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材料議論文寫作要領
第一個,就是如何審讀給材料作文題,尋找到合適的寫作點。
第二個,就是如何圍繞寫作點展開寫作。
第三個,就是如何用最基本的方法,完成給材料作文的議論文寫作。
既然是給材料作文,那么作文就一定要與材料關聯。關聯得越緊,你的作文就可能越得題旨。關聯得越深,你的作文就越能夠擊中要害。所以,我們就是要在閱讀材料的時候,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到那個關聯點,能夠關聯得很深、很緊的這個點。
一:四步審題找到寫作點
四步審題,第一步,梳理材料的主要信息。忘記或者不習慣這一步,就可能偏題。第二步,找到材料隱含的方向。有的命意比較隱蔽,有得命意比較顯豁。如果找不到寫作方向,則偏題的可能性就更大。第三步,分析“關鍵詞”。找到方向了,還要分析“關鍵詞”。“關鍵詞”它將帶給我們在后面寫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啟示。第四步,確立寫作點。
例:閱讀下面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個學生求證幾何題,求證了一大通也求證不出來,老師告訴他是方法錯了。這是被“方法”蒙蔽了。
又例:閱讀下面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寺廟里新來的小沙彌,對什么都好奇。秋天,禪院里紅葉飛舞,小沙彌跑去問師父:“紅葉這么美,為什么會掉呢?”師父一笑:“因為冬天來了,樹撐不住那么多葉子,只好舍,這是不是‘舍棄’,是‘放下’!”
“放下”在這個材料里面是放下本來就是美麗的東西。紅葉很美,本來就很美麗的東西。而不是放下本來不美的東西。很多同學把這個“放下”當作一個話題在寫作。所以“放下”的,他比如:要放下邪惡,要放下殘忍,要放下仇恨等等。這些東西,本來就不美的,是應該舍棄的,不是不應該舍棄的。所以這個“放下”不等于話題,而是在這個材料里面的,將本來就是美麗的東西放下,這是很關鍵的地方。那么理解了這個“關鍵詞”以后,我們就可能找到這樣一些寫作點:“美的”不一定都能為我所有,不是所有美的東西都為我所有,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并非“所識之美”都能為我所有,我認識的美,我知道的美都為我所有?那不行。并不是“所擁有之美”都能為我所有。尤其是第三點,我已經擁有了這些美,我很不舍得。但是,這個材料告訴我們:并非所擁有之美,都能為我所有。所以,紅葉很美是大樹本身所具有的,現在大樹為了“撐下去”,他必須“放下”。那么,這三點,是關于這個“美”能不能為我長久所有的。我本來有的美的東西,不能長久所有。那么再往下,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點,很少有同學關注。就是說:大樹所以能撐下去,所以能從一個棵小樹長成大樹,這棵大樹它的智慧在那里?在于它跟自然、季節相諧相生,他具有一種生命的律動之美,這種律動之美就是隨時而動,春來來了,長出綠葉,夏天勃勃生機,秋天變紅了,冬天脫去這個美麗的紅葉,這就是生命的律動之美。所以我們也可以講“享受季節之美”。
第一層:借力,就是人要借助“風”來為自己服務,這是借力。就像紅樓夢里的薛寶釵,她給自己的一個定位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像莊子《逍遙游》里面寫到“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扶搖”、“羊角”是那種龍卷風、旋風。“摶”是盤旋。那個“鵬”它借助扶搖、羊角風,它可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這就是借力。《勸學》里面也有“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這都屬于是“君子善假于物也”。
第二層:“自主”。這個“八風吹不動”,或者說“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這個“八風吹不動”,那是一種強大的定力。有一個故事:一天蘇軾坐禪,出定以后,他覺得得道了,寫了一首偈子,其中有兩句:“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高興了,讓童子送給佛印,渡江而去。佛印一看,給他批了兩個字“放屁”。蘇軾一看,很生氣,自己過江找佛印去了。佛印說,“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我說你‘放屁’,你就過江來了,你還差遠了。”于是蘇軾再去修煉。蘇軾后來能成為一個豁達的、大度的、化被動為主動的、著手成春的大家,關鍵在于他最后有一種定力,有一種自主,這樣一種精神。
比如上述第一道題,講到“蒙蔽”了,有的同學,找到了不錯的寫作點,這個寫作點叫“人要時時自省”。但是,寫作的時候,不能貼住材料,于是寫成五段式:第一段,稍述材料,引出“人要時時自省”這樣的一個觀點。然后分三段寫,“自省使人怎么樣,自省使人怎么樣,自省使人怎么樣……”最后一段總結指出:“人要自省”。這個似乎是一篇很符合套路、很正常的作文,怎么會說不好呢?這里面就有問題了。問題在哪里?這種寫法,它的偏題甚至跑題在于對于“自省”這個意義,沒有過多地去關注。因為“自省”在這個材料里,它的意思是有特指性的,它不是所有的“自省”都適合這個材料。我們可以講“自省”使人少做錯事,“自省”使人改正錯誤,“自省”使人天天進步,這似乎都可以。“自省”使人心存感激,“自省”使人日益強大……好像也都可以。但是“自省”使人心存感激,在這個材料里面,它似乎就不合適。所以,當這些都不能直接詮釋材料,不能與材料直接掛鉤的話,不能銜接的話,那么就很可能導致你的偏題,所以寫這些,還要銜接材料,還要扣住材料進行分析。那么可靠的寫法是什么?
