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魏國和劉備的蜀國是三國時期的兩大陣營,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可以說貫穿了整個三國時期,從兵馬的精良程度上看,曹操的軍隊是要好過劉備的軍隊的,而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算是一代梟雄,在當時有無數的武將爭先恐后想要投奔曹操,但凡事皆有例外,劉備雖然在裝備上不如曹操精良,但劉備的手下卻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就以關羽、諸葛亮為例,即使曹操不惜灑下重金,都無法招攬關羽、諸葛亮,那么在軍隊和實力上不占優勢的劉備,是靠什么讓各個勇猛無比的武將信服的?
首先第一點,曹操作為梟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手下的士兵,如果犯了錯誤,很有可能遭到皮肉之苦,而反觀劉備,劉備為人大度,心胸寬廣,宅心仁厚,在他手下的將領都會感覺很溫暖,而且劉備有很大的志向,就是興復漢室,而蜀國又有諸葛亮這位智囊存在,所以眾武將相信,未來蜀國會一統天下,而以劉備的宅心仁厚,必定會善待這些幫他打下江山的武將,所以愿意跟隨劉備。
劉備比曹操更會收買人心,也更看重人才,比如張飛、關羽曾和劉備桃園三結義,關系非常好,而張飛卻因為醉酒,大意失了徐州,甚至還弄丟了劉備的家眷,這事要是發生在魏國,張飛肯定是人頭不保,但劉備卻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當時,曹操說過一句話,“劉備屢戰屢敗,為何他身邊的士兵、百姓、將領,都愿意跟隨他一起顛沛流離?”,其實,之所以可以起到這個作用,正是劉備,前期帶著幾個兄弟,所做的營銷努力之成果。
這劉備真的是老糊涂了嗎?
原來劉備遇到司馬徽后就把這個令自己什么不解的情況向司馬徽說了,司馬徽告訴他說他什么沒有真正能夠替他出謀劃策的人,說他身邊的向孫乾、簡雍、糜竺都是白面書生,而張飛和關羽又都是猛將,沒有一個能替他布置策略的人。
這場戰役縱然面對眾多不利因素,諸葛孔明不僅在整個戰爭占據著完完整整的主動權,還大敗了曹軍,這不僅讓劉備懸著的心放下,從此后對諸葛亮在沒有一點野心,徹底把自己的前程交給諸葛亮去謀劃,還讓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