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玉就是美好純潔的象征。溫潤光滑的質感沁人心脾。玉雕則是在細小甚微處大做文章,將原本圓潤的玉石刻上山水的清秀,歷史的痕跡。萬新銘就是這樣的一個玉雕匠人,他將國畫山水,甚至書法筆墨刻于方寸之地,用刻刀一筆筆刻出千古奇玉。(文章轉載自百家名匠網)
萬新銘生于中國玉雕之鄉——河南省鎮平縣,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是萬新銘與玉雕的不解之緣。萬新銘是中國77屆恢復高考后第一屆大學生,學習環境艱苦,學習資源匱乏。可盡管這樣,他還是憑著自己對玉雕的一片熱情,在這一領域創下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普通的玉雕花樣簡單,而萬新銘卻獨獨擅長將山水國畫,水墨書法雕刻于玉上。花樣復雜卻不凌亂,內容細致不失神韻,完美的將古風古色融入于溫潤的玉石中,更添了玉石的歷史厚重感。
作品翡翠《怡情山水》是古風與玉雕的完美融合,是傳統文化與當代創新的匯集碰撞。作者以刀當筆,游刃有余,不僅注入了山水咫尺,天涯無限的意境,更是注入了自己的思想與理解。充分利用散點透視,形成布局上的全景模式與重疊法則,表達出了只有中國文化才具有的成像空間。山水玉牌的雕面線面結合,結構一覽無余,空間感錯落有致,分割精巧,細節細致,既保持了與原有的質感,更是錦上添花,在整體上融入了山水的觀感。
作品《錦繡前程》選取翡翠為原料,巧妙的利用了綠與白。層次感豐富,人物雖小,卻栩栩如生,躍然眼前,完美的表達了作品中的人物對于未來的美好向往和憧憬,也將欣賞者帶入到了其中的意境。
玉雕最難的一點怕就是下刀無悔,只可作減法,一刀稍有不慎則前功盡棄,耗時大,需要玉雕人長時間的聚精會神。在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玉雕大家梁亦清耗時三年雕刻的作品毀于一旦,致使他崩潰吐血而亡。不管何時,玉雕人都將玉看做自己精心呵護的杰作,無論何時都會對其愛護有加。萬新銘在從事玉雕行業的這么多年來一直支持帶動眾人創業發展,為玉雕行業提升產業發展規劃創造貢獻。同時他積累沉淀自身經驗與學識,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綜合底蘊,也對玉雕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因此他的作品獨樹一幟,甚至很多海外玉器收藏愛好者都對其人及其作品欣賞有加。萬新銘的每一件作品的訴求特質,使用方法和藝術形態都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中蘊含的內在基因是相同的。萬新銘的每件作品中都透露著他深厚的玉雕底蘊以及他本人對玉深深的喜愛,他將繼續揮舞刻刀,用靈巧的雙手創造出更多的驚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