第一步,稍述一下材料,引出“人要時時自省”這樣一個觀點。
第三步,再分析材料,扣住“心靈反省”寫,得出這樣一種反省“可以讓自己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而獲得心靈的歸宿”這樣的一個結論。這一步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兩段或是三段。
第四步,就是將前兩步結合起來寫,由此及彼,得出“反省使人掀開遮蔽,讓人活得更清楚、明白,更輕松、愉悅地生活”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一步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兩段或三段。
第五步,扣住材料總結全文,“在反省中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
第三步,再由此及彼,扣住“舍小美而獲大美”,聯類相綴;
第四步,再扣材料,并總結全文收束。
三:給材料作文的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述”,述材料。然后是“引”,引觀點。第三是“析”,析材料,分析材料,證觀點。第四是“宕”,宕開去,由此及彼,論證觀點。第五是“總”,扣住材料,和上文的主要內容總結。
其次,如果給材料作文,這個材料里面,它具有比喻性,具有象征性,我把它叫做“象喻性”的題目,是“象喻性”的題目,那你就將“象喻”還原,找到本體。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剛才講到了,方向、道路、蒙蔽;講到這個美麗的紅葉;講到這個風,還有蝴蝶,以及蝴蝶的翅膀,這都具有象喻的意義,找到這種象喻意義,我們去寫作,就輕松得多。所以,我們要將象喻還原,或者是將比喻還原,這非常重要。
再如上述第三題“風”就是生活中各種牽制、動搖心靈的力量;“蝴蝶”就是有能力駕馭牽制、動搖心靈力量的人;“會飛”就是鍛造飛翔的翅膀,駕馭各種生活之“風”的本領。
第三,給材料作文就是盡可能以“象喻意”,一喻到底,使文章具有整體感。給材料作文也好,還是其他的任何作文也好,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分成兩類:一類是沒有“象喻性”的,一類是有“象喻性”的。不管有沒有象喻性的題目,我都可以找到一個象喻性的東西來寫它,那么這樣的話,以象喻,一喻到底,文章就很有整體感。所以我說給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分為兩類,如果都能“托物言志”,那么這一種文章,你找到這個“物”,來寫自己的“志”,就是一種很好的寫法。
【例文分析】
等待下一季蔥蘢
禪院里紅葉飛舞之時,也正是萬物退去榮華,回歸沉默之季。人對于生命勃發之景總有些難以割舍的留戀,因而隱隱地希望樹的美麗可以定格,可以不顧風霜而永存,于是生出小沙彌“紅葉為什么會掉”般的困惑。師父一句“舍,不是放棄,而是放下”的箴言令無數不甘放手的眾人釋然:放下,是為了有所專一,是為了重新拾起,正如樹總要以凋零等待下一季蔥蘢。(述材料后引觀點)(一扣材料)
樹的能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肅殺的冬季。人的精力與時間亦然,尤其在選擇眾多、令人目眩的當今。出現在面前的每一種選擇都似乎誘人而完美,但種種選擇又相互制約,容不得貪婪者通選行為的存在,此時,唯有學會放下才可有所取得。不少追求博學美名的讀書人一心想將紛雜的知識網羅入懷,將心思分散在各門學問之上,不甘精于一門,唯恐有所丟失。然而,看似無錯的做法為其換來的只有半深不淺的學識,未博未專的資歷,每一門學問似乎都是他們的研究領域,又似乎都不是。而甘于取其所善而專之的學者往往可以取得較高的造詣。我們也許不該忘記,正是樹在冬日果斷的落葉,使其專心致志地韜光養晦,使其在春季上演喧鬧的蘇醒之劇。(析材料,以樹類人。分承論證“放下,是為了有所專一”。二扣材料)
樹與葉的暫時告別是為了在時間軸的另一個坐標完美相遇,正如一些暫時隱匿夢想而努力積累經歷,直到條件允許再將夢想付諸實現的人,上天絕不會責怪他們一時的放下,反而一定不會虧待他們的堅毅與魄力。小說家納博科夫因寫作《洛麗塔》而聞名,而他的另一重身份——蝴蝶研究專家卻直到其晚年才得以為人所知。這個從小就因為父母緣故對自然中的精靈培養起濃厚興趣的人,由于戰亂,由于生計幾度藏起了自己的夢。然而,在他心里不曾熄滅的是對蝴蝶研究的執著與激情。最終,他的晚年研究成果成全了他一生的期待,直到他離世后的今日還被生物學家所稱道。樹的冬與夏本身就是其生命之環中不可切割的部分,前者所放下的往往成為后者的積累。(再析材料,換一個角度,以人釋樹。分承論證“放下”“是為了重新拾起”。三扣材料。)
望窗邊落葉的草木,我們不必感傷,那落葉是樹向葉的許諾,許諾用秋冬的沉寂迎接下一季蔥蘢。那一刻,蜂飛蝶舞,萬世群芳。(首尾呼應,但文意已從首段對“紅葉”的“留戀”走向了對“大樹”“下一季蔥蘢”的“迎接”。這是典型的深化題旨。五扣材料。)
材料作文開頭如何引述材料
