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林清玄,幾乎囊括了臺灣所有的文學大獎,然而工作忙碌,內心空虛。
32歲,他遇見了佛,選擇辭職上山,隱居起來,開始閉關修煉,去清修和思考。
三年后林清玄出山,四處參學,他的作品更加古樸典雅,成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在林清玄的筆下,「人生幸福的開關,不在于你擁有很多東西,而在于你能敏感一些細小的東西,從而打開開關。」
1.物質簡樸,過得不累
放眼全球,幸福感排名最高的國家,是北歐的幾個小國。
那里的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呢?
高曉松在北歐游歷一番之后,內心深受震撼,寫下一篇文章——《在瑞典、丹麥等北歐,我覺得自己內心很丑陋》,文中提到:
「來到丹麥這個國家,你會覺得這個全世界富有的國家挺奇怪的,沒有什么高樓大廈燈紅酒綠,街上甚至都沒什么車,人人都騎著自行車,穿著樸素。跟咱們中國現在的農村有點像,也有點像咱們80年代的城市。
丹麥和瑞典兩個國家,和別人聊天基本上搭不上話,人家不聊什么職業,身份,地位,名校,覺得你聊這些都莫名其妙。可是人家就是那么幸福。
在瑞典,人們出行就是開一條小船。大家開著小船看看落日,釣釣魚,船上也沒有什么先進的設備,自己動手解纜繩,啟動發動機,把船開出去,過著非常安逸、與世無爭的日子。」
原來,幸福不一定是身背LV,穿著Prada,腳踩Gucci。
幸福,也不一定是要活在和別人的比較中,爭名奪利。
幸福,更不一定是拋家舍業,讓996變成了家常便飯。
我們苦苦追求,不惜透支生命換取的幸福生活,原來可以和物質沒有太大關系。
2.精神豐盈,活得舒心
馬未都曾說:「中國歷朝歷代都有鮮明的個性,人們的生活喜好也各不相同。」
他甚至形容魏晉時代,是精神上的奢靡。
那是一個紛繁戰亂的年代,背負著看破世事之后的無奈,很多文人士大夫愿意慢下來,專注于內心世界,追求精神上的豐盈充實。
比如顧愷之的繪畫,王羲之的書法,劉勰的文學,更有山水詩人謝靈運,放蕩不羈竹林七賢,真正的隱士陶淵明。
有人總是在問:如何才能擁有豐富而自由的精神世界?
其實最有效的方法是:少關注物欲聲色,多接受藝術、文化和詩意的熏陶。
讀過一本書:《中國最美的語文》。
作者夏昆介紹自己每天晚上用詩詞故事哄兒子入睡,就像從小就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種子,多年下來的精心培養,只待孩子的精神世界愈發燦爛充實,豐富多彩。
而每一次的詩詞故事,都是在孩子心底一次次打開幸福的開關,一步步向前探索那個奇妙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其實,追求精神豐盈,就是擁有一份在生活之外的心境,做想做的事,平靜,恬淡。
當年林清玄下山時路過一個水果攤,想買點水果,可是老板不在,便在邊上等。
這時有一個路人過來,問他水果怎么賣,將他誤認為老板......
這也許就是生命的境界吧。
你的精神世界愈趨向豐盈充實,你的生活便愈簡單,活得也愈舒心。
3.生活由心,自在安寧
作家林清玄曾說:「人生不過就是這樣,追求成為一個更好的、更具有精神和靈氣的自己。」
當今社會,經濟的騰飛也為物質享受的升級插上了翅膀。
看到了周圍朋友錦衣玉食,寶馬雕車,你會不會流露出急切的目光呢?
于是你更加拼命地工作,每天早出晚歸,終于看到自己的賬戶余額開始起飛,房子平米開始擴大。
你本來以為這樣應該很快樂,但奇怪的是,你越拼命,越感覺不到幸福。
因為,你的方向錯了。
你服務于自己的欲望,而早已迷失了初心。
當你在外努力拼搏的時候,空曠的家中溫暖的燈光下,妻子只在呼喚一個擁抱,孩子只在等待一場游戲。
事實上,越有涵養的、精神層次越高的人,往往越簡單、越隨和。
就像《瓦爾登湖》中寫的那樣:「把一切不屬于生命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豐盈的物質,壓得垮偉岸的肩膀,盛不下膨脹的欲望。
豐盈的精神,禁得住波折的命運,享得了一世的淡然。
故曰,真正的幸福,是物質至簡,精神至盈。
惟愿你生活安穩,擁有一顆寧靜富足、單純樸素的心。
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