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非馬是一個著名的邏輯問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
《白馬論》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戰(zhàn)國時一城有令馬匹不得出城。
有一天,趙國平原君的食客公孫龍帶著一匹白馬正要出城。守門的士兵對他說:「馬匹一概不得出城。」
公孫龍心生一計,企圖歪曲白馬是馬的事實,希望說服士兵。
公孫龍說:「白馬并不是馬。因為白馬有兩個特徵,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馬的外形,但馬只有一個特徵,就是具有馬的外形。具有兩個特徵的白馬怎會是只具有一個特徵的馬呢?所以白馬根本就不是馬。」
愚魯的士兵因無法應對,唯有放行。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惚弄士兵的話,應該這樣說,白馬不等于馬,白馬是馬。馬包含白馬。不要鬧出"白馬不是馬"、"蘋果不是水果"及"你爸爸不是男人"的笑話。
更加通俗的是: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孫龍子有許多有趣的詭論,其中最為有名的要算是白馬非馬論了。相傳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天公孫龍子騎著一匹白馬要進城,該城門的看守官說,依照規(guī)定馬不可以進城。于是公孫龍子就開始他的論證 – 白馬非馬,最后它說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騎著他的 (不是馬的) 白馬進城去了。
他的論證大概是這樣的:
“馬” 指的是馬的形態(tài),”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tài)不等于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 (白馬非馬)。
這個論證利用”歧義”來混淆事實。所謂”歧義”是說,一個詞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在一個討論中,若某個字的兩個不同意義同時被使用,則可能會造成這種(歧義)類型的謬誤。
“ 是”這個字可以被用來表達”屬于”的關系,例如,白兔是兔。
“是”這個字也可以被用來表達”等于”的關系,例如,孔子是至圣先師。
守門官的意思是: ”馬不可進城,白馬是馬,所以白馬不可以進城”。
在這里,”是”被用來表達”屬于”的關系。
當公孫龍子論證”白馬不是馬”時.”是”被用在”等于”的關系。
所以,簡單的說,他們其實是雞同鴨講。 不是談論相同的一件事。
公孫龍子的論證是有效的,而他的結論,”白馬不等于馬 (白馬非馬)” 也是對的。但并不能用來反駁守門官的規(guī)則: 凡是屬于馬的都不能進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