作文失分,主要是立意不太準確。如有些考生立意太大,把孝敬父母轉化成一般性的“感恩、回報”;或立意太小,把孝敬父母轉化為“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我該怎么做”之類;或立意太偏,把孝敬父母要么引申到對“老齡化社會”的議論,要么引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作文失分的另一大因素是因為對材料的運用不恰當:不知道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間部分甚至是在結尾處才出現;把材料降低到普通論據的地位。
⑴引論的寫作
考生在寫作供料議論文時,在“引論”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1、引述材料過長,不簡潔,不概括;2、亮出的觀點不夠鮮明有力;3、材料和觀點之間缺乏有機的過渡,使觀點和材料成為“兩張皮”,不貼肉。
要使材料引述簡潔、概括,必須根據觀點的需要進行定向敘述。所謂定向敘述,既是要分析論點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進行敘述。例如提煉的論點是“勤能補拙”,引述的材料必須具有以下三個要素:①要有“拙”;②要有“勤”;③能補“拙”,并出成果。這里的“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缺少了“拙”就難以分析出論點。再如論點是“不要畏懼失敗”,這也限定了引述材料必須具備下列三個要素:①要有“失敗”;②要有“不畏的情況”;③經過頑強奮斗后取得勝利。這里的“失敗”因素很重要,而學生在引述材料時常常忽視關于“失敗”因素的引述。
要使亮出的觀點鮮明有力,就必須明確表示反對什么,主張什么,擁護什么,應該旗幟鮮明,愛憎分明,切忌語言閃閃爍爍,模棱兩可。
要避免材料和觀點之間出現“兩張皮”現象,就必須對原材料作一點分析,它的好處是:①告訴讀者,我的立論是有根據的,使立論站住腳跟;②蓄勢。對材料的分析是圍繞立論進行的,這樣,就為進一步論證作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對材料的分析要力求簡潔,一二句話即可。
二忌材料使用不當。試題是提供的材料,是寫作的話題、“引子”,全文的中心、觀點、論證都是由材料生發而來的。寫議論文,切忌開頭不引述材料,其他文體也不能整篇脫開材料。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使讀者(評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什么提出來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材料,你的作文與試題提供的材料和寫作要求則無法直接聯系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確使用材料,議論文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開頭即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寫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云。這種為答題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較普遍的毛病,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首先看材料在寫作過程的作用,話題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話題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則是特定的觀點的載體。也就是說:前者的材料只是為了引出一個話題,本身并不規定文章的中心,材料與文章是一種疏遠的關系;而后者的材料卻是寫作內容和立意的依據,本身規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與材料是一種很親密的關系。其次看寫作的角度,話題作文圍繞的是話題,所寫的文字只須與話題有關就可以,材料作文圍饒的是材,所寫文字與材料密切相關。
(1)引述材料,巧妙概括,只用一句話。(2)句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
1.引——從材料中引出論題或論點。或開門見山,或邊聯系實際邊敘述感受,或述讀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論題或論點。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語言要精練,概括力要強, 80字左右為宜,否則,會讓人覺得拖泥帶水,不簡潔。“論題或論點”從材料中“引”出,是一種高層次的緊扣“材料”。請看《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開頭: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詩中的詩句。
