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f起“藥食同源”,很多人都能講出幾樣,比如山藥、薏米、紅小豆、茯苓、蓮子等。
但有這么一種養生食材,補腎效果強于山藥,祛濕效果優于紅小豆,鎮靜效果強過蓮子。它就是芡實,素有“冬季第一米'之稱,還被譽為“水中人參”!今天就來具體聊聊這芡實到底有多好,還會給大家分享四款芡實的食療方,濕氣重、體虛、脾胃虛弱的人可千萬不要錯過哦~芡實,又叫做雞頭米,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藥材之一,也是一味常用的藥食兩用藥材。中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因此,芡實也被譽為“水中人參”。中醫養生學認為,芡實能益脾胃、抗衰延年,是女人的“不老米”,男人的“長壽米”。- 《神農本草經》將芡實列為上品,說它“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饑,耐老”。
- 據記載,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每天含吃芡實,進行咽津養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總之,吃芡實好處杠杠的!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芡實的具體功效吧!女人最懼脾虛,尤其是生育之后腎氣消耗過多,容易脾氣虛弱,引起衰老速度加快。而芡實能提高脾胃功能,也能緩解脾虛,適合女人食用。《本草經百種錄》中記載:“雞頭實,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腎之藥也。脾惡濕而腎惡燥,雞頭實淡滲甘香,則不傷于濕,質粘味澀,而又滑澤肥潤,則不傷干燥。凡脾腎之藥,往往相反,而此則相成,故尤足貴也。”芡實屬于性味甘澀平的中藥材,主入腎經,能較好地提高人體的腎功能,預防和緩解腎虛?!侗静菪戮帯分杏涊d:“芡實,佐使者也,其功全在補腎去濕。芡實不特益精,且能澀精補腎?!?/span>常食芡實具有補中益氣、滋補強壯之功效,可幫助腎氣固攝。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老年仍然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才思敏捷。原來據他在書中自述,主要得益于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天天食用煮熟的芡實,所以才腰腿壯健,行走有力。《本草新編》中有記載:“芡實補中去濕,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補真水,與諸補陰藥同用,尤能助之以添精,不慮多投以增濕也?!?/strong>芡實在滋養身體的同時,還能祛除體內濕氣,讓機體獲得輕松感,消除困倦。看了這么多,那有人就想問了,這么好的芡實,怎么吃更養生?生芡實在補腎上更勝一籌;而脾胃較弱,或想補脾胃的人,更推薦炒制后的芡實。而說到具體咋烹飪,最推薦大家煮粥、熬湯,也可制成糊狀沖服。芡實的最佳搭檔是:蓮子、燕窩、銀耳、山藥、白扁豆、薏米、百合之類的白色食物。它們和芡實一同食用,可以聯手加強健脾補腎的作用,還可以增加潤肺護膚的功效。取芡實30g、薏米30g、小米100g,洗凈后用水浸泡2~3小時,然后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成粥即可。薏米和芡實搭配,祛濕利水功效更強,可用于調理小便不利、水腫、脾虛泄瀉等癥。對于帶下量多、腰膝酸軟、全身乏力、手足不溫的女性來說,常喝這碗粥也能起到較好的改善作用。把炒芡實、山藥打成粉,各取30g放入鍋內,加適量水,邊煮邊攪拌,然后放入打碎的核桃仁和去核的紅棗肉,待煮成糊狀后即可食用。山藥能健脾益胃、生津補腎,核桃仁能補腎壯陽、斂肺定喘,紅棗則可以補中益氣、養血安神。這三者再加上炒芡實合用,可起到很好的滋補脾腎、強體防病功效,一般人均可食用,體弱、體虛的中老年人吃效果更明顯。把炒芡實30g、白扁豆30g、粳米100g分別洗凈,用水浸泡1小時左右。然后把所有食材和水一起倒入砂鍋中,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熬煮,待米、豆都軟爛時加少量冰糖調味即可。白扁豆有健脾化濕、利尿消腫、清肝明目的功效,搭配芡實可用于調理脾虛泄瀉等癥,對于脾胃虛弱人群的調養非常有益。 取100g鮮芡實,洗凈后與適量黃冰糖、水入鍋大火煮開,轉小火煮10分鐘后打入2個雞蛋,再煮3分鐘左右撒少許桂花,出香味后即可出鍋。(2人份)新鮮芡實軟糯可口,加雞蛋做成糖水,不僅能起到補脾止瀉的功效,還有助于滋陰潤燥,很適合腹瀉后的人及經常胃痛的人作為飲食調理方使用。
帶內種皮的以顏色棕紅為佳,不帶內種皮的以色澤白亮為佳。顏色如果偏黃、偏暗、發黑,那很可能是陳貨,不宜選購。整粒的芡實最好選擇形狀圓整、大小均勻的;而經加工后的芡實多被切為兩瓣,宜選斷面色白、碎屑少、無雜質的。另外,無論選購哪一種芡實,外表都要挑無破損、無蟲蛀的。 品質好的芡實氣味清新無異味;如果聞起來略帶酸味或刺激性氣味,那可能是經硫磺熏制過的產品。取一粒芡實咬一下,如果松脆易碎說明它較為干燥、粉性較足;如果咬起來帶有韌性、不易碎,就說明它可能受潮了。最后提醒大家:芡實雖好,吃的時候也有一些注意項——芡實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大便不暢等身體不適,一次吃個七、八粒就夠了。此外,吃的時候要注意細嚼慢咽,才能達到滋養身體的效果。
關于芡實就介紹到這里了,芡實有這么多功效,你平時都用對了嗎?這么有用的一個養生佳品,趕緊轉發給身邊的朋友看看吧!感謝你讀到這里,每天我都會為您分享中醫健康知識,趕快點擊下方關注我們吧!記得星標公眾號,不要讓我們錯過關心你的機會呀~溫馨提示:相關病癥需要進行辯證調理,用藥需遵醫囑,切勿盲目施灸用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