥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種基本的味,除此之外還有淡味或澀味,為了與五行相應,將淡味視為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將澀味視為酸味的變味,而附于酸味。因此,一直習稱五味。
氣和味的臨床意義是不同的,但是都是構成中藥性能的重要因素,必須性味合參才能更好地認識藥性。
升降浮沉主要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代表著上下內外四個不同的作用趨向,在此四種作用趨向中,升與降,浮與沉,分別是相對而言的,而升與浮,降與沉又是分別相互聯系,相互交叉,難以截然區分的,在實際應用中,升與浮,降與沉,往往相提并論。今天我們來學習歸經。
歸經
首先我們學習一下歸經的含義。
歸是歸屬的意思,經是人體臟腑經絡及所屬部位的統稱。
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理論,表明藥物對某臟腑經絡及所屬部位有特殊親和力,對相應部位的病變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舉一個例子,大家的手機上都有GPS定位系統,歸經就有點像GPS,進入機體后它會對某臟腑經絡及其所屬部位有選擇性,與升降浮沉的區別在于,升降浮沉只是大體的趨向性,而歸經定位更加準確。
在《本草》中,一直只有極少數藥物標明了歸經,金元時期,歸經理論受到普遍重視,并成為本草記述藥物的必備內容,但其用語不一,有入某經,行某經,走某經,某藥為某經之藥等不同提法。
清代沈金鰲在《要藥分劑》中將其統一稱為“歸經”受到醫藥界的認同,沿用至今。
關于歸經有兩個誤區:
第一,錯誤地認為中藥歸屬的臟腑就是解剖學中具體的器官。
其實這里所說的臟腑,指的是中醫學中特有的定位概念,和西藥直接作用于靶器官是不同的。
第二,錯誤地認為中藥歸經是中藥的有效成分實際到達的部位。
其實主要是藥物產生效應的部位所在。
歸經推拿法的運用
那歸經如何認定的呢?
中藥歸經理論,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以藥物治療病變所在部位為依據,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
比如說朱砂可治療心悸失眠,可推測該藥入心經,因為心主神明。又比如說經絡學說認為足陽明胃經起于鼻翼旁,沿鼻上行并入齒中到額前。
白芷祛風止痛,擅長治療眉棱骨疼痛和牙齦腫痛,又能通鼻竅而治鼻塞流涕,按照經絡辨證,上述病變均為陽明胃經之證,故白芷歸陽明經。
白芷
此外按照《傷寒論》中的六經辨證,桂枝為太陽經藥,柴胡為少陽經藥,石膏為陽明經藥。
總而言之,經絡與臟腑雖關系密切但又自成系統。臨床辨證有經絡辨證、臟腑辨證以及六經辨證等多種辨證體系。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采用的辨證體系各有側重,其歸經的表示亦有相應的特色。
如清代以前,以六經或經絡辨證為主,藥物的歸經主要使用經絡名稱,其后以臟腑辨證為主,藥物的歸經則主要使用臟腑名稱,因此就造成了藥物歸經的表述和含義的不一致。
以柴胡為例,本品具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郁之功,按照六經辨證主歸少陽經;按照經絡辨證主歸厥陰經;按照臟腑辨證主歸肺、肝經。
現代中藥學中,一般的歸經內容都是指的臟腑,以經絡定位僅見于少數特殊的藥物作為必要的補充。
下面我們再來學習歸經理論的臨床意義。
歸經理論的臨床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便于臨床辨證用藥,二是便于對功效相似的藥物區別,精選用藥。
比如說火熱證,經過辨證為胃火上炎,可選擇入胃經的石膏知母等。肝火上炎可選擇入肝經的夏枯草,決明子。肺熱可選擇入肺經的蘆根,魚腥草等。
再比如說同為發散風寒而止痛的藥物,因頭痛部位不同,使用各不相同:太陽經頭痛應該選擇羌活、藁本;陽明經頭痛宜選擇白芷;少陰經頭痛宜用細辛、獨活;厥陰經頭痛宜用川芎。
正如徐靈胎所說:“不知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泛,”此外,運用歸經理論必須考慮臟腑經絡間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比如說咳喘,因肺虛或腎虛所致者,單獨拘泥于治療肺,則療效不佳,若以健脾益氣或補腎之藥與歸肺經的補肺止咳平喘的藥同用,能夠明顯地增強療效。故徐靈胎又指出,“執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最后給大家補充一點引經的小知識,引經又稱引經報使,主治引使、響導、各歸引用等等,是在歸經理論的基礎上產生而形成的,是指藥物能對特定的病變部位直接產生治療作用,是歸經中一種特殊類型。
自金元時期以來,引經和引經藥之說頗為流行,至今仍有廣泛的影響。
今天我們重點講了歸經的含義,認定依據及臨床意義,最后給大家留下一道思考題,為什么必須把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結合起來,全面分析才能準確掌握藥性?
一起發現中醫奇妙,讓中醫更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