我們何不以此自問,“何枝可依?”問自己什么是適合自己的,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屬。
此文開頭,借曹操的詩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問,然后順勢提出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論點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我給學生總結了給材料議論文五步曲:“一標二轉三證四聯五結”。一標,標題,二轉,是指正文開頭就要轉述材料提出論點。三證,是指從原材料中提出論點后,擺事實,講道理,就是用事實和道理去證明論點的正確,使之有說服力。四聯,是指應該由點到面生發升華。五結,緊扣主題,寫好結尾。
二轉,給材料議論文寫作,切忌開頭不引述材料。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使讀者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什么提出來的;更甚者,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材料,你的作文與所給材料和寫作要求就無法直接聯系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因此,給材料議論文一定要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轉述時,應作一些技術加工,凡材料中與論點關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內容都要淡化或刪去,而材料中與論點密切相關或明確表達觀點的內容則要強調和突出,使材料的轉述和提出的論點保持一致,達到“論點源自材料,材料生發論點”的要求。注意,不可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轉述,把作文與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物。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簡潔、有度、融合。簡潔和有度是引述材料的基本要求,而融合則是引述材料的較高要求。引述材料要簡潔,因為評卷老師太熟悉材料了,行文拖泥帶水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從而影響得分。有度地引述材料,是一般考生都能夠做到的,它使文章緊扣題目,思路清晰,結構完整,不至于在內容項、結構項大量失分。如能靈活地引述材料,使之如鹽入水,便達到融合的標準,很能體現較高的寫作水平,極容易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因而獲得高分。
引用材料要簡潔簡潔引述材料,是以閱讀理解試題的供料為前提。只有準確理解材料的內涵,把握住中心,才能實現簡潔引述材料的目標。其次,心中要有閱卷老師。你的作文是寫給他們看的,他們對于供料熟悉的程度遠遠超過自己,大可不必擔心他們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第三,引述材料要善于捕捉與自己議論有關的句子和詞語,增強引述的向心力。
開頭引用材料,主體聯系材料,結尾點及材料,算是引述材料有度。
引述材料較高的境界是“融合”
照搬法
[材料2]某雜志社作調查:“你對同學最贊賞的品質是什么?”調查結果是,排在第一位的是“樂于助人”。
[材料3]某單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記名問卷調查:“你如果遇到別人碰上麻煩事時會怎樣對待?”回答“悄悄走開”的人不少。
這是1997年高考作文試題,材料非常簡潔明了,引述材料可用照搬法,一次性照搬兩則形成對比,或一次照搬一則分而用之亦可。
概述法
1、1987年6月,A縣舉行小學生游泳比賽,育民小學取得了團體冠軍。
2.1986年初,育民小學一位老師提出建議:“我們這里河湖港汊很多,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條件,為校內學生舉辦游泳訓練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學校務會議同意了這一建議,并決定請一位教練進行理論指導。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學聽到一些家長的反映。有的家長說:“舉辦游泳訓練班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有的家長說:“我們的孩子從小在水里泡大的,還要訓練什么?”
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學校長在家長會上說:“我們舉辦游泳訓練班有兩個目的:一是增強學生體質,一是為國家培養體育人才。近年來,我國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現了一些具有國際水平的優秀運動員,在一些國際比賽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至于說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專門訓練,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為游泳健兒,也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嚴格訓練。”
6.1986年5月,在取得家長同意后,育民小學游泳訓練班正式開辦。經過科學訓練,學生游泳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結合以上材料,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這個問題寫一篇短文,題目自擬。字數在400~600之間。
這道作文題目的材料篇幅長、內容多,宜用概述法:
育民小學在A縣游泳賽中一舉奪得團體冠軍,為什么呢?經過了解,原來該校辦了一個游泳訓練班。在一位教練的理論指導下進行了嚴格的科學訓練,這才奪冠的。
運用概述法,一是扼要的概括要覆蓋材料的內容,二是行文要跟中心論點同向。
裁縫法
閱讀下面材料,以《更心愛的》為題,寫一篇思想評論。
傳說華盛頓小時候曾把父親心愛的一棵櫻桃樹砍倒了。父親發現后質問家人:“這是誰干的好事?”華盛頓心里有點緊張,但還是勇敢地走到父親面前,帶著羞慚的神色說:“爸爸,這是我干的。”父親問道:“砍掉我的櫻桃樹,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嗎?”華盛頓回答說:“可我告訴你的是一個事實呀!”父親聽后,不但沒有懲罰華盛頓,反而贊揚說:“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用裁縫法引述,請看:
華盛頓小時候曾把父親心愛的一棵櫻桃樹砍倒了,但他還是勇敢地走到父親面前承認了,結果父親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贊揚說:“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這樣引述材料,其篇幅不及原來的一半,但把華盛頓砍櫻桃樹,向父親承認,以及受到贊揚的主要內容保留下來了,而且幾乎是引用原句,很有裁縫法的特色。
切割法
請認真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不少于600字。
一次,吉鴻昌將軍與國民黨駐美大使館的一位參贊去華盛頓郵局。郵局的工作人員看不起中國人,態度傲慢,吉鴻昌正要發作,那參贊悄悄地說:“你為什么說你是中國人呢?你可以說是日本人,這樣就會受到禮遇。”吉鴻昌聽了勃然大怒,大聲訓斥:“你覺得做一個中國人丟臉嗎?”說完怒沖沖地回到住聽,找了一塊木牌,在上面寫了“我是中國人”五個大字,佩在胸前,出入于美國大庭廣眾之中。
對這道題目的供料就可以用切割法處理,先截取供料的前半部分開頭,而后對參贊進行批評,再引述供料的后半部分,對吉鴻昌的愛國行為予以贊頌,這樣開頭和議論都會與眾不同,很有特色。
議論法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理論源于實踐并反作用于實踐,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有指導作用。育民小學的孩子們也許水性很好,至于如何才能減少水對身體的阻力,如何才能游得快,他們就不知道了。而這些正是力學理論要告訴他們的。科學理論一經與嚴格訓練相結合,就成了孩子們提高游泳技術的物質力量。
這是1987年高考作文優卷的選段,作者運用議論法引述材料,把材料溶解在分析說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引述材料最大的誤區在于隨意性,致使引述材料的文字缺乏向心力。克服的方法:先定中心論點,后引述材料,剔除原材料中與論點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做到要言不煩,中心明確。引述材料過于繁冗,在文中占過大的比例,也是常見的毛病。解決的辦法是力求簡潔,盡量少引述材料,把重點放在分析說理上。
作文強化訓練:
1、對此題審定主題的關鍵詞是
2、你欲擬制的標題是
3、你在此標題下的精致化開頭是:
4、你想在構思的文中欲引用的素材是(簡單列出數例如名句、名人等)
這是1980年高考作文的供料《畫蛋》,要求考生據此寫一篇讀后感。有位考生在文中這樣引述材料——
當達·芬奇投師于佛羅基奧時,佛羅基奧沒有首先教他創作作品,卻要他畫蛋,這是佛與凡人不同之處。十幾天只是畫蛋,達·芬奇自然是不耐煩了。這時,那位名畫家才告訴他畫蛋的意義所在:他的目的是嚴格訓練學生的細致觀察與準確描繪形象的能力。這正是佛羅基奧的“有方”。正是由于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日后功成。
這位考生引述材料的篇幅不及供料的三分之一,應該說是相當簡潔的了。由于他透徹地理解了材料,同時又把閱卷老師作為傾吐對象,所以能夠大膽地準確地剪裁材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引述材料的文字有著很強的向心力。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名師出高徒。其一是師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學不怠。上面的引引文圍繞“師之教有方”引述材料,要言不煩,中心突出。引述材料要達到簡潔的標準,必須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能準確理解材料的內涵,善于捕捉其中的關鍵句子和重點詞語;并具備較強的遣詞造句的能力,能夠靈活地將句群變成復句、復句變成單句,用簡單的形式表達復雜的內容,做到以簡馭繁,以少